自唐詩體裁大備後,絕句一體,尤其是七言絕句,便有了最廣泛的群眾基礎。無論驛站、酒家、勝地、遺跡,在壁上留題者,也以絕句居多。
即便是如今多寫成順口溜、打油詩,凡四句頭的,也大體可算作這一形式。另一方面,在曲子詞興起、普遍流行于社會之前,絕句也是最初就被采用來做歌唱唱詞的最廣泛的詩體。這只要看看盛唐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等“旗亭畫壁”的故事便知道了。
絕句的創作與普及,既與其作為唱詞的功能密不可分,也就決定了此種體裁具有易被听眾接受的特點,如所寫題材是人們常見或容易理解的;語言是淺顯明白的,不用生澀難懂的文字;多白描而少用典,尤其是生僻的典故;常用以小見大或以小寓大的手法;景物畫面須淨化簡潔,而忌眾多繁雜;事件只選取剎那間的精彩鏡頭定格,就如攝影作品;要含蓄、耐咀嚼而不一覽無余;韻味須悠長,能令人一唱三嘆等等。已故恩師夏承燾先生曾有“小、少、了;常、藏、長”絕句六字訣,亦即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