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滇東南邊境地區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利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人力資源狀況等方面切入,分析評價了這一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現狀、發展難點和優劣之處,考察評述了新農村建設政策的提出和推進歷程,並圍繞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要求,總結歸納了邊境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績。本書選取集邊疆、民族、貧困、落后、山區、原戰區為一體的滇東南邊境地區為例,以翔實而又可靠的數據資料為基礎,基於SPSS
Statistics
17.0對收回的632份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深入探討和分析了邊境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持續推進的難點和原因。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本書基於地區實際和宏觀政策,探索並構建了持續推進滇東南邊境這類民族新農村建設的機制。即:遵循「立足現實,着眼長遠,因地制宜,標本兼治,『造血』為主,『輸血』為輔,短期和長期目標相結合」的總體思路,以產業扶持和產業開發、促進農民增收為關鍵;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加強邊境民族地區人才建設;完善政績考核體系、創新幫扶模式、完善相關政策和機制;建立、完善農村自治組織,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建立單位、部門對口幫扶聯動機制,鞏固和發展新農村建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