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背景以及初唐道教在研究唐朝道教之前,首先得坦率承認我們目前對道教史的很多方面還很無知。這倒不是因為缺少研究資料,而是道教一直沒有編史的傳統。對道教史的研究起於二十世紀,興於二十世紀末期。
雖然道教的主要發展階段已基本厘清,至少對唐以前的道教史的梗概有所了解,但仍然有許多研究需要我們深入進行下去。一、唐以前道教概況當今大多數道教學者都認為道教觀念以及修煉方法有着悠久的歷史,卻只把道教的組織起源追溯到動盪不安的二世紀。在漢末以及緊接着的混亂時期,宗教組織蓬勃興起。
巴瑞特,1949年生,英格蘭吉爾福德人。1971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在劍橋期間師從崔瑞德學習中國文化。后到美國跟隨溫士敦學習中國宗教,1978年以論文《李翱思想中的佛教、道教和儒教》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曾在日本東京做訪問學者。1975年至1986年執教於劍橋大學。1986年至今在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研究院任職。主要著作有《李翱——釋子、道士還是新儒家》、《唐代道教——中國歷史上黃金時期的宗教與帝國》、《儒家的智慧》(合着)、《發明印刷術的婦女》、《寒山詩研究》(合着),發表有《(慎子)與(養生要集)的流傳》、《唐代道教教權的出現》、《唐代道教和藏文佛經中提及的景教和摩尼教》等大量關於中國宗教與歷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