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中不失優雅風度,平淡中盡顯大家氣質。
閱讀張允和文集,讓時光在優雅和美麗中回旋。
我的弱小的生命,像大海中的一滴水;像早上大霧中一縷細霧;又像我們小時候,輕輕一吹就可能破的“滴弄”;更像“搖漾春如線”的一根游絲。可是我的小神經,卻像電流一樣,輕快又健壯地活動到現在八十八個春秋。
——張允和
張允和的筆墨,別具風格。淺顯而活潑,家常而睿智,讀來悠揚而愉快。你不停地閱讀下去,有如對面閑聊,不知不覺忘掉自己是讀者,好像作者是在代替讀者訴說心曲,讀者和作者融合一體、不分你我了。讀到情深意切處,你情不自禁地潸然淚下或笑逐顏開……
張允和(1909—2002),安徽合肥人,長于蘇州。當代著名昆曲研究家,著名的“張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中國語言文字專家、漢語拼音的締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1932年畢業于上海光華大學。1956年參加俞平伯主持的北京昆曲研習社,1980年至1987年間任北京昆曲研習社主任委員,著有《多情人不老》、《最後的閨秀》、《張家舊事》、《昆曲日記》、《浪花集》等,並主辦家庭刊物《水》雜志。
目錄
序言
第一輯
我的母親
親愛的父親
本來沒有我
壽寧弄——我們的樂團
王覺悟鬧學
樂益女中
女大學生三部曲
結婚前後
附(一)︰溫柔的防浪石提
附(二)︰“流水式”的戀愛
看不見的背影
一封電報和最後的眼淚——爸爸和長大
難途有寄
繞地球一周
我是老虎
小白兔
小丑
我與曲會
70年看戲記
二次亮相
86歲學電腦
喜的是《水》,憂的也是水
第二輯
灑到人間都是愛
紅雙喜)我的好奶媽
六兄弟
姊妹情長
沈二哥
大弟新娘俏
撲滿
小蜻蜓
慶慶的一天
附︰給慶慶的兩封信
安安的一天
附︰給安安的兩封信
萬老師
張聞天教我國文課
落花時節
人得多情人不老——紀念俞平伯先生和夫人許瑩環
悼笛師李榮圻
範用吃醋
昆曲——江南的楓葉
不須曲
風月暗消磨,春去春又來
附錄(一)︰妻子張 允和
附錄(二)︰張允和女士事略
張家世系圖
周家世系圖
第一輯
我的母親
親愛的父親
本來沒有我
壽寧弄——我們的樂團
王覺悟鬧學
樂益女中
女大學生三部曲
結婚前後
附(一)︰溫柔的防浪石提
附(二)︰“流水式”的戀愛
看不見的背影
一封電報和最後的眼淚——爸爸和長大
難途有寄
繞地球一周
我是老虎
小白兔
小丑
我與曲會
70年看戲記
二次亮相
86歲學電腦
喜的是《水》,憂的也是水
第二輯
灑到人間都是愛
紅雙喜)我的好奶媽
六兄弟
姊妹情長
沈二哥
大弟新娘俏
撲滿
小蜻蜓
慶慶的一天
附︰給慶慶的兩封信
安安的一天
附︰給安安的兩封信
萬老師
張聞天教我國文課
落花時節
人得多情人不老——紀念俞平伯先生和夫人許瑩環
悼笛師李榮圻
範用吃醋
昆曲——江南的楓葉
不須曲
風月暗消磨,春去春又來
附錄(一)︰妻子張 允和
附錄(二)︰張允和女士事略
張家世系圖
周家世系圖
序
由著名出版家張昌華先生介紹,湖北人民出版社吳超先生把張允和遺著中的散亂資料,整編成一本便于閱讀的傳記,題日《曲終人不散——張允和自述文錄》。對張先生和吳先生,我們全家敬表衷心的感謝!
關于張允和的生平和寫作,親戚們、朋友們經常有許多談論。
一位親戚說︰張允和的筆墨,別具風格。淺顯而活潑,家常而睿智,讀來順溜而愉快。你不停地閱讀下去,有如對面閑聊,不知不覺忘掉自己是讀者,好像作者是在代替讀者訴說心曲,讀者和作者融合一體、不分你我了。
一位親戚說︰張允和不是人們所說的“最後的閨秀”。她是典型的現代新女性。她的思想朝氣蓬勃,充滿現代意識。她學生時代的作文,把淒涼的“落花時節”,寫成歡悅的“豐收佳節”;秋高氣爽應當精神煥發,為何“秋風秋雨愁煞人”?她參加大學生國語比賽,自定題目“現在”;勸說青年們“抓住現在”,不要迷戀過去。她編輯報紙副刊,提出“女人不是花”,反對當時把女職員說成“花瓶”。
一位朋友說︰張允和既是“五四”前的閨秀,又是“五四”後的新女性。她服膺“五四”,致力啟蒙,繼承傳統,追求現代。不幸生不逢辰,遭遇乖張暴戾。一代知識精英慘被摧殘。無可奈何,以退為進,豈止是她一人?
政治運動像海嘯一樣滾滾卷來。張允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不得不避亂家居,自稱家庭婦女。她研究昆曲,幫助俞平伯先生創辦北京昆曲研習社。她八十六歲學電腦,利用電腦編輯一份家庭小刊物,名叫《水》,後來出版集刊《浪花集》。她九十三歲去世那天的前夜,還同來客談笑風生。來客給她拍了最後一張照片。她的骨灰埋在北京門頭溝觀澗台一棵花樹根下,化作春泥更護花。
張允和受到人們愛護,不是因為她的特異,而是因為她的平凡,她是一代新女性中的一個平凡典型。
曲終人不散,秋去春又來。
張允和呈獻俞平伯先生伉儷的賀壽詩︰“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這就是張允和的樂觀人生。
周有光
2008年8月22日
時年103歲
關于張允和的生平和寫作,親戚們、朋友們經常有許多談論。
一位親戚說︰張允和的筆墨,別具風格。淺顯而活潑,家常而睿智,讀來順溜而愉快。你不停地閱讀下去,有如對面閑聊,不知不覺忘掉自己是讀者,好像作者是在代替讀者訴說心曲,讀者和作者融合一體、不分你我了。
一位親戚說︰張允和不是人們所說的“最後的閨秀”。她是典型的現代新女性。她的思想朝氣蓬勃,充滿現代意識。她學生時代的作文,把淒涼的“落花時節”,寫成歡悅的“豐收佳節”;秋高氣爽應當精神煥發,為何“秋風秋雨愁煞人”?她參加大學生國語比賽,自定題目“現在”;勸說青年們“抓住現在”,不要迷戀過去。她編輯報紙副刊,提出“女人不是花”,反對當時把女職員說成“花瓶”。
一位朋友說︰張允和既是“五四”前的閨秀,又是“五四”後的新女性。她服膺“五四”,致力啟蒙,繼承傳統,追求現代。不幸生不逢辰,遭遇乖張暴戾。一代知識精英慘被摧殘。無可奈何,以退為進,豈止是她一人?
政治運動像海嘯一樣滾滾卷來。張允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不得不避亂家居,自稱家庭婦女。她研究昆曲,幫助俞平伯先生創辦北京昆曲研習社。她八十六歲學電腦,利用電腦編輯一份家庭小刊物,名叫《水》,後來出版集刊《浪花集》。她九十三歲去世那天的前夜,還同來客談笑風生。來客給她拍了最後一張照片。她的骨灰埋在北京門頭溝觀澗台一棵花樹根下,化作春泥更護花。
張允和受到人們愛護,不是因為她的特異,而是因為她的平凡,她是一代新女性中的一個平凡典型。
曲終人不散,秋去春又來。
張允和呈獻俞平伯先生伉儷的賀壽詩︰“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這就是張允和的樂觀人生。
周有光
2008年8月22日
時年103歲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