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大事記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大事記
定價:1068
NT $ 929
  • 作者:@田繼周 @編/著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9726247
  • ISBN13:9787509726242
  • 裝訂:精裝 / 78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該書編入了從中國原始社會至清朝歷代民族關系史的重要資料和記載,資料翔實,脈絡分明,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填補了以往學術研究的空白,對于民族關系史研究及民族工作將會有積極的作用。
 

目錄

序言
原始時代
夏朝
商朝
周朝
秦朝
西漢
東漢
三國
西晉
東晉十六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國
北宋和遼
南宋和金
元朝
明朝
清朝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我國疆域內眾多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發現,反映了這一地區人類在形成發展的初期就存在著不同的種族和民族狀態。從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起來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既存在各具特征的不同系統,又呈現互相影響的多樣性,這也反映著當時不同民族的復雜狀態。我國進入文明時代和形成國家制度之後,進入夏商周時期,則出現了夏族或華夏族與東夷、北狄、西戎、南蠻五大民族集團。夏族或華夏族大體居于現今我國中部,在它四方的民族被稱為夷、蠻、戎、狄,義據分布的方向,稱東夷、北狄、西戎、南蠻。夏族基本上已是科學意義的民族共同體,並相繼建立了夏朝、商朝和周朝。它的經濟文化發展也比較高,是我國最先進的族群。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四大民族集團,都不是單一民族,其內部的民族成分極為復雜。經過先秦時期近1800年的發展演變,我國進入了強大的秦漢王朝統治時期。秦漢政權的建立和經歷400多年的發展,使我國各方面都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政治制度從建立在分封制基礎上的諸侯國各自為政,發展為建立在郡縣制基礎上的中央集權制,經濟、文化、語言、文字也有明顯發展。秦漢政權的轄區也較先秦時代擴大了,不僅統治了夏族或華夏族的分布區,也控制和統治了夷、蠻、戎、狄的相當部分的居住區,真正建立了多民族的統一的國家。隨著秦漢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統治轄區的擴大,我國民族也有顯著進步。夏族或華夏族人口增加了,內部聯系和民族共同性加強了,並因為漢朝的存在和影響而逐漸改稱“漢族”。東夷、北狄、西戎、南蠻等民族也有很大發展。他們的社會形態大多發展為封建制,內部文化聯系加強了,也形成和出現了比較單一的和強大的民族共同體。如北方的匈奴,西方的氐羌和西域諸國,南方的百濮、百越和西南夷,東方和東北方的夫余、沃沮、穢貊、烏桓、鮮卑、挹婁,等等。秦漢以後,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政治制度的演變和政權的更替,我國民族和多民族國家也隨之發展和演變。漢族的稱謂固定了,並成為更大更鞏固的人們共同體,建立了像唐、宋、明這樣的強大的多民族的政權。它的經濟文化也獲得空前的發展,在當時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我國其他民族也有較大發展和演變。其中在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中起了較大作用的,北方和東北方先後有匈奴、鮮卑、烏桓、(革末)輻、突厥、回紇、契丹、奚、女真、蒙古、滿,西方有氐羌、黨項羌、吐蕃、藏和西域諸族,南方有眾越、武陵蠻、溪洞蠻、僚、俚、西南夷、烏蠻、白蠻、苗、瑤、僮、侗、民家、仲家、  、濮蠻,等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經過民族識別,我國確定為今日的56個民族。

我國自形成多民族國家以來,民族構成就呈現一定的特點。在各民族之中,夏族或漢族具有中堅和主體民族的地位。它不僅人數眾多,經濟文化先進,還相繼建立了秦、漢和唐、宋等強大的多民族的政權,它的思想形態也成為歷代國家的主導形態。我國其他民族,包括在歷史上起過重大作用的民族,對夏族或漢族來說,都可以稱為少數民族,不僅人數較少,經濟文化也相對落後。但它們都有自己的民族特點,在各方面發展中,有機地構成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一部分。其中有些民族還成為我國部分地區或全國的統治民族。如南北朝時期的匈奴、鮮卑,隋、唐時期的突厥、回紇、烏蠻、吐蕃,宋、遼、金時期的契丹、白蠻、女真、黨項羌,元時的蒙古、清時的滿族等。我國各族遠自石器時代就逐漸區分為以田耕農業為主和以畜牧業為主兩大經濟類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有夏族或漢族以及居于我國南方的多數民族,以畜牧經濟為主的有氐羌、匈奴、鮮卑、突厥、回紇、吐蕃、契丹、女真、蒙古、滿族等。這兩大經濟類型,既成為它們經濟聯系不可分和不能分的背景,又成為它們產生矛盾的重要原因。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進步,前一經濟類型的民族愈來愈發展,後一經濟類型的民族愈來愈顯得落後,並逐步消失或演變為農業民族。我國語言有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和南亞語系。絕大多數民族屬于漢藏語系,有漢族、藏族、彝族、白族、苗族、瑤族、壯族、傣族等,其次為阿爾泰語系,有蒙古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我國屬于南亞語系的民族很少,只有佤族、布朗族和德昂族。我國各民族都有歷史形成的宗教信仰和思想理念,自外傳人和影響較大的宗教信仰有佛教、伊斯蘭教和天主教、基督教。這些宗教對信教的民族產生過和產生著重大的影響,也對民族間的關系有著重要影響。

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我國民族之間發生著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思想的各種關系。這些關系促使它們相互接近,難以分離,甚至相互融合。但同時由于這種關系是在當時奴隸制的或封建制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是在奴隸主或封建主階級的支配下產生的,因此民族之間的關系也是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的關系自然引發民族矛盾,而解決矛盾的最高形式就是民族戰爭。我國每一個朝代的更替和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都伴隨著戰爭,或伴隨著民族戰爭。因此在我國歷代史書所記載的民族關系中,經濟關系和思想文化關系是很有限的,大量載于史書的則是政治的特別是戰爭關系。這是自然的,也是難免的。因為民族戰爭是民族關系和矛盾的集中表現,發生起來表現突出明顯,影響較大。我們編寫的《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大事記》收錄的民族經濟關系和文化關系較少,政治關系特別是戰爭關系較多,這也是自然的事情,只能根據和尊重史料的記載。

在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民族與周圍鄰國和民族也發生了比較密切的關系。為便于了解我國古代每個發展階段所處的國際環境,以及周圍鄰國對我國發展的影響,《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大事記》中也收錄了這方面的資料。這些資料對這些鄰國的歷史發展的研究,也是有用的。

在長期從事研究和編寫巾國民族史的過程巾,總想編著一部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大事記。因為這類書不僅有助于中國民族史的研究.也是做現實民族工作者的需要。1996年當我負擔的研究任務完成之後,便集中時間從事這份工作。經過十多年的努力,2008年編出《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大事記》初稿,約70多萬字。這部書的編著,除根據我長期閱讀收集的有關民族史的資料,又重點查閱和摘錄了二十四史和《清史稿》、《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明紀》、《明鑒》等書。該書若能出版,將會對我國民族史研究和民族工作帶來一定裨益。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