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補償的國際比較︰模式與機制

生態補償的國際比較︰模式與機制
定價:414
NT $ 360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生態系統服務與產權、生態系統服務的治理機制,重點從森林生態補償、農牧業生態補償、流域生態補償、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等五大領域,分別闡述了其補償特點和方式,列舉並剖析了國外生態補償的典型案例,歸納總結了各國生態補償實踐的有益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最後簡要介紹了生態補償的國際合作機制。本書對國際生態補償政策、法規、制度、模式的系統介紹,可為我國的生態補償研究與實踐提供參考。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國際生態補償的基本屬性、理論及途徑
 第二節 國際生態補償研究與實踐現狀
 第三節 國際生態補償實踐差異性及其影響因素
第二章 生態補償制度國際比較
 第一節 生態系統服務與產權
 第二節 生態系統服務的治理機制
 第三節 與制度相關的生態補償比較
第三章 森林生態補償國際比較
 第一節 森林生態補償特點及方式
 第二節 森林生態補償的典型案例
 第三節 國際森林生態補償經驗
第四章 農牧業生態補償國際比較
 第一節 農牧業生態補償特點及方式
 第二節 農牧業生態補償國際比較
 第三節 國際農牧業生態補償經驗
第五章 流域生態補償國際比較
 第一節 流域生態補償特點及方式
 第二節 國外流域生態補償典型案例
 第三節 國外流域生態補償實踐對我國的啟示
第六章 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比較
 第一節 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特點及方式
 第二節 國際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實踐
 第三節 國外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實踐對中國的啟示
第七章 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比較
 第一節 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利益相關方、補償金額及補償方式
 第二節 國際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實踐
 第三節 國際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比較與啟示
第八章 生態補償國際合作機制
 第一節 生態補償國際合作的前提條件及必要性
 第二節 生態補償國際合作機制及實踐
 第三節 生態補償國際合作機制的運用
 第四節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領域的生態補償
參考文獻
後記
 

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可持續發展領域全球合作的深入開展,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環境挑戰,生態補償作為生態環境保護和利用的有效的環境經濟手段,得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更廣泛應用。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積極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大背景下,生態補償的實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實施生態補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第一,生態補償通過受益方付費,受損方獲補,使生態系統服務生產、消費和價值實現過程中的相關各方利益均衡。利益均衡體現了必要的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意;同時,利益公平確保了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為我國各階段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必要的保障。第二,生態補償常常與區域發展緊密相關,生態補償的實施吸引了大量弱勢群體的參與,有利于改善弱勢群體的福利,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使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第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社會生產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基礎。生態補償提供了適度的生態環境保護激勵,保證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運轉,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生態系統服務的可持續利用。總之,生態補償為各種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公平高效、經濟合理的解決之道,促進代內和諧與代際公平,是人類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其次,實施生態補償,是對發展效率的保障。生態環境問題本質上是發展問題,只有在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才能妥善解決;同時,生態環境問題的妥善解決,對于發展效率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正效應。因為生態補償彌補了生態環境保護與利用的制度缺失,使得制度的建設跟上生態環境保護與利用實踐的步伐,保證生態系統服務生產、消費和價值實現過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生態補償是對已有生態環境保護與利用制度內容和結構的合理調整,有效降低制度實施的交易成本,使得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利用更具有經濟合理性。最後,生態補償通過激勵保護和利用生態環境的行為,使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得以恢復、維持和改善,為代際間生態系統服務的公平分配提供了可能。完備的制度體系、較低的交易成本、良好的生態環境,所有這一切,都為發展效率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障。

再次,實施生態補償.是對發展責任的承擔。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通過牛態補償,調控相關方利益關系,維系和諧穩定的國內環境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貢獻。中國的地理環境復雜多樣,生態系統服務類型豐富多樣,保護其生態系統功能對于全球可持續發展舉足輕重。同時,中國政府積極參與生態補償領域國際合作,積極應對全球性重大挑戰和威脅,與國際社會通力合作,共建和諧世界,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充分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

最後,實施生態補償,是積極參與全球化的體現。當代中國的前途命運已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史上,各國人民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休戚與共。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世界各國“更加注重交流合作、相互借鑒,更加注重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生態補償領域的國際合作為其他領域的周際合作提供了先例、契機和現成的模式。同時,生態補償國際合作促進了世界各國文化、體制、觀念、政策的踫撞,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傳承與交流。

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政府統籌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積極推動生態補償的實施,頒布了一系列相關政策。2000年頒布的《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和2003年頒布的促進西部開發建設的重要政策文件都明確提出要建立我國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明確提H{“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2005年12月頒布的《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提出,“完善生態補償政策,盡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中央和地方財政轉移支付應考慮生態補償因素,國家和地方可分別開展生態補償試點”。200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等關系到中國未來環境與發展方向的綱領性文件都明確提出,要盡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2010年7月召開的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在西部加快實施有利于保護環境的生態補償政策,逐步提高國家級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金額,增加對上游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均衡性轉移支付等。在實踐方面,中國以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推動生態補償。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國家相繼實施了三北及長江流域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等大型生態丁程,加強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與建設,推行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補償措施。同時,建立了多項專項基金,並提供各種形式的政策傾斜、稅收優惠、重大項目補償等。

中國在生態補償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困難,機制不完善、補償模式缺乏可操作性等現實問題擺在我們面前,部分牛態補償研究與試點工作,對生態補償機制的形成與實際應用中應該事前解決的問題沒有給予明確的回答。隨著中國的生態補償機制總體框架制定以及相關的立法工作地逐步深入,加快開展生態補償科學研究與實踐探索成為迫切需求。隨著生態補償研究與實踐的深入和生態補償國際合作的全方位拓展,世界各國生態補償實踐中的新問題、新特點、新舉措不斷涌現。有必要結合巾國的實踐與世界其他國家相互交流與印證,取長補短,修正錯誤;有必要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生態補償實踐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兼容並蓄,以充實我國生態補償的內容;有必要不斷發現世界生態補償實踐中的新問題、新趨勢、新現象、新特點、新舉措,以進一步明確未來巾國生態補償實踐和國際合作的方向。

基于上述目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在“十一五”國家級重點科技項目的支持下,深入開展了生態補償模式與機制的國際比較研究。不同的國情決定了各國對生態補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定位,生態補償實踐具有不同的目標、內容和不同的操作模式;比較研究的重點在于剖析不同國情下生態補償實踐不同的表現形式,系統介紹國際生態補償政策、法規、制度、模式,總結各國牛態補償實踐的有益經驗,以為我國的牛態補償實踐提供參考。

由于發展階段、政策體制、文化倫理觀念及生態補償問題本身的差異性,各國對生態補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定位,從而生態補償在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各國生態補償經驗的相互比較、借鑒與印證,有利于進一步拓展生態補償空間,全面發揮生態補償效益,共同推動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本書重點介紹了不同類型生態補償的基本屬性和理論基礎,國際生態補償研究和實踐現狀,國際生態補償實踐的差異性及其影響因素。將生態補償制度放在產權的分析框架里,從理論上分析生態系統服務的產權結構,總結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及產權的實現形式,進行生態補償制度的國際比較,得出生態補償制度的特征。本書中重點闡述了生態系統服務與產權、生態系統服務的治理機制和與制度相關的生態補償內容;分別比較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生態補償制度中的基本理念和實施保障,同時,就生態補償制度中的關鍵問題和實施效果進行了總結分析。本書還重點介紹了生態補償國際合作的前提條件及必要性,生態補償國際合作機制及其案例,生態補償國際合作機制的運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領域的生態補償。

生態補償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順應時代潮流,借鑒國際經驗,立足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應更加積極、更加主動地參與和推動生態補償,造福子孫後代。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為我國實施生態補償有所借鑒和啟示。

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
2011年12月18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