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第2輯)‧東亞論語學︰中國篇》是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劃”研討會中國《論語》學研究領域的論文集,探討了有關《論語》中的樂論、西藏文化中的孔子形象、漢代讖緯文獻中的孔子形象與思想等學界新課題。
黃俊杰,1946年生于台灣高雄縣。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博士。曾任新加坡儒家倫理小組顧問,美國華盛頓大學、馬里蘭大學、Rutgers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東吳大學東吳通識講座教授。現任台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特聘教授、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兼“東亞儒學”研究計劃總主持人,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獲得學術榮譽包括杰出人才講座(1997—2002)、胡適紀念講座、(2005—2006)、中山學術著作獎(2006),以及台灣教育主管部門授予的杰出通識教育教師獎(2010)和第55屆學術獎(2011)。
著有︰《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2010)、Taiwan in Transformation(1895—2005)(2006)、Mencian HermeneUtics:A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s in China(2001)等書。
目錄
序言 黃俊杰
導論 黃俊杰
《論語》與孔子的歷史形象
孔顏樂處與曾點情趣 楊儒賓
仁與樂——《論語》中的樂論與當代東亞學者的詮釋 陳昭瑛
西藏文化中的孔子形象 曾德明 林純瑜
作為匹夫的玄聖素王——讖緯文獻中的孔子形象與思想 徐興無
《論語》中的勇——歷史建構與現代啟示 陳立勝
中國《論語》詮釋學
《論語》中的“曲禮”論述及其影響 葉國良
《論語》的政治概念及其特色 江宜樺
Exegetical Strategies and Commentarial Features of Huang Kan’S Lunyu jijie yishu︰A Preliminary Overview Bernhard Fuehrer
Han Yu and Li Ao’s Lunyu Biji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alects John Makeham
Just the Details︰A Wittgensteinian Defense of Lunyu Early Commentarial Practice James Peterman
程伊川談《論語》的理解原則 林維杰
宋儒與清儒對“內聖/外王”各有側重的解經進路——以朱熹《論語集注》和劉寶楠《論語正義》為觀察線索 張麗珠
明清自然氣本論者的《論語》詮釋 劉又銘
《論語》與宗教
晚明佛學與儒典解經——以智旭的《四書藕益解》為中心 龔雋
民間教派人士對《論語‧學而》首章的解讀——以王守庭、江希張、孟穎為例 鐘雲鶯
正統與異端——李炳南與南懷瑾的《論語》詮釋比較 張(山昆)將
外文人名索引
中文人名索引
導論 黃俊杰
《論語》與孔子的歷史形象
孔顏樂處與曾點情趣 楊儒賓
仁與樂——《論語》中的樂論與當代東亞學者的詮釋 陳昭瑛
西藏文化中的孔子形象 曾德明 林純瑜
作為匹夫的玄聖素王——讖緯文獻中的孔子形象與思想 徐興無
《論語》中的勇——歷史建構與現代啟示 陳立勝
中國《論語》詮釋學
《論語》中的“曲禮”論述及其影響 葉國良
《論語》的政治概念及其特色 江宜樺
Exegetical Strategies and Commentarial Features of Huang Kan’S Lunyu jijie yishu︰A Preliminary Overview Bernhard Fuehrer
Han Yu and Li Ao’s Lunyu Biji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alects John Makeham
Just the Details︰A Wittgensteinian Defense of Lunyu Early Commentarial Practice James Peterman
程伊川談《論語》的理解原則 林維杰
宋儒與清儒對“內聖/外王”各有側重的解經進路——以朱熹《論語集注》和劉寶楠《論語正義》為觀察線索 張麗珠
明清自然氣本論者的《論語》詮釋 劉又銘
《論語》與宗教
晚明佛學與儒典解經——以智旭的《四書藕益解》為中心 龔雋
民間教派人士對《論語‧學而》首章的解讀——以王守庭、江希張、孟穎為例 鐘雲鶯
正統與異端——李炳南與南懷瑾的《論語》詮釋比較 張(山昆)將
外文人名索引
中文人名索引
序
這部二卷本《東亞論語學》(《東亞論語學︰中國篇》和《東亞論語學︰韓日篇》),是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劃”在2007與2008年舉辦的同名研討會上,所發表的論文經送審後編輯而成的論文集。在這套書即將付梓前夕,我樂于說明這套書的特色,以就教于讀者。
最近六年來,在儒學研究這個領域中,《論語》學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有關《論語》學的新著出版有如雨後春筍。2002年,Bryan W.Van Norden編的《孔子與論語新論》出版;2003年,Daniel K. Gardner的《朱子對論語的解讀》問世;2003年,John Makeham論述中國《論語》解釋史的新著出版;2005年唐明貴、2006年廖雲仙分別探討漢魏六朝、元代《論語》學的新書出版;2006年,我討論日本《論語》學�以及韓國學者吳美寧研究日本《論語》訓讀史的新書出版。上述論述《論語》學的新著,除了2006年出版討論日本《論語》學的兩本之外,其余均以中國《論語>學為中心。
在以上《論語》學研究的學術現況之中,《東亞論語學:中國篇》與《東亞論語學:韓日篇》這套書的出版,就顯得別具意義,而可以補現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尤其是本書《韓日篇》所收七篇論述朝鮮《論語》學的論文及一篇附錄,都是過去漢語學術界較少研究的課題。
這套書如果與最近六年來的新書相比較,最明顯的特色在于這兩卷研究中日韓《論語》學的新書,有心于開拓東亞《論語》學的視野,使《論語》這部經典作為東亞儒學的公分母的樞紐地位彰顯無遺。
其次,這套《東亞論語學》探討了過去研究論著較少涉及的《論語》學研究課題。例如,在中國《論語》學領域中,本書論文所探討的新問題包括《論語》中的樂論與當代東亞學者的詮釋、西藏文化中的孔子形象、漢代讖緯文獻中的孔子形象與思想等,都是過去學者較少或尚未觸及的問題。另外,本書《韓日篇》各篇論文所探討的固然多以主流儒者為主,但也有論文研究鈴木(月良)、片山兼山等過去漢語學術界未曾觸及的思想人物。
總之,“東亞《論語》學”這個研究領域,將《論語》學放在東亞文明的廣袤視野中去考察,可以開拓許多新的問題意識與研究課題,值得我們繼續探索、鑽研。我期待這部《東亞論語學》的出版,標志著《論語》學研究的新起點。
最近六年來,在儒學研究這個領域中,《論語》學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有關《論語》學的新著出版有如雨後春筍。2002年,Bryan W.Van Norden編的《孔子與論語新論》出版;2003年,Daniel K. Gardner的《朱子對論語的解讀》問世;2003年,John Makeham論述中國《論語》解釋史的新著出版;2005年唐明貴、2006年廖雲仙分別探討漢魏六朝、元代《論語》學的新書出版;2006年,我討論日本《論語》學�以及韓國學者吳美寧研究日本《論語》訓讀史的新書出版。上述論述《論語》學的新著,除了2006年出版討論日本《論語》學的兩本之外,其余均以中國《論語>學為中心。
在以上《論語》學研究的學術現況之中,《東亞論語學:中國篇》與《東亞論語學:韓日篇》這套書的出版,就顯得別具意義,而可以補現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尤其是本書《韓日篇》所收七篇論述朝鮮《論語》學的論文及一篇附錄,都是過去漢語學術界較少研究的課題。
這套書如果與最近六年來的新書相比較,最明顯的特色在于這兩卷研究中日韓《論語》學的新書,有心于開拓東亞《論語》學的視野,使《論語》這部經典作為東亞儒學的公分母的樞紐地位彰顯無遺。
其次,這套《東亞論語學》探討了過去研究論著較少涉及的《論語》學研究課題。例如,在中國《論語》學領域中,本書論文所探討的新問題包括《論語》中的樂論與當代東亞學者的詮釋、西藏文化中的孔子形象、漢代讖緯文獻中的孔子形象與思想等,都是過去學者較少或尚未觸及的問題。另外,本書《韓日篇》各篇論文所探討的固然多以主流儒者為主,但也有論文研究鈴木(月良)、片山兼山等過去漢語學術界未曾觸及的思想人物。
總之,“東亞《論語》學”這個研究領域,將《論語》學放在東亞文明的廣袤視野中去考察,可以開拓許多新的問題意識與研究課題,值得我們繼續探索、鑽研。我期待這部《東亞論語學》的出版,標志著《論語》學研究的新起點。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