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從不缺少藝術。一如講故事和歌唱,描繪、裝飾也是人之天性,就像鳥兒築巢般自然。在不同的社會和文化情境影響下,在不同的時代與地域,藝術的表現形式大相徑庭。這些藝術作品的創作意圖是什麼?如今我們又該怎樣去解讀?為什麼在某些歷史年代,藝術得以繁榮,而在其他的時段則沒有?某些藝術作品又為何如此重要?
《藝術通史》開篇深刻的歷史綜述將藝術置于社會與文化演變的時代情境中來觀照。從國家政權社會形成之前及至現在,這種社會與文化的變遷一直在全球各地延續。按照年代順序,它逐一回溯了各個時期、各種流派的藝術演進。書中配以豐富的插圖,遴選的代表作品濃縮了每個時代或藝術流變的顯著特征,極具深度的評述觸及了幾乎所有藝術品類,從繪畫、雕塑到觀念藝術和行為藝術。它對史上重要藝術家的理念與作品都給以深入闡述與評價,揭示出藝術家們如何彼此影響以及其作品所蘊涵的意義。關于時代文化和各位藝術家的詳盡大事記,讓《藝術通史》的歷史情境視野更加清晰。
從用色、視覺隱喻到技法創新和傳統的延續,《藝術通史》對入選杰作從多重層面進行詳盡分析與闡釋,讓讀者對這些傳世名作的完整意義有深刻的了解。讀者將驚嘆于印度莫臥兒王朝細密畫的精妙復雜,將為19世紀日本浮世繪的價值所震撼,將懂得修拉那幅非凡的杰作《大碗島上的星期日下午》基于色彩理論背後的科學依據,將明白畢加索的《亞維農的少女》在當年為何會引起轟動。
自最古老的史前時期雕塑和洞穴畫開始,人類便求諸藝術以記錄自己的創作沖動。今天,我們繪畫、印刷和雕塑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烈,這種內心的願望在繼續揭示我們是誰、我們如何生活。如果你愛好並希望更好地理解藝術,翻閱此書將是你的不二選擇。
史蒂芬‧法辛(Stephen Farthing),畫家,倫敦藝術大學魯特斯坦‧霍普金斯基金繪畫研究教授。1990年當選為牛津大學拉斯金繪畫學院院長,1998年當選為倫敦皇家藝術學會成員。自1977年開始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工作。
楊凌峰,翻譯學碩士,實力派譯員;懷疑論者,理想主義者。現任職廣州某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