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初刊行日本的《國故論衡》,共分三卷,上卷小學十篇,中卷文學七篇,下卷諸子學九篇,合起來,恰好涵蓋其時“國學研究”的各主要領域。
直到現在,如果要挑一本既精且廣、能大致體現章氏學術創見的著述,非《國故論衡》莫屬。
《國故論衡》為章太炎重要的國學著作,分小學、文學、諸子學三卷,系統論述文字音韻學、文學、文獻學、周秦諸子學、經學及佛道之學等,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前人於後兩卷著力較多,而往往視小學為畏途。
《國故論衡》在近代學術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語言學方面,從形、音、義等各個角度展現了漢語發展的自然史過程,揭示了漢語發展演變的一系列重要規律,為使漢語適應新的社會需要,發展為真正統一的近代民族語言,從學術理論方面奠定了重要基礎。
《國故論衡》由章炳麟(章太炎)撰。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論小學,共十一篇。討論語言、音韻問題,大抵根據聲韻轉變的規律,上探語源,下明流變,考證詳核。中卷論文學,共七篇。首論文學界說,以為“有文字箸于竹帛”者皆屬于“文”的範圍︰亦述歷代散文、詩賦的優劣,大抵于論辯之文尊晚周、魏、晉,于詩賦薄中唐以降。下卷論諸子學,共九篇,通論諸子哲學的流變,于道家推崇特至,謂儒、法皆出于道家,而“經國莫如《齊物論》”。《齊物論》為《莊子》的一篇。
《國故論衡》于1910年初在日本刊行。書刊行時有廣告雲︰此書“解說簡明,字理湛深,誠研究國學折不可不讀”。此言非虛,直至今天,如要選一本既精且廣又能大致體現章氏學術思想的著述,仍非《國故論衡》莫屬。其不多的11篇內容,基本涵蓋了當時“國學研究”的各主要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