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的問題,包括生產、運輸、分配、銷售等環節,涉及國計民生重大問題,向來是國家政治的基本任務之一,也是諸多政策研究與討論的常見議題。自先秦至明清,傳有諸多鹽務歷史的文獻記載。古人強調︰“國計莫重于鹽策”,給人以深刻啟示。
到民國時期,鹽稅依舊是國家大宗收入之一。自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侵華戰爭不斷擴大,直至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先後控制長蘆鹽場等華北產鹽基地,進而完全佔領大陸海岸線,中國的海鹽基地幾乎完全喪失,一部分近海的內地鹽場亦淪于敵手。于是,中國鹽業急劇萎縮,僅依賴于內地的川鹽和西北鹽產,產量不到平時的30%,而後方人口仍佔全國人口的半數以上,約兩億至三億人。加之戰爭沖擊,內地鹽業的生產、運輸、銷售以及稅收諸多環節遭受破壞,軍民生活均面臨嚴重困難。
因此,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如何在內地開拓新的鹽基地,發展鹽業,事關抗戰大業成敗與民眾基本生活,成為當時國家、民族、各社會階層、各政黨團體共同的重大而艱巨的任務。
本書所選編的專論,全方位地直接反映了抗戰時期中國鹽業問題的全貌。所編文章大多是改革開放以來、依據新史料發掘而產生的研究成果。有些著者是高校或科研機關的資深學者,有的是新銳的青年學子專家,這支龐大的著者隊伍,開拓了多元研究視角,豐富了文集的思想內涵與研究價值。所涉及題材,包括地處西南大後方國民政府的各項施策及其效果,還有地處西北、華北各地中共武裝力量所控制的抗戰根據地的鹽業發展情況,以及戰爭發動者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決策與作戰活動等等,都有相當程度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