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是中國醫學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傷寒雜病論》是中國醫學史上極其重要的醫著,影響了中國醫學近1800年,至今未衰。本評傳作者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及近幾年研究所得基礎上,著重從哲學思想、學術思想層次,分析了仲景學術思想賴於產生的主客觀因素,具體評述了《傷寒雜病論》所蘊含的哲學思想、醫學學術、職業倫理等內容及其近1800年廣泛流傳、衍變與影響,以至成為中國醫學之魂的漫漫歷程。《張仲景評傳》以中國醫學發展的特定階段為背景,系統評述了仲景學術思想概貌及其內在蘊意,對其在中國醫學史上的歷史地位進行了厘定,對仲景學術思想的成就與局限提出了一些見解。
鄭建明,1960年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1978年考人南京醫學院(現名南京醫科大學),畢業後留校從事醫學圖書文獻工作。1985年考取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碩士研究生,1988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在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執教。1993年考取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在職深造,1996年畢業,獲史學博士學位。十多年來一直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史料學、目錄學、情報學研究,著有《中國醫學文獻學》、《當代目錄學》、《中國古典文學文獻史料學》、《江蘇省舊方志提要》、《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等。
目錄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第一章 家世與生平
第一節 簡述
第二節 張仲景生卒年限之探索
第三節 張仲景的長沙太守問題
第四節 治學有成,精醫有道
第二章 張仲景生活時代的社會背景
第一節 東漢中後期的社會現實
第二節 後漢連年戰亂,疾病流行
第三節 科學態度與神權迷信之爭
第三章 仲景學術思想的淵源
第一節 周秦學術尤其是陰陽學說的影響
第二節 仲景學說對《內經》的繼承與發展
第三節 《神農本草經》對仲景學說的影響
第四節 仲景學說對《難經》的繼承與發展
第四章 辨證論治的哲學思想
第一節 仲景學說的整體觀念
第二節 「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是辨證論治的指導思想
第三節 以邪正盛衰消長,作為辨證論治的客觀依據
第四節 「治病必求本」是辨證論治的原則
第五章 六經辨證學說
第一節 六經的涵義
第二節 六經的實質
第三節 六經辨證理論體系
第四節 六經傳變理論
第五節 六經辨證與八綱的關系
第六章 仲景學說中的辨證論治法則
第一節 有關辨證規律的探討
第二節 辨證論治准則
第三節 辨證論治的理論框架
第七章 仲景學說方法論
第一節 仲景學說的方法論意義
第二節 仲景學說方法論
第三節 辨證分析方法論
第八章 張仲景的治療學思想
第一節 張仲景的治療思想、原則與方法
第二節 扶陽祛邪在仲景治則中的地位
第三節 組方法度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第四節 仲景方劑的辯證原則
第九章 仲景學說評述
第一節 仲景學說的實質
第二節 《傷寒論》的歷史沿革
第三節 《傷寒論》的歷史評價
第四節 仲景學說的歷史影響
索引
人名索引
文獻索引
詞語索引
後記
第一章 家世與生平
第一節 簡述
第二節 張仲景生卒年限之探索
第三節 張仲景的長沙太守問題
第四節 治學有成,精醫有道
第二章 張仲景生活時代的社會背景
第一節 東漢中後期的社會現實
第二節 後漢連年戰亂,疾病流行
第三節 科學態度與神權迷信之爭
第三章 仲景學術思想的淵源
第一節 周秦學術尤其是陰陽學說的影響
第二節 仲景學說對《內經》的繼承與發展
第三節 《神農本草經》對仲景學說的影響
第四節 仲景學說對《難經》的繼承與發展
第四章 辨證論治的哲學思想
第一節 仲景學說的整體觀念
第二節 「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是辨證論治的指導思想
第三節 以邪正盛衰消長,作為辨證論治的客觀依據
第四節 「治病必求本」是辨證論治的原則
第五章 六經辨證學說
第一節 六經的涵義
第二節 六經的實質
第三節 六經辨證理論體系
第四節 六經傳變理論
第五節 六經辨證與八綱的關系
第六章 仲景學說中的辨證論治法則
第一節 有關辨證規律的探討
第二節 辨證論治准則
第三節 辨證論治的理論框架
第七章 仲景學說方法論
第一節 仲景學說的方法論意義
第二節 仲景學說方法論
第三節 辨證分析方法論
第八章 張仲景的治療學思想
第一節 張仲景的治療思想、原則與方法
第二節 扶陽祛邪在仲景治則中的地位
第三節 組方法度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第四節 仲景方劑的辯證原則
第九章 仲景學說評述
第一節 仲景學說的實質
第二節 《傷寒論》的歷史沿革
第三節 《傷寒論》的歷史評價
第四節 仲景學說的歷史影響
索引
人名索引
文獻索引
詞語索引
後記
序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長達五千年連綿不斷的曲折發展過程中,像滾滾東流的長江那樣,以磅礴之勢,沖破了重重險阻,奔騰向前,現在更以嶄新面貌,雄姿英發,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產生這一奇跡有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勤勞、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社會活動、思維活動和對外交往以及抗擊外來侵略過程中,逐漸創造、積累、發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內在思想活力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這是一種偉大、堅強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歷史留給我們所有海內外炎黃子孫引以自豪的無價之寶。
當然,和各國各種不同傳統思想文化一樣,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中,也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因而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不對;一知半解、信口開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對。鄭重而嚴肅的態度應該是對它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和弘揚這份瑰寶,振興中華,造福人類。人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就是在不斷去粗取精、繼往開來和改革創新過程中實現的。繼往是為了開來,開來不能離開繼往。民族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都是違背歷史發展的辯證規律的。
現在我們國家正處在一個新的繼往開來邁向四化的關鍵時刻。繼往就是繼民族優秀傳統之往,開來就是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來。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從廣度和深度上進行系統研究,實現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繼往開來必須完成的緊迫任務。我認為這是中國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學術界、理論界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但面對這一時間上長達五千年,內容上涉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的傳統思想文化,將從何著手呢?毛澤東同志早在1938年就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是很有遠見而又切合實際的英明建議。從孔子到孫中山這兩千余年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豐富的時期,如果總結了這段歷史,也就基本上總結了五千年傳統思想文化的主要內容。當然,基本上不等於全部。孔子以前和孫中山以後的情況,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認為首先最好是在時間上從孔子開始到孫中山為止,方法上采取《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形式作為實現這一任務的開端。這就是從這段歷史的各個時期、各個領域和各個學科(包括文、史、哲、經、教、農、工、醫、政治等等)有傑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選二百余人作為傳主(一般為一人一傳,少數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傳),通過對每個傳主的評述,從各個側面展現那些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業績,從而以微見著、由具體到一般地勾勒出這段歷史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總體面貌,揭示其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主要內涵,以利於開門見山、引人入勝地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也為進一步全面系統地總結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打下基礎。自從毛澤東同志提出上引建議後,半個世紀以來,不少專家學者已從各個方面作了許多工作,但對全面完成這個任務來說還遠遠不夠,還要在深度和廣度上繼續努力。作為「拋磚引玉」,本《叢書》只是這個繼續努力所應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叢書》凡二百部,約四千萬言,自1990年開始陸續出版,爭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齊。
┅┅
當然,和各國各種不同傳統思想文化一樣,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中,也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因而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不對;一知半解、信口開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對。鄭重而嚴肅的態度應該是對它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和弘揚這份瑰寶,振興中華,造福人類。人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就是在不斷去粗取精、繼往開來和改革創新過程中實現的。繼往是為了開來,開來不能離開繼往。民族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都是違背歷史發展的辯證規律的。
現在我們國家正處在一個新的繼往開來邁向四化的關鍵時刻。繼往就是繼民族優秀傳統之往,開來就是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來。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從廣度和深度上進行系統研究,實現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繼往開來必須完成的緊迫任務。我認為這是中國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學術界、理論界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但面對這一時間上長達五千年,內容上涉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的傳統思想文化,將從何著手呢?毛澤東同志早在1938年就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是很有遠見而又切合實際的英明建議。從孔子到孫中山這兩千余年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豐富的時期,如果總結了這段歷史,也就基本上總結了五千年傳統思想文化的主要內容。當然,基本上不等於全部。孔子以前和孫中山以後的情況,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認為首先最好是在時間上從孔子開始到孫中山為止,方法上采取《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形式作為實現這一任務的開端。這就是從這段歷史的各個時期、各個領域和各個學科(包括文、史、哲、經、教、農、工、醫、政治等等)有傑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選二百余人作為傳主(一般為一人一傳,少數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傳),通過對每個傳主的評述,從各個側面展現那些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業績,從而以微見著、由具體到一般地勾勒出這段歷史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總體面貌,揭示其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主要內涵,以利於開門見山、引人入勝地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也為進一步全面系統地總結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打下基礎。自從毛澤東同志提出上引建議後,半個世紀以來,不少專家學者已從各個方面作了許多工作,但對全面完成這個任務來說還遠遠不夠,還要在深度和廣度上繼續努力。作為「拋磚引玉」,本《叢書》只是這個繼續努力所應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叢書》凡二百部,約四千萬言,自1990年開始陸續出版,爭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齊。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