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儲備制度創新研究

中國外匯儲備制度創新研究
定價:78
NT $ 68
  • 作者:劉藝欣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14104283
  • ISBN13:9787514104288
  • 裝訂:平裝 / 225頁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外匯儲備是國際儲備的有機組成部分。國際儲備作為國家重要的大型國有對外公共支付準備基金,是指掌握在一國貨幣當局手中的用于彌補國際收支逆差、維持本幣匯率穩定、債信擔保以及應付各種緊急意外支付而持有的為世界各國所普遍接受的資產及對外債權。目前國際儲備資產一般以貨幣性黃金、外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等形態構成。外匯儲備是指以各種可自由兌換貨幣所構成的儲備資產。

外匯儲備已經成為了中國國際儲備資產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公布的數據,截至2010年12 月31日在中國的國際儲備資產中,黃金儲備為3389萬盎司,中國外匯儲備為28473.38億美元。按倫敦黃金市場2009年4月 29日每盎司黃金900.50美元計算,3389萬盎司黃金約為 305.18億美元,約佔中國外匯儲備的1.56%。即使考慮中國截至2009年年末的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4.0億美元和特別提款權11.1億美元等因素,在中國國際儲備資產中外匯儲備所佔的比重已經高達96.88%。

國際儲備制度與中國外匯儲備制度都經歷了相對漫長的發展與變遷歷程。國際儲備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紀以白銀為儲備資產的稱為銀本位的儲備制度,作為一種國際公共品,促使其產生和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是世界各國在政治上與國家主權上的獨立性和經濟發展與貿易往來上的相關性之間矛盾的存在。為了降低各國在國際經濟交易之中的風險與不確定性,盡可能地減少交易費用,促進國際貿易與國際資本流動的順利進行,就需要聯合與協調。作為調節各國貨幣在國際支付、結算、匯兌、等方面的規則、慣例、政策、機制和組織機構安排的國際貨幣制度及其從屬部分的國際儲備制度便應運而生。最初的國際儲備制度是以習俗為基礎的公理化的東西,這是一種非強制性制度,即一種約定俗成。但是,隨著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的發展變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黃金分布的不均衡、國際貿易的擴大、黃金作為礦產資源其貯藏量的有限性等原因使金屬貨幣制度被信用貨幣制度所取代。在經歷了磋商與協調之後,康芒斯所指出的“集體行動控制個體行動”的新的合作機制被人為地設立了起來,這就是布雷頓森林制度和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並沿用至今的牙買加制度之下的國際儲備制度。而中國外匯儲備制度則是始建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幾十年的制度變遷過程中,產權激勵、國家供給和與經濟體制伴生形成了中國外匯儲備制度變遷的主要動因。中國外匯儲備制度變遷表現為強制性、依附性和遲滯性等特點。

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制度存在著嚴重的制度非均衡。包括︰中國大量超額外匯儲備的存在;外匯儲備資產中有65%—70%美元的資產結構;相對單一的國家外匯管理局制的組織機構設置;較低的投資回報與較高的機會成本;外匯儲備資產的被擠佔挪用等情況,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外匯儲備制度存在著嚴重的制度非均衡。具體表現為︰第一,中國外匯儲備的剛性制度缺失。

至今中國還沒有頒布關于外匯儲備管理的專項法律制度,致使外匯儲備資產的使用與管理無法可依,嚴重影響著中國外匯儲備資產的完整性。第二,中國外匯儲備制度的制度需求與制度供給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既存在制度供給不足,亦存在制度供給過剩。制度供給不足表現為︰存在制度需求的情況下,制度供給落後于制度需求;制度供給過剩是指有些制度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沒有及時退出歷史舞台,依然發揮作用,結果是導致中國外匯儲備制度的非帕累托最優、制度成本較高、存在大量的“潛在利潤”。第三,中國外匯儲備制度也存在彈性制度的非均衡,包括︰外匯儲備數量管理制度和質量管理制度的缺陷。顯然,中國外匯儲備的制度建設的落後已與中國作為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大國的地位明顯不相適應。

中國外匯儲備制度非均衡的後果是嚴重的,宏觀層面上來看,第一,已經嚴重地影響了外匯儲備資產的完整性。由于中國目前尚無一部專門外匯儲備法,缺乏強制性制度約束,存在違背儲備資產專有用途,隨意擠佔和挪用外匯儲備資產的情況。第二,威脅著貨幣流通的穩定性、削弱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外匯儲備迅猛增長引起了基礎貨幣的過度投放,導致中央銀行被動地實施緊縮性的貨幣政策。第三,制約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目前中國尚無專門用來干預外匯市場維持貨幣匯率穩定的外匯平準基金,人民幣匯率市場化之後本幣匯率的相對穩定缺乏制度保障。第四,保有巨額外匯儲備也意味著實際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地利用,存在超額外匯儲備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微觀層面來看,第一,增添了外匯儲備管理的復雜性。由于外匯儲備資產規模不斷擴大,管理的任務越發艱巨,管理的難度日益增加。第二,加大了風險監測與控制的困難性。由于外匯儲備額度高、幣種結構與資產結構復雜,各種貨幣匯率的頻繁波動都將使外匯儲備的風險監測和控制更加困難。第三,提高了持有儲備的成本,外匯儲備額度越高所付出的機會成本、會計成本與邊際成本也將越高。

中國外匯儲備制度創新是解決中國外匯儲備制度非均衡的最佳選擇。制度變遷與制度創新的一個首要問題是對新制度的目標模式與制度結構進行研究,力求用一種更為有效、運行費用更低與制度效益更高的制度實現對舊制度的替代。為此本書在中國外匯儲備制度創新一章中︰首先,描述了新型中國外匯儲備制度的目標與模式,對中國外匯儲備制度創新的目標函數與模式選擇進行了分析。其次,提出了中國外匯儲備制度創新的具體構想,即建立一個完整的制度體系,該體系應該是由一系列單個的制度所構成的一個完整的制度束,在這個制度束中一般應當包括︰法律制度、組織制度、數量制度與質量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其中︰法律制度——維護國家外匯儲備資產完整性與專用性;組織制度——由不同的組織機構管理不同功能的外匯儲備資產;數量制度——保障外匯儲備規模的適度性與合理性;質量制度——兼顧資產的保值性與增值性。法律制度與組織制度屬于強制性制度;而數量管理與質量管理制度是指應該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區間變動性的富有彈性的制度安排。

中國外匯儲備制度創新可以采取局部變革式的制度創新方式。即對現有制度的要素或結構進行部分調整和改造,使其功能更新,職能更全。因為中國外匯儲備制度的有些部分仍然具有一定的制度價值,從而更適用于采用局部變革式的制度創新方式。

局部變革式的制度創新是一種制度改良,所造成的社會震蕩比較小,也比較符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由體制外到體制內、由局部到整體的“摸著石頭過河”式的改革方式的要求。《中國外匯儲備制度創新研究》的最終目的是通過中國外匯儲備制度的創新與完善,推動中國外匯儲備制度實現相對的制度均衡,提高中國外匯儲備資產的管理質量,促進中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深化改革。

《中國外匯儲備制度創新研究》由劉藝欣所著。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選題背景與意義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
第三節 本書的研究方法、主要內容與創新點
第二章 國際儲備制度及其變遷
第一節 國際儲備與外匯儲備
第二節 國際儲備制度及其構成
第三節 國際儲備制度的變遷
第三章 中國外匯儲備制度及其變遷
第一節 中國外匯儲備制度變遷的動因
第二節 中國外匯儲備制度變遷的過程
第三節 中國外匯儲備制度變遷的特點
第四章 中國外匯儲備制度的需求與供給
第一節 制度需求的一般動因分析
第二節 中國外匯儲備制度的需求
第三節 中國外匯儲備制度的供給
第五章 中國外匯儲備制度的非均衡分析
第一節 中國外匯儲備制度非均衡的一般分析
第二節 中國外匯儲備剛性制度的非均衡
第三節 中國外匯儲備彈性制度的非均衡
第六章 中國外匯儲備制度非均衡的後果
第一節 非均衡的宏觀經濟後果
第二節 非均衡的微觀經濟後果
第七章 中國外匯儲備制度創新的基本構想
第一節 中國外匯儲備制度創新的目標與模式
第二節 中國外匯儲備剛性制度創新
第三節 中國外匯儲備彈性制度創新
結論
參考文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