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歷史的路上》收錄了顧頡剛為《古史辨》第一冊所寫的序,歷述他求學的經過和生活的感受,以及他和古史考證、辨偽及民俗學的因緣,從中不僅可以看出他踏入學術界的心路歷程,而且他的治學方法也值得有志于從事歷史研究的人來借鑒。
《孟姜女故事研究》是這篇序言初稿中的一部分,現附其後,以呈現給讀者該序言的全貌。書中還收錄了《顧頡剛先生主要學術活動年表》,以使讀者了解顧先生一生的學術活動。
顧頡剛(1893一1980),歷史學家,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吳縣人。192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歷任中山、燕京、北京、中央、復旦等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顧頡剛從20世紀20年代起即從事中國歷史和古代文獻典籍的研究和辨偽工作。他主張用歷史演進的觀念和大膽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會學、考古學等方法,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和典籍。他提出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是“古史辨”學派的創始人,同時他也是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曾先後創辦民俗學會和《民俗周刊》、禹貢學會和《禹貢》半月刊等。
新中國成立以後,他從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負責校點《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並深入研究《尚書》。主要著作有︰《古史辨》、《秦漢的方士和儒生》、《兩漢州制考》、《鄭樵撰》、《三皇考》、《史林雜識初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古代史部分)、《吳歌甲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