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研究》由孫彤宇著,作者將研究選題聚焦於建築物與城市空間的關聯部分,認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品質與建築物有著密切的關聯,通過注重建築物的空間營造來整合城市公共空間,是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品質的契機。撰寫視角獨特,具有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
這本由孫彤宇著的《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研究》針對我國當前城市建設中建築與城市公共空間脫節、城市公共空間缺乏活力等問題,提出了一種可持續的城市公共空間發展模式——「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並對這一模式的操作范圍、設計原則,以及相關的城市規划控制措施等進行了研究。《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研究》可供建築師、城市規划師、建築院校師生以及城市規划管理者學習參考。
孫彤宇,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博士,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本科生建築設計基礎教學及研究生國際聯合設計教學,主要研究方向為建築設計創作方法、建築與城市公共空間。主要學習、工作經歷:
1984年9月—1989年7月,就讀於同濟大學建築系,本科,獲學士學位;1989年9月—1992年3月,就讀於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獲碩士學位;1992年3月至今,同濟大學建築系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2003年7月—2003年9月,赴德國柏林工業大學進修,訪問學者;2008年3月—2009年3月,赴德國斯圖加特大學進修,訪問學者。
目錄
序
前言(Preface)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的緣起
1.2 研究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1.3 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概況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特色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特色和價值
1.5 研究的方法
1.5.1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1.5.2 現象學、類型學和形態學的方法
1.6 美好城市生活展望
第2章 我國城市公共空間面臨的挑戰和解決之道
2.1 相關概念
2.1.1 空間公共性
2.1.2 城市公共空間
2.1.3 公共建築
2.2 我國目前城市公共空間存在的問題
2.2.1 城市公共空間數量上缺乏、品質上不足
2.2.2 現有的城市公共空間及城市公共建築公共性不足
2.2.3 城市公共空間對城市生活的支持度不高
2.2.4 當代城市公共空間與城市建築的「孤島」現象
2.2.5 現有的城市規划管理體制存在盲區
2.2.6 公共建築項目的評價危機
2.3 當代城市生活對城市公共空間的新需求
2.3.1 城市人口結構、產業結構對城市公共空間使用的影響
2.3.2 當代城市生活的特點
2.3.3 消費社會下城市消費空間的傾向
2.3.4 當代城市建築發展新趨勢
2.4 解決之道: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
第3章 建築的城市價值
3.1 建築在城市中的價值
3.2 城市建築在城市公共空間系統中扮演的角色
3.2.1 城市建築對城市廣場的意義
3.2.2 建築對城市街道的意義
3.2.3 建築對其他城市公共空間的意義
3.3 城市建築與城市公共空間的關系
3.3.1 建築在城市中的控制領域與規划紅線的關系
3.3.2 公眾活動范圍與建築的使用功能的關系
3.3.3 建築形態與城市公共空間形態的關系
3.4 建築在城市中的價值體現
3.4.1 使用功能上的體現
3.4.2 場所意義上的體現——對市民活動的支持度
3.4.3 城市形態上的體現
第4章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的要素和類型
4.1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可操作的空間范圍和類型
4.1.1 建築用地紅線內的外部空間
4.1.2 建築物的架空空間
4.1.3 建築物裙房屋頂(或多層建築的屋頂)
4.1.4 建築物內部空間(包括中庭、空中花園等)
4.1.5 建築物的灰空間
4.1.6 建築物的地下空間
4.2 不同類型的建築在主導城市公共空間過程中的特點
4.2.1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中交通建築對城市公共空間的作用
4.2.2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中商業建築對城市公共空間的作用
4.2.3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中辦公建築對城市公共空間的作用
4.2.4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中文化建築對城市公共空間的作用
4.2.5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中其他公共建築對城市公共空間的作用
4.2.6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中居住建築對城市公共空間的作用
4.3 以建築為導向的各類城市公共空間
第5章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設計原則和發展目標
5.1 規划層面的指導性原則
5.1.1 功能——混合原則
5.1.2 邊界——開放性原則(適度模糊)
5.1.3 廣場——小尺度與多樣性原則
5.1.4 綠化——參與性原則
5.1.5 街道——以功能配置激發活力原則
5.1.6 交通——步行優先、停車共享原則
5.2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原則
5.2.1 原則形成的前提
5.2.2 相關設計原則
5.3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發展目標
5.3.1 空間連續之都
5.3.2 24小時活力之都
5.3.3 文化之都
5.3.4 趣味之都
5.3.5 健康之都
第6章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規划控制研究——以紐約為例
6.1 紐約市私有公共空間建設的歷史
6.1.1 1916年分區規划決議
6.1.2 1961年分區規划決議
6.1.3 1961年分區規划決議中針對私有公共空間的相關規范
6.1.4 1968年—1973年私有公共空間的新分類
6.1.5 1967年—1973年特殊要求區域的私有公共空間
6.1.6 1975年到1977年對廣場的改革
6.1.7 從1977年至今私有公共空間良性發展
6.2 紐約市私有公共空間規划法規的制定、運作和執行
6.2.1 法律框架
6.2.2 私有公共空間設計標准
6.2.3 私有公共空間的運作規范
6.2.4 影響私有公共空間的事後法律行為
6.2.5 強制條例
6.3 實例分析
6.3.1 實例1:水街55號
6.3.2 實例2:邁迪遜大道550號索尼中心
第7章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設計實踐
7.1 城市公共空間引擎——上海中遠兩灣城大公建
7.2 空間減速器——上海「美地芳鄰」住宅區及商業街
7.3 事件誘發器——江門市文化廣場及博物館、美術館
7.4 多層次城市公共空間系統——韓國大田市火車站地區復興計划國際競賽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Preface)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的緣起
1.2 研究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1.3 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概況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特色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特色和價值
1.5 研究的方法
1.5.1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1.5.2 現象學、類型學和形態學的方法
1.6 美好城市生活展望
第2章 我國城市公共空間面臨的挑戰和解決之道
2.1 相關概念
2.1.1 空間公共性
2.1.2 城市公共空間
2.1.3 公共建築
2.2 我國目前城市公共空間存在的問題
2.2.1 城市公共空間數量上缺乏、品質上不足
2.2.2 現有的城市公共空間及城市公共建築公共性不足
2.2.3 城市公共空間對城市生活的支持度不高
2.2.4 當代城市公共空間與城市建築的「孤島」現象
2.2.5 現有的城市規划管理體制存在盲區
2.2.6 公共建築項目的評價危機
2.3 當代城市生活對城市公共空間的新需求
2.3.1 城市人口結構、產業結構對城市公共空間使用的影響
2.3.2 當代城市生活的特點
2.3.3 消費社會下城市消費空間的傾向
2.3.4 當代城市建築發展新趨勢
2.4 解決之道: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
第3章 建築的城市價值
3.1 建築在城市中的價值
3.2 城市建築在城市公共空間系統中扮演的角色
3.2.1 城市建築對城市廣場的意義
3.2.2 建築對城市街道的意義
3.2.3 建築對其他城市公共空間的意義
3.3 城市建築與城市公共空間的關系
3.3.1 建築在城市中的控制領域與規划紅線的關系
3.3.2 公眾活動范圍與建築的使用功能的關系
3.3.3 建築形態與城市公共空間形態的關系
3.4 建築在城市中的價值體現
3.4.1 使用功能上的體現
3.4.2 場所意義上的體現——對市民活動的支持度
3.4.3 城市形態上的體現
第4章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的要素和類型
4.1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可操作的空間范圍和類型
4.1.1 建築用地紅線內的外部空間
4.1.2 建築物的架空空間
4.1.3 建築物裙房屋頂(或多層建築的屋頂)
4.1.4 建築物內部空間(包括中庭、空中花園等)
4.1.5 建築物的灰空間
4.1.6 建築物的地下空間
4.2 不同類型的建築在主導城市公共空間過程中的特點
4.2.1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中交通建築對城市公共空間的作用
4.2.2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中商業建築對城市公共空間的作用
4.2.3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中辦公建築對城市公共空間的作用
4.2.4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中文化建築對城市公共空間的作用
4.2.5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中其他公共建築對城市公共空間的作用
4.2.6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中居住建築對城市公共空間的作用
4.3 以建築為導向的各類城市公共空間
第5章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設計原則和發展目標
5.1 規划層面的指導性原則
5.1.1 功能——混合原則
5.1.2 邊界——開放性原則(適度模糊)
5.1.3 廣場——小尺度與多樣性原則
5.1.4 綠化——參與性原則
5.1.5 街道——以功能配置激發活力原則
5.1.6 交通——步行優先、停車共享原則
5.2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原則
5.2.1 原則形成的前提
5.2.2 相關設計原則
5.3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發展目標
5.3.1 空間連續之都
5.3.2 24小時活力之都
5.3.3 文化之都
5.3.4 趣味之都
5.3.5 健康之都
第6章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規划控制研究——以紐約為例
6.1 紐約市私有公共空間建設的歷史
6.1.1 1916年分區規划決議
6.1.2 1961年分區規划決議
6.1.3 1961年分區規划決議中針對私有公共空間的相關規范
6.1.4 1968年—1973年私有公共空間的新分類
6.1.5 1967年—1973年特殊要求區域的私有公共空間
6.1.6 1975年到1977年對廣場的改革
6.1.7 從1977年至今私有公共空間良性發展
6.2 紐約市私有公共空間規划法規的制定、運作和執行
6.2.1 法律框架
6.2.2 私有公共空間設計標准
6.2.3 私有公共空間的運作規范
6.2.4 影響私有公共空間的事後法律行為
6.2.5 強制條例
6.3 實例分析
6.3.1 實例1:水街55號
6.3.2 實例2:邁迪遜大道550號索尼中心
第7章 以建築為導向的城市公共空間模式設計實踐
7.1 城市公共空間引擎——上海中遠兩灣城大公建
7.2 空間減速器——上海「美地芳鄰」住宅區及商業街
7.3 事件誘發器——江門市文化廣場及博物館、美術館
7.4 多層次城市公共空間系統——韓國大田市火車站地區復興計划國際競賽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