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魏晉南北朝美學範疇史》屬魏晉南北朝美學範疇的斷代史,在寫作過程中,筆者趙建軍等試圖貫徹這樣一種原則︰視美學範疇為美學的文化、歷史蘊涵的還原,以孕育、生成中國美學範疇的原生性知識形態為基礎,通過文化視野的哲學、宗教學、倫理學與藝術學的整體觀照形成有關美學範疇蘊涵的學科概括。我們把範疇的生成及歷史蘊涵相對于學科發展的意義,作為美學範疇史研究的核心內容。
目錄
大文化的美學(代自序)
引言
第一章 美學範疇的邏輯進路
第一節 美學範疇的玄學化建構
第二節 穿越倫理審美的哲學與宗教
第三節 探尋人生的藝術化境界
第二章 玄學美學本體論範疇
第一節 道︰作為哲學審美
第二節 氣︰氤氳萬物與人生運化
第三節 無︰玄學本體之理則
第四節 有︰玄學本體論的另一解讀
第五節 自然︰一種審美的精神本體
第六節 性︰自然人生的人文意蘊
第七節 化︰人生化運的時空呈現
第八節 意︰人文心理的意義之無
第三章 佛玄、佛學美學範疇
第一節 禪︰大慧之“美”
第二節 般若︰格義‧佛玄‧中觀
第三節 相︰佛學美學意蘊種種
第四節 涅�︰聖智之美
第四章 儒玄、儒學美學範疇
第一節 性情範疇的人文推進
第二節 心性︰天地至理的主體實現
第五章 藝術美學範疇
第一節 氣範疇的藝術化根性
第二節 韻範疇的藝術意涵拓展
第三節 律範疇的藝術韻致之遷變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引言
第一章 美學範疇的邏輯進路
第一節 美學範疇的玄學化建構
第二節 穿越倫理審美的哲學與宗教
第三節 探尋人生的藝術化境界
第二章 玄學美學本體論範疇
第一節 道︰作為哲學審美
第二節 氣︰氤氳萬物與人生運化
第三節 無︰玄學本體之理則
第四節 有︰玄學本體論的另一解讀
第五節 自然︰一種審美的精神本體
第六節 性︰自然人生的人文意蘊
第七節 化︰人生化運的時空呈現
第八節 意︰人文心理的意義之無
第三章 佛玄、佛學美學範疇
第一節 禪︰大慧之“美”
第二節 般若︰格義‧佛玄‧中觀
第三節 相︰佛學美學意蘊種種
第四節 涅�︰聖智之美
第四章 儒玄、儒學美學範疇
第一節 性情範疇的人文推進
第二節 心性︰天地至理的主體實現
第五章 藝術美學範疇
第一節 氣範疇的藝術化根性
第二節 韻範疇的藝術意涵拓展
第三節 律範疇的藝術韻致之遷變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
魏晉南北朝在中國美學史上是極為特殊的一個時期。對這種特殊史家多著眼于南北民族文化的大融合而立論,魯迅、王瑤等對魏晉人格的審美自覺給予非常高的評價,其實,人格覺醒只是一個側面,標志這個時代文化與審美特殊貢獻的,最主要的是中國美學真正實現了自身價值系統的重構,中國美學也只是在魏晉之際才完成了美學體系的自覺轉型。
面對這樣一個達到文化與美學巔峰的時期,後人可書寫的內容無疑是極其豐富的。但歷史的書寫如果停留于審美現象的描述,奏出的音響或許也動听,畢竟不能觸摸到歷史的脈律。
依筆者拙見,這個時代的美學,在它流動的每一剎那都呈現出空前的清晰與深刻。首先,這個時代標志著中化民族美學智慧的一個高位歸結。遠古便不說了,巫術文化締結了人與自然的審美方式,但那時人的理性還很幼稚,不足以支撐蓬勃的肉體活力;商周時期的《易經》,以超凡的智慧勾勒了宇宙論的思維和運演程序,這非常了不起,但易學里活躍有巫性的思維和動機,干擾和消解著美學的自在追求;漢代的美學,在激發精神著意于學術文化的創造方面,的確有十分顯著的貢獻,但漢代的哲學思維水平限制了美學智慧,讖緯思潮多少扭曲了民族審美的心態,使美學陷入觀兆求驗的荒唐囈語之中。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美學才得以恢復理性,創造出足以令後人仰視的深厚思想。
玄學統領了這一時期的美學。玄學,西人謂之神學,也包括與經驗世俗形成鮮明區隔的哲學。但中國的玄學,在所謂“神學”意指上,並不存在恆存絕對的抽象神理念,有與神秘感驗結合的神靈鬼魅成分。到了魏晉南北朝,這些神鬼成分被玄學驅逐了,其目的是將思性、理則等置于最高地位。可以肯定,玄學的本體論建構體現了中國人的思維和智慧達到了空前的水平。“盡掃象數”,展示出精神方面一種很有力度的姿態,它要求切近精神本體,如此則有關“本無”、“貴有”、“獨化”等一系列範疇,便具有了符合這一時代的若干特征︰第一是它注重人生實踐的美學,是關于人生境遇與價值省思的美學。人生的根基是什麼?在玄學拷問中是一個可以用身心狀態和觀念預置解決的問題。傳統累積的文化將神、鬼、祖宗等視為人生根基,玄學認為這些錯了,當從“本無”開始,否則從任何“有”開始都不免躁動與滯重,因此,“以本息末”是祛魅,其思維的方法、路線體現為減法;“以本舉末”是建設,將人心與宇宙諧和起來,開物成務,舉重若輕,其思維的方法、路線是正向的乘法。看重人心,從審美的本意上講,著眼于先內後外,先修德而內化,後成聖而化外。由于內化環節有脫離現實的嫌疑,導致後世對玄學多有詬病。今天看來,這些詬病並不客觀,因為思想的價值主要在于超越現實,將思想與現實劃界是形成思想的前提,不然思想降低到地面上,就無法體現出超越現實的思維水平。就玄學而言,它無疑超越了現實,建置了玄學化的美學理念世界。在玄學美學中,表象現實並沒有被排除,不過以觀念的形式存在于玄學中而已,玄學美學範疇便是含凝心性的沉潛運化。玄學的“貴有”一說,在立意上與“本無”論相反,今有人誤讀為唯物主義,其實是不符合實際的。“貴有”破的是“本無”,立的便是“本有”,它也講人生運化,只不過強調要有一個實在的基礎,這個基礎便是“有”,“貴有”的主張注重條件、因緣的“攸合”,其思維方法和路線仍屬于玄學性質。玄學的“獨化”說,在邏輯路線上,似為“無”與“有”的調和,實質不然,“獨化”的重心是“白生”,是強調人生對未來可能情狀的控制,因而精神上的完滿、自由,在“獨化于玄冥”的境界追求之中,這一理論將玄學美學高度知識化了,也具有了經驗化的趨向。至“獨化”說,玄學美學範疇已很成熟,成為很嚴密的價值系統。第二是玄學美學範疇具有思想蘊涵的“集義”性質,這個性質不僅普遍,而且程度也高,有時一個概念可以與好多個概念實現意涵上的相通。這在西方美學是極為罕見的。西方人的觀念多依于分析而確立,其所立美學本體也基本上屬單義性質,或依于物質,或依于精神,將純粹、絕對、張力等“質量品性”挖掘殆盡,以致美學的本體必在審美主客的對立境遇下,才凸顯出效力,而這種效力成立的前提,又往往是以一方征服另一方為代價的。玄學美學範疇則不同,各種涵義集合在一個概念中,這些涵義由于單字緣故的符碼存在形式,義是經常可與其他字粘合為詞的,意味著某一概念的原始立意,可以依詞素確立其主旨,但實際上又在該詞語本身的內在組合中,便包含了多向的審美發散,這種發散凝合主客及其動態的運化,使得玄學美學的本體範疇,既體亦用,屬于元審美意味頗濃的,包涵了審美思性與美學化對象預設的範疇。因此,玄學美學範疇的“集義”,並非純“一”,乃玄化的“一”,諸意涵在範疇內有所列等,又並不影響“形上”意味的立意與表達。第三是玄學美學範疇因具有玄學化特點而成為思想史與美學史的別一種呈現。思想史乃文化史的靈魂,美學史則涵括諸審美形態的知解與體驗。玄學美學範疇將思想史的價值之域,給予活形態的呈示,使抽象的觀念成為感性的提純、意向的鑄範,審美理性蘊藉著豐富的文化內容;美學史將生活與精神的價值美,以獨擅的智慧處理方式,歸于反思或體驗性之域,玄學美學範疇無疑使這一過程變得更為集中和純粹了。
……
面對這樣一個達到文化與美學巔峰的時期,後人可書寫的內容無疑是極其豐富的。但歷史的書寫如果停留于審美現象的描述,奏出的音響或許也動听,畢竟不能觸摸到歷史的脈律。
依筆者拙見,這個時代的美學,在它流動的每一剎那都呈現出空前的清晰與深刻。首先,這個時代標志著中化民族美學智慧的一個高位歸結。遠古便不說了,巫術文化締結了人與自然的審美方式,但那時人的理性還很幼稚,不足以支撐蓬勃的肉體活力;商周時期的《易經》,以超凡的智慧勾勒了宇宙論的思維和運演程序,這非常了不起,但易學里活躍有巫性的思維和動機,干擾和消解著美學的自在追求;漢代的美學,在激發精神著意于學術文化的創造方面,的確有十分顯著的貢獻,但漢代的哲學思維水平限制了美學智慧,讖緯思潮多少扭曲了民族審美的心態,使美學陷入觀兆求驗的荒唐囈語之中。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美學才得以恢復理性,創造出足以令後人仰視的深厚思想。
玄學統領了這一時期的美學。玄學,西人謂之神學,也包括與經驗世俗形成鮮明區隔的哲學。但中國的玄學,在所謂“神學”意指上,並不存在恆存絕對的抽象神理念,有與神秘感驗結合的神靈鬼魅成分。到了魏晉南北朝,這些神鬼成分被玄學驅逐了,其目的是將思性、理則等置于最高地位。可以肯定,玄學的本體論建構體現了中國人的思維和智慧達到了空前的水平。“盡掃象數”,展示出精神方面一種很有力度的姿態,它要求切近精神本體,如此則有關“本無”、“貴有”、“獨化”等一系列範疇,便具有了符合這一時代的若干特征︰第一是它注重人生實踐的美學,是關于人生境遇與價值省思的美學。人生的根基是什麼?在玄學拷問中是一個可以用身心狀態和觀念預置解決的問題。傳統累積的文化將神、鬼、祖宗等視為人生根基,玄學認為這些錯了,當從“本無”開始,否則從任何“有”開始都不免躁動與滯重,因此,“以本息末”是祛魅,其思維的方法、路線體現為減法;“以本舉末”是建設,將人心與宇宙諧和起來,開物成務,舉重若輕,其思維的方法、路線是正向的乘法。看重人心,從審美的本意上講,著眼于先內後外,先修德而內化,後成聖而化外。由于內化環節有脫離現實的嫌疑,導致後世對玄學多有詬病。今天看來,這些詬病並不客觀,因為思想的價值主要在于超越現實,將思想與現實劃界是形成思想的前提,不然思想降低到地面上,就無法體現出超越現實的思維水平。就玄學而言,它無疑超越了現實,建置了玄學化的美學理念世界。在玄學美學中,表象現實並沒有被排除,不過以觀念的形式存在于玄學中而已,玄學美學範疇便是含凝心性的沉潛運化。玄學的“貴有”一說,在立意上與“本無”論相反,今有人誤讀為唯物主義,其實是不符合實際的。“貴有”破的是“本無”,立的便是“本有”,它也講人生運化,只不過強調要有一個實在的基礎,這個基礎便是“有”,“貴有”的主張注重條件、因緣的“攸合”,其思維方法和路線仍屬于玄學性質。玄學的“獨化”說,在邏輯路線上,似為“無”與“有”的調和,實質不然,“獨化”的重心是“白生”,是強調人生對未來可能情狀的控制,因而精神上的完滿、自由,在“獨化于玄冥”的境界追求之中,這一理論將玄學美學高度知識化了,也具有了經驗化的趨向。至“獨化”說,玄學美學範疇已很成熟,成為很嚴密的價值系統。第二是玄學美學範疇具有思想蘊涵的“集義”性質,這個性質不僅普遍,而且程度也高,有時一個概念可以與好多個概念實現意涵上的相通。這在西方美學是極為罕見的。西方人的觀念多依于分析而確立,其所立美學本體也基本上屬單義性質,或依于物質,或依于精神,將純粹、絕對、張力等“質量品性”挖掘殆盡,以致美學的本體必在審美主客的對立境遇下,才凸顯出效力,而這種效力成立的前提,又往往是以一方征服另一方為代價的。玄學美學範疇則不同,各種涵義集合在一個概念中,這些涵義由于單字緣故的符碼存在形式,義是經常可與其他字粘合為詞的,意味著某一概念的原始立意,可以依詞素確立其主旨,但實際上又在該詞語本身的內在組合中,便包含了多向的審美發散,這種發散凝合主客及其動態的運化,使得玄學美學的本體範疇,既體亦用,屬于元審美意味頗濃的,包涵了審美思性與美學化對象預設的範疇。因此,玄學美學範疇的“集義”,並非純“一”,乃玄化的“一”,諸意涵在範疇內有所列等,又並不影響“形上”意味的立意與表達。第三是玄學美學範疇因具有玄學化特點而成為思想史與美學史的別一種呈現。思想史乃文化史的靈魂,美學史則涵括諸審美形態的知解與體驗。玄學美學範疇將思想史的價值之域,給予活形態的呈示,使抽象的觀念成為感性的提純、意向的鑄範,審美理性蘊藉著豐富的文化內容;美學史將生活與精神的價值美,以獨擅的智慧處理方式,歸于反思或體驗性之域,玄學美學範疇無疑使這一過程變得更為集中和純粹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