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克揚:樹的邏輯在於它是自足的、線性的,它屬於垂直的時間,不屬於大地上水平相集的人群,它只有「起始」,沒有「地方」,所以一根枝條也可以成為全部的生命。
巴士曼:若干年之后,一棵樹死去,而近旁的另一棵樹,同一種類的,便能繼承傳統意義上賦予死去的那棵樹的全部能量,並取而代之,繼續接受人們的敬仰。
《樹》,是著名美學設計師唐克揚先生和法國的著名策展人巴士曼先生關於對「樹」的闡釋。
目錄
唐克揚:樹
五棵樹的夢想
第一棵樹:今又搖落
第二棵樹:古花
第三棵樹:樹妖
第四棵樹:木奴
第五棵樹:南柯
建木-普提
巴士曼:樹
第一章 樹教給我們的
第二章 對樹的崇拜
第三章 書寫與記憶
第四章 從城牆到教堂
第五章 從藝術到戰爭
第六章 樹發明了齒輪
第七章 從工具到音樂
后記 樹與人
五棵樹的夢想
第一棵樹:今又搖落
第二棵樹:古花
第三棵樹:樹妖
第四棵樹:木奴
第五棵樹:南柯
建木-普提
巴士曼:樹
第一章 樹教給我們的
第二章 對樹的崇拜
第三章 書寫與記憶
第四章 從城牆到教堂
第五章 從藝術到戰爭
第六章 樹發明了齒輪
第七章 從工具到音樂
后記 樹與人
序
中國古話說「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朝夕相處的人尚且不相同,何況遠隔重洋,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呢?事實上,就是同一個人,從不同的角度和眼光來看,也全然不同;中國古代詩人蘇軾(1037—1101)早就說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個封閉的自我是不可能真正認識自己的:一個封閉的民族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弱點,從而得到發展。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就是說,只有參差不齊,各不相同的東西,才能取長補短,產生新的事物,而完全相同的東西聚在一起,則只能永遠停留於原有的狀態,不可能繼續發展。因此,孔子一貫強調必須尊重不同,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有智慧的人總是最善於使不同的因素和諧相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各自的特點,使之成為可以互相促進的有益的資源,這就是「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8折$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