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從“自產國家”向“稅收國家”轉型,隨著1999年啟動預算改革,邁出了建立現代預算制度的第一步,開始走向“預算國家”。中國公共預算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發展日新月異。馬駿、譚君久、王浦劬主編的《走向預算國家——治理民主和改革》以治理、民主和改革為關鍵詞,議題廣泛,內容豐富,共分五個專題,即“國家治理中的公共預算”、“預算民主和預算透明”,“公共預算改革”,“政府間財政關系”與“公共財政管理的實踐和探索”,對現階段我國公共預算研究狀況進行了全景式的回顧和評述,呈現出今後開展中國公共預算研究的學術旨趣,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公共預算研究多視角、多路徑和跨學科學術共同體的形成,同時對于中國公共預算研究領域學術思想和成果的傳播具有較為深遠的意義。
馬駿、譚君久、王浦劬主編的《走向預算國家——治理民主和改革》收錄了第二屆“中國公共預算研究全國學術研討會”上的25篇論文,共分五個專題。《走向預算國家——治理民主和改革》中這些論文主要圍繞著公共預算與國家治理、預算民主、公共預算的改革和實踐等研究公共預算的關鍵問題,基本反映了中國公共預算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前沿。第一個專題關于國家治理中的公共預算,討論了現代國家構建中的公共預算、從政治監督學角度看公共預算監督、地方官員對預算的影響、財政補貼和公共預算制度、公共財政過程中的預算核心地位和非常規預算調整的問題。第二個專題關于預算民主和透明性問題,涉及的內容包括人大對預算監督轉變的討論、地方人大權力的重塑、公共預算中的公民參與以及國外預算透明的啟發。第三個專題是介紹公共預算改革的情況,有對地方預算改革的探討、績效預算改革的研究和國外預算改革經驗的介紹。第四個專題是圍繞政府間財政關系展開討論,有的文章討論了憲政分權下的政府間財政關系,有的文章用不同的維度討論轉移支付問題,有的文章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央與地方關系,還有文章研究地方領導的政治流動與政府財政表現的關系。最後一個專題是總結公共財政管理的新實踐和新探索,涉及的內容包括會計制度、義務教育的公共支出、國債與通貨膨脹的關系、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和政黨財政的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