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系理論︰歐洲視角

國際關系理論︰歐洲視角
定價:192
NT $ 167
 

內容簡介

《國際關系理論(歐洲視角)》是一位歐洲學者從歐洲視角對國際關系理論所作的批判性分析,內容涉及國際關系理論在歐洲的起源,國際關系體系研究方法在美國的興起,現實主義、激進主義、制度主義、建構主義等各種理論流派之間的紛爭,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國內因素的影響和外交決策,主權觀念的歷史演進,以及歐洲研究對于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貢獻等方面。

《國際關系理論(歐洲視角)》作者馬里奧‧泰洛強調,“歐洲視角” 決不是“歐洲中心主義”。盡管“歐洲是國際關系新理念的實驗室”,“ 為國際關系理論帶來了一場真正革命和一個主要挑戰”,但沒有理由因此把歐洲看作是後現代的、後威斯特伐利亞的和後國家中心主義的,並與非歐洲世界對立起來。主權的匯集和共享並不構成主權的終結,不意味著一個後政府或後民族國家實體在歐洲出現,也不意味著帝國的或世界性的歐洲超級大國正在形成,更不意味著要以瑣碎的和歐洲中心主義的方式將這些趨勢推廣到全球範圍。
 

目錄

叢書總序
中文版序
前言
致謝
導論 國際關系理論︰一種歐洲視角?
一、理論意義
二、修正威斯特伐利亞範式
第一章 國際關系理論的起源與現實主義範式的興起
一、從古代到中世紀
二、歐洲現代性及其爭議
三、從18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思想流派
四、戰爭之間的危機︰歐洲主義、民族主義和政治經濟
五、現實主義範式
第二章 美國的體系方法
一、政治與社會科學中的體系理論︰戴維‧伊斯頓和塔爾科特‧帕森斯
二、應運于國際關系的體系理論︰莫頓‧卡普蘭
三、肯尼思‧華爾茲的新現實主義理論
第三章 國際政治經濟學
一、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起源
二、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現實主義分析路徑︰羅伯特‧吉爾平
三、蘇珊‧斯特蘭奇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國家——眾多行為體中的一員?
第四章 卡爾‧馬克思對于國際關系的影響
一、安東尼‧葛蘭西和加拿大學派
二、依附理論和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
第五章 超越現實主義和新現實主義
一、斯坦利‧霍夫曼的多變量研究方法和國際法
二、合作理論︰國際機制
三、跨國主義和復合相互依賴︰基歐漢和奈
四、霸權穩定︰一種批判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 制度主義理論
一、“英國學派”的制度主義思想
二、從功能主義到新功能主義
三、新制度主義的復興
四、理性選擇制度主義
五、歷史制度主義
六、社會制度主義
七、話語制度主義
第七章 後主權的世界?
一、J.N.羅西瑙和全球治理概念︰世界社會與新中世紀主義
二、批判的和後現代的國際關系理論
三、性別研究與國際關系
四、國際關系中的後現代主義理論︰綜述
第八章 建構主義理論
一、哲學背景
二、亞歷山大‧溫特︰結構、施動者、規範
三、案例與開放性問題
第九章 外交政策分析和國內因素的影響
一、經濟和政治帝國主義
二、不安全理論
三、政治體制理論
四、決策理論
第十章 歐洲研究為國際關系理論更新作出的貢獻
一、冷戰之後︰理想主義——現實主義新辯論與美國霸權的本質
二、歐盟研究與區域合作比較研究
三、歐盟︰一個新區域主義和多邊主義的藍圖
四、遭遇挑戰的主權︰作為創新模式的歐盟政治體系
五、超越經典的內外區分模式
六、民事力量與結構性外交政策
結論
一、歐洲視角
二、歐洲對國際研究議程的獨特貢獻
譯後記
 

作為一門專注于國際活動趨勢、原因與規則的年輕學科,“國際關系”的學術合法性還不到一個世紀。本書以一種歐洲視野,向中國學生和學者展示了對國際關系理論的批判性分析。批判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顯然是必須的︰國際關系理論主要是過去60年間在美國發展形成的;作為主要的全球性超級強國,美國扶持大學對其全球利益作出更深入的解讀。歐洲是西方的一部分,但並不完全認同美國的文化、觀念與利益。出于同樣的相對主義立場,可以合理地期盼,一種中國或東亞的國際關系觀也會在未來年月中浮現。我所企求的理論相對主義是否有些過分呢?我不認為如此。國際關系理論深刻地以國家或地區經驗及政治文化為條件,本書的作者真誠地認可其相對主義觀點。

中國的學者和學生又為什麼對歐洲的國際關系觀感興趣呢?首先是因為在一個多極的世界體系中的傳統利益,即平衡唯一幸存超級大國的影響。其二,為什麼中國社會科學家和中國國際關系部門不加批判地接受美國主流學派,即二戰後由肯尼思‧華爾茲從舊現實主義傳統中發展出來的新現實主義?

注意︰超越新現實主義並不意味著反對新現實主義和現實主義。本書論證了這樣的一個觀念,即現實主義和新現實主義不僅仍然是學者思考國際關系問題的重要思路,而且代表著國際關系理論創新中面臨的最相關的挑戰。

我意識到現實主義在中國廣為流傳,並扎根于其悠久的思想傳統,亦即對孔子和老子思想持批判態度的“法家”與韓非子的思想。多個世紀以來,世界的每種文化,都將武力視作調節國際事務的主要方式。20世紀上半葉的悲劇,就是現實主義思潮復活的背景。本書的基本方針是兼蓄多種理論思潮。數十年來,這些理論思潮一直在尋求超越新現實主義的理論創新,例如跨民族主義、依存理論、新制度學派、建構主義等等。

為什麼理論創新被置于21世紀理論日程的首位?因為世界正變得更加復雜,超越了以國家為中心的體系,共同的全球與地區挑戰要求加強合作︰跨越國界和超越國家的新的行為體正在不斷涌現,網絡與新技術開創著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新紐帶,全球化的經濟正日益與社會和政治生活交匯。最後,特別重要的是大小國家均無一例外地日益成為多層、多級和多邊組織與網絡的組成部分。總之,相比傳統的國家間沖突趨勢,合作的地位在上升。

過去60年間歐洲聯合的成功經驗,結出了成熟與堅實的成果︰單一市場、共同貨幣和政治聯盟。但本書拒絕歐洲中心主義的視角,不贊成將歐洲看作是後現代的,歐盟是後威斯特伐利亞的和後國家中心主義的,並與一個仍然“現代的”和國家中心主義的非歐洲世界形成對立。與之相反,本書的主要目的在于突出比較與溝通︰強調歐盟與其他國家共享的多元國際趨勢,尤其是國際關系的日益制度化。所謂的制度化,我們並非意指歐盟式的正式組織的擴散,而是各種安排、機制與組織在全球層次和在每個大陸以不同途徑和方式的增加。

中國、印度、巴西和多極世界其他新行為體的出現,發生在一個特定的背景下,即從地區聯合到跨國家網絡、到全球性機制與組織的多層次機構建設過程中。我們所見證的並非是一個後威斯特伐利亞與後現代世界的出現,因為無論在機構建設還是在內部合法性與合理規模效率的結合上,國家仍然舉足輕重。但隨著多邊聯系的多元化,國家本身的行為與結構也在發生重大變化。無論在地區層次(上海合作組織、東盟+3與+6、東亞首腦會議、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歐會議等等),還是在全球層次(世界貿易組織、G20、國際貨幣組織、國際奧林匹克組織、國際展覽局等等),中國都是這一多邊網絡建構的範例。這與美國現實主義學派對中國崛起的斷言正好相反,他們暗示21世紀中國的上升與20世紀上葉德國的快速崛起有相似之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