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藝術大師俞振飛先生,承華家學,飲譽氍毹,造詣精深,桃李滿園。《俞振飛年譜》作者江沛毅多年潛心研究和收集俞振飛生平資料,考辨錯訛,正本清源,舉凡史實的考訂、詩文的探佚,皆力求完善,落筆精審。精選珍貴手跡、照片等,多為首次刊布,彌足珍貴。
《俞振飛年譜》編撰歷時十八載,按譜主生平年月順序記載,臚述生平事跡,完整呈現了俞老豐富而又華美的演藝人生。為研究昆曲的歷史、研究俞振飛藝術以及保存傳統戲曲文化等,提供了極為翔實的研究文獻,也是國內外第一本研究京昆藝術大師俞振飛先生的工具類著作。
江沛毅,字菊笙。祖籍江蘇海門,一九六九年十月出生于上海。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系(自學考試),現任職于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編研室。
幼嗜詩詞,長習昆曲。參與編撰《牆頭馬上——五卜年傳承典藏》、《傳薪千秋——倪傳鉞教學研討紀念文集》(含畫冊)等。為台灣《昆曲辭典》撰寫有關條目。參加編注大型叢書《昆曲精編劇目典藏》(共二十卷),並捫任責任編委。兼治民國史及孫中山研究,發表專論二十余萬字于北京《團結報》。另撰有《蘭苑清芬錄》、《書林散葉》、《藝文新志》(連載)等。
目錄
總序構建“俞學”
序一
序二
凡例
一九○二年(清光緒二十八年壬寅)一歲
一九○四年(清光緒三十年甲辰)三歲
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六歲
一九○八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戊申)七歲
一九○九年(清宣統元年己酉)八歲
一九一○年(清宣統二年庚戌)九歲
一九一一年(清宣統三年辛亥)十歲
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壬子)十一歲
一九一四年(民國三年甲寅)十三歲
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乙卯)十四歲
一九一六年(民國五年丙辰)十五歲
一九一七年(民國六年丁巳)十六歲
一九一八年(民國七年戊午)十七歲
一九一九年(民國八年己未)十八歲
一九一○年(民國九年庚申)十九歲
一九二一年(民國十年辛酉)二十歲
一九二二年(民國十一年壬成)二十一歲
一九二三年(民國十二年癸亥)二十二歲
一九二四年(民國十三年甲子)二十三歲
一九二五年(民國十四年乙丑)二十四歲
一九二六年(民國十五年丙寅)二十五歲
一九二七年(民國十六年丁卯)二十六歲
一九二八年(民國十七年戊辰)二十七歲
一九三○年(民國十九年庚午)二十九歲
一九三一年(民國二十年辛未)三十歲
一九三二年(民國二十一年壬申)三十一歲
一九三三年(民國二十二年癸酉)三十二歲
一九三四年(民國二十三年甲成)三十三歲
一九三五年(民國二十四年乙亥)三十四歲
一九三六年(民國二十五年丙子)三十五歲
一九三七年(民國二十六年丁丑)三十六歲
一九三八年(民國二十七年戊寅)三十七歲
一九三九年(民國二十八年己卯)三十八歲
一九四○年(民國二十九年庚辰)三十九歲
一九四一年(民國三十年辛巳)四十歲
一九四二年(民國三十一年壬午)四十一歲
一九四三年(民國三十二年癸未)四十二歲
一九四四年(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四十三歲
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四十四歲
一九四六年(民國三十五年丙成)四十五歲
一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四十六歲
一九四八年(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四十七歲
一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四十八歲
一九五○年(庚寅)四十九歲
一九五一年(辛卯)五十歲
一九五二年(壬辰)五十一歲
一九五三年(癸巳)五十二歲
一九五四年(甲午)五十三歲
一九五五年(乙未)五十四歲
一九五六年(丙申)五十五歲
一九五七年(丁酉)五十六歲
一九五八年(戊成)五十七歲
一九五九年(己亥)五十八歲
一九六○年(庚子)五十九歲
一九六一年(辛丑)六十歲
一九六二年(壬寅)六十一歲
一九六三年(癸卯)六十二歲
一九六四年(甲辰)六十三歲
一九六五年(乙巳)六十四歲
一九六六年(丙午)六十五歲
一九六七年(丁未)六十六歲
一九六八年(戊申)六十七歲
一九六九年(己酉)六十八歲
一九七一年(辛亥)七十歲
一九七二年(壬子)七十一歲
一九七三年(癸丑)七十二歲
一九七四年(甲寅)七十三歲
一九七五年(乙卯)七十四歲
一九七六年(丙辰)七十五歲
一九七七年(丁已)七十六歲
一九七八年(戊午)七十七歲
一九七九年(己未)七十八歲
一九八○年(庚申)七十九歲
一九八一年(辛酉)八十歲
一九八二年(壬戌)八十一歲
一九八三年(癸亥)八十二歲
一九八四年(甲子)八十三歲
一九八五年(乙丑)八十四歲
一九八六年(丙寅)八十五歲
一九八七年(丁卯)八十六歲
一九八八年(戊辰)八十七歲
一九八九年(己巳)八十八歲
一九九○年(庚午)八十九歲
一九九一年(辛未)九十歲
一九九二年(壬申)九十一歲
一九九三年(癸酉)九十二歲
後記
序一
序二
凡例
一九○二年(清光緒二十八年壬寅)一歲
一九○四年(清光緒三十年甲辰)三歲
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六歲
一九○八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戊申)七歲
一九○九年(清宣統元年己酉)八歲
一九一○年(清宣統二年庚戌)九歲
一九一一年(清宣統三年辛亥)十歲
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壬子)十一歲
一九一四年(民國三年甲寅)十三歲
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乙卯)十四歲
一九一六年(民國五年丙辰)十五歲
一九一七年(民國六年丁巳)十六歲
一九一八年(民國七年戊午)十七歲
一九一九年(民國八年己未)十八歲
一九一○年(民國九年庚申)十九歲
一九二一年(民國十年辛酉)二十歲
一九二二年(民國十一年壬成)二十一歲
一九二三年(民國十二年癸亥)二十二歲
一九二四年(民國十三年甲子)二十三歲
一九二五年(民國十四年乙丑)二十四歲
一九二六年(民國十五年丙寅)二十五歲
一九二七年(民國十六年丁卯)二十六歲
一九二八年(民國十七年戊辰)二十七歲
一九三○年(民國十九年庚午)二十九歲
一九三一年(民國二十年辛未)三十歲
一九三二年(民國二十一年壬申)三十一歲
一九三三年(民國二十二年癸酉)三十二歲
一九三四年(民國二十三年甲成)三十三歲
一九三五年(民國二十四年乙亥)三十四歲
一九三六年(民國二十五年丙子)三十五歲
一九三七年(民國二十六年丁丑)三十六歲
一九三八年(民國二十七年戊寅)三十七歲
一九三九年(民國二十八年己卯)三十八歲
一九四○年(民國二十九年庚辰)三十九歲
一九四一年(民國三十年辛巳)四十歲
一九四二年(民國三十一年壬午)四十一歲
一九四三年(民國三十二年癸未)四十二歲
一九四四年(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四十三歲
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四十四歲
一九四六年(民國三十五年丙成)四十五歲
一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四十六歲
一九四八年(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四十七歲
一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四十八歲
一九五○年(庚寅)四十九歲
一九五一年(辛卯)五十歲
一九五二年(壬辰)五十一歲
一九五三年(癸巳)五十二歲
一九五四年(甲午)五十三歲
一九五五年(乙未)五十四歲
一九五六年(丙申)五十五歲
一九五七年(丁酉)五十六歲
一九五八年(戊成)五十七歲
一九五九年(己亥)五十八歲
一九六○年(庚子)五十九歲
一九六一年(辛丑)六十歲
一九六二年(壬寅)六十一歲
一九六三年(癸卯)六十二歲
一九六四年(甲辰)六十三歲
一九六五年(乙巳)六十四歲
一九六六年(丙午)六十五歲
一九六七年(丁未)六十六歲
一九六八年(戊申)六十七歲
一九六九年(己酉)六十八歲
一九七一年(辛亥)七十歲
一九七二年(壬子)七十一歲
一九七三年(癸丑)七十二歲
一九七四年(甲寅)七十三歲
一九七五年(乙卯)七十四歲
一九七六年(丙辰)七十五歲
一九七七年(丁已)七十六歲
一九七八年(戊午)七十七歲
一九七九年(己未)七十八歲
一九八○年(庚申)七十九歲
一九八一年(辛酉)八十歲
一九八二年(壬戌)八十一歲
一九八三年(癸亥)八十二歲
一九八四年(甲子)八十三歲
一九八五年(乙丑)八十四歲
一九八六年(丙寅)八十五歲
一九八七年(丁卯)八十六歲
一九八八年(戊辰)八十七歲
一九八九年(己巳)八十八歲
一九九○年(庚午)八十九歲
一九九一年(辛未)九十歲
一九九二年(壬申)九十一歲
一九九三年(癸酉)九十二歲
後記
序
飲譽中外的藝術大師俞振飛先生,承華家學,按譜度曲,粉墨登場,造詣精深。同時,長期擔任上海市戲曲學校校長,又是杰出的戲曲教育家。但是相對而言,對于這樣一位藝術大家,我們的研究工作是極為滯後的。目前,除了俞老生前親自訂定出版的《振飛曲譜》,《俞振飛藝術論集》二書以外,十余年來僅有《俞振飛傳》、《振飛曲譜》(增訂本)、《昆劇泰斗俞振飛》幾種。至于梳理和研究其演藝思想、生平經歷等方面的專著,則暫付闕如,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現在,由我校編研室青年教師江沛毅同志歷時十八年編著的《俞振飛年譜》。在俞老誕辰一百O九周年前夕出版,可喜可賀。
司馬遷在《史記》中首創。列傳“體。用以記錄一人的生平始終。年譜作為一種用編年體裁記載個人生平事跡的史籍,又與一般傳記有所不同。它雜糅了傳記與編年兩體,全面細致地臚述譜主生平事跡,所謂。敘一人之道德,學問,事業,縴悉無遺而系以年月者,謂之年譜,”沛毅老師很好地遵循了這一原則,采用綱目體裁,運用大量而扎實的史料性和學術性的文獻資料,以較為清晰的線條,為我們初步勾勒了俞老豐富而又頗具色彩的演藝人生,可以說是研究俞老道德、學問,事業的一部很有價值的索引。
通讀全書,我覺得以下兩個方面是本書的亮點。首先是史實的考訂。如俞老回憶一九二四年秋,于某次宴會上遇見梅蘭芳大師。沛毅同志核查相關資料後,未予采信。因為一九二三年十二月至翌年一月,梅率承華社演出于上海鄭家木橋老共和舞台。一九二四年十月至十一月,赴日本東京,大阪等地演出。故將此系于一九二四年一月。再如梅大師,俞老均著文稱在抗戰勝利後曾合作演出《游園驚夢》。沛毅同志據當時報載廣告,查證梅、俞合作的是《販馬記》。《斷橋》。至于《游園驚夢》則是梅與姜妙香所演者。諸如此類均在年譜中有所反映。其次是詩文的探佚。一九六二年上海文藝出版社擬重印《粟廬曲譜》。俞老為此撰寫了《前言》。後在極左思潮的沖擊下,重印計劃擱淺,而《前言》也成為佚文。沛毅同志輾轉自吳新雷教授處訪得該文校樣,並重刊于《田笙集》及上海辭書出版社的《粟廬曲譜》新印本中,至于《題梅畹華所繪(風塵三俠圖)》、《贈顧鐵華》.《題女弟孫天申龍門曲敘橫卷》.《金縷曲‧紀念詩人黃仲則》、(柳梢青‧為〈傳統昆劇演唱珍本匯編)題》。《浣溪沙‧奉題王退齋所繪梅蘭芳畫像》等,系從散見于五十余種的圖籍報刊中一一錄出,足見心力與功力。同時,也糾正了某些書在個別字句、寫作年月上的錯誤。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在目下崇尚物質。安于浮躁的潮流中,顯得尤為可貴。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有關俞老的演藝史事資料也會進一步被發掘,而這些對本書的完善也是大有裨益的。
沛毅同志自二OO六年進校以來,除主要參加編纂《昆曲精編劇目典藏》外,籌備並全程參加第二至五屆文化部全國昆曲演員培訓班工作,其間又獨力完成學校。振飛館“布展等重大任務。尤其是他撰寫的”振風倡雅弦歌詠;飛笛正聲矩鑊傳”館聯,不僅嵌入了俞老名氏,而且貼合藝術家,教育家的身份,堪稱佳構。並由他分請戴敦邦、程多多二位名家題寫館額和聯語,亦遂增勝。在日常工作中。沛毅同志曾向我提議在適當的時候,成立“俞振飛研究會”,以構建”俞學“。希冀能夠通過這樣一個平台,對俞老的曲學。戲劇學。美學、教育學諸方面的思想,進行深刻系統的爬梳整理等等。這些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已在業內達成了共識。並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有關工作正在積極籌備中。
老戲劇家劉厚生同志在《俞振飛演劇思想梳理》長文中,曾殷殷提出這樣的期望︰我熱切希望俞老的研究家和眾多高足,下大功夫多方收集資料。比如,能否寫出幾十篇《俞振飛談話錄》。更細致深入地研討,必會有更大收獲。無論如何,切實地準確地整理出俞老最精彩最深刻的演劇思想,對于總結二十世紀昆劇發展史,特別對于昆劇今後的振興發展是有重大指導作用的。”本書的出版,正是對此的積極呼應。
司馬遷在《史記》中首創。列傳“體。用以記錄一人的生平始終。年譜作為一種用編年體裁記載個人生平事跡的史籍,又與一般傳記有所不同。它雜糅了傳記與編年兩體,全面細致地臚述譜主生平事跡,所謂。敘一人之道德,學問,事業,縴悉無遺而系以年月者,謂之年譜,”沛毅老師很好地遵循了這一原則,采用綱目體裁,運用大量而扎實的史料性和學術性的文獻資料,以較為清晰的線條,為我們初步勾勒了俞老豐富而又頗具色彩的演藝人生,可以說是研究俞老道德、學問,事業的一部很有價值的索引。
通讀全書,我覺得以下兩個方面是本書的亮點。首先是史實的考訂。如俞老回憶一九二四年秋,于某次宴會上遇見梅蘭芳大師。沛毅同志核查相關資料後,未予采信。因為一九二三年十二月至翌年一月,梅率承華社演出于上海鄭家木橋老共和舞台。一九二四年十月至十一月,赴日本東京,大阪等地演出。故將此系于一九二四年一月。再如梅大師,俞老均著文稱在抗戰勝利後曾合作演出《游園驚夢》。沛毅同志據當時報載廣告,查證梅、俞合作的是《販馬記》。《斷橋》。至于《游園驚夢》則是梅與姜妙香所演者。諸如此類均在年譜中有所反映。其次是詩文的探佚。一九六二年上海文藝出版社擬重印《粟廬曲譜》。俞老為此撰寫了《前言》。後在極左思潮的沖擊下,重印計劃擱淺,而《前言》也成為佚文。沛毅同志輾轉自吳新雷教授處訪得該文校樣,並重刊于《田笙集》及上海辭書出版社的《粟廬曲譜》新印本中,至于《題梅畹華所繪(風塵三俠圖)》、《贈顧鐵華》.《題女弟孫天申龍門曲敘橫卷》.《金縷曲‧紀念詩人黃仲則》、(柳梢青‧為〈傳統昆劇演唱珍本匯編)題》。《浣溪沙‧奉題王退齋所繪梅蘭芳畫像》等,系從散見于五十余種的圖籍報刊中一一錄出,足見心力與功力。同時,也糾正了某些書在個別字句、寫作年月上的錯誤。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在目下崇尚物質。安于浮躁的潮流中,顯得尤為可貴。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有關俞老的演藝史事資料也會進一步被發掘,而這些對本書的完善也是大有裨益的。
沛毅同志自二OO六年進校以來,除主要參加編纂《昆曲精編劇目典藏》外,籌備並全程參加第二至五屆文化部全國昆曲演員培訓班工作,其間又獨力完成學校。振飛館“布展等重大任務。尤其是他撰寫的”振風倡雅弦歌詠;飛笛正聲矩鑊傳”館聯,不僅嵌入了俞老名氏,而且貼合藝術家,教育家的身份,堪稱佳構。並由他分請戴敦邦、程多多二位名家題寫館額和聯語,亦遂增勝。在日常工作中。沛毅同志曾向我提議在適當的時候,成立“俞振飛研究會”,以構建”俞學“。希冀能夠通過這樣一個平台,對俞老的曲學。戲劇學。美學、教育學諸方面的思想,進行深刻系統的爬梳整理等等。這些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已在業內達成了共識。並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有關工作正在積極籌備中。
老戲劇家劉厚生同志在《俞振飛演劇思想梳理》長文中,曾殷殷提出這樣的期望︰我熱切希望俞老的研究家和眾多高足,下大功夫多方收集資料。比如,能否寫出幾十篇《俞振飛談話錄》。更細致深入地研討,必會有更大收獲。無論如何,切實地準確地整理出俞老最精彩最深刻的演劇思想,對于總結二十世紀昆劇發展史,特別對于昆劇今後的振興發展是有重大指導作用的。”本書的出版,正是對此的積極呼應。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