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策縱教授博學深思、治學嚴謹,是一位具有國際視野的漢學大師。在其治學生涯中,周策縱將中國傳統的考據學與西方漢學相結合,開拓了中國古今人文研究的新領域。除學者身份外,周策縱也是有實際創作經驗的作家與藝術家,對東西方古今文學理論與作品有深入研究。王潤華編著的《華裔漢學家周策縱的漢學研究》以七個章節,分別從周策縱在學術研究樹立的新典範、考釋古今文字、周策縱的“五四學”、“曹紅學”、“海外五四新詩學”、“棄園新詩學”、周策縱論世界華文文學等方面全面闡述了周策縱在漢學研究領域所作的努力與成果。
王潤華,新加坡華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新加坡南洋大學人文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新加坡作家協會主席、新加坡國立大學藝術中心副主任、文學院助理院長、中文系教授及主任等。2005年到台,曾任元智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中語系主任、應中系主任,現任人文與社會學院院級教授,兼國際語言文化中心主任。在唐代詩學、中國現代文學、中西比較文學、世界華文文學與文化方面有諸多學術成就,著作有《司空圖新論》《王維詩學》《魯迅小說新論》《老舍小說新論》《沈從文小說及理論新論》《從新華文學到世界華文文學》《華文後殖民文學》《越界跨國文學解讀》《魯迅越界跨國新解讀》《異鄉人》《內外集》《熱帶雨林與殖民地》《人文山水詩集》《榴蓮滋味》《把黑夜帶回家》,Essays
on Chinese Literature︰A Comparative Approach,Post—Colonial Chinese Literature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等。
目錄
第一章 論國際漢學大師周策縱:學術研究的新典範
一、具有國際視野的漢學大師
二、多元的學術思考與方法:從中國訓詁考據學考據到西方漢學傳統
三、經典的詮釋模式:包容各專業領域的區域研究與中國學
四、結合西方漢學與中國傳統的考據學:開拓中國古今人文研究的新領域
五、世界華文文學的新視野
六、開拓國際學術與文學事業
七、開拓、突破與延伸:從研究到創作
第二章 古今文字與經典考釋
一、考釋文字與重建古史
二、思考現代中國語言文字的改革
三、結論
第三章 周策縱的“五四學”:知識分子領導的“五四”與走向知識時代的“五四”
一、離散、流亡與邊緣思考的“五四”論述:拒絕同化的多元透視力
二、五四多元史觀:認識過去,解釋未來
三、1917—1921年與知識分子主導的五四運動
四、五四精神:引導中國走向知識時代
五、超越五四的精神遺產
六、《五四運動史》的出版
第四章 周策縱的曹紅學
一、“多方”研究的新紅學計劃
二、結合中國傳統考據學、西方漢學的曹紅學
三、《紅樓夢案》:文學解讀的典範
四、校勘考證:《紅樓夢》的小說藝術結構
五、通俗文化研究策略
六、結論
第五章 《海外新詩鈔》:周策縱的“海外五四新詩學”
一、《海外新詩鈔》:繼承大陸五四白話詩傳統
二、《海外新詩鈔》與海外五四新詩學的建構
三、20世紀50年代的香港:建構海外五四新詩學版圖的出發點
四、50年代新詩學:斷裂、繼承、漂移、蛻變的多元現象
五、“海外新詩學”的兩重結構:“海外五四新詩學”與“世界新詩學”
第六章 周策縱的棄園新詩學
一、周策縱的新詩學:棄園詩學
二、周策縱的棄園:“移家小山下,冰雪是鄰居”
三、棄園格律詩學
四、棄園的邊緣詩學
第七章 周策縱論世界華文文學:“雙重傳統”與“多元文學中心”論
一、世界華文學的新視野
二、從英文文學的大同世界想起
二、從新加坡華文文學建立的文學傳統談起
三、從中國文學傳統到本土的文學傳統
四、歐美的留學生文學已發展成另一種華文文學中心
附錄一 等待五四過後,春暖花開回返陌地生
附錄二 重訪棄園印象——追悼國際漢學大師周策縱教授(1916—2007)
一、具有國際視野的漢學大師
二、多元的學術思考與方法:從中國訓詁考據學考據到西方漢學傳統
三、經典的詮釋模式:包容各專業領域的區域研究與中國學
四、結合西方漢學與中國傳統的考據學:開拓中國古今人文研究的新領域
五、世界華文文學的新視野
六、開拓國際學術與文學事業
七、開拓、突破與延伸:從研究到創作
第二章 古今文字與經典考釋
一、考釋文字與重建古史
二、思考現代中國語言文字的改革
三、結論
第三章 周策縱的“五四學”:知識分子領導的“五四”與走向知識時代的“五四”
一、離散、流亡與邊緣思考的“五四”論述:拒絕同化的多元透視力
二、五四多元史觀:認識過去,解釋未來
三、1917—1921年與知識分子主導的五四運動
四、五四精神:引導中國走向知識時代
五、超越五四的精神遺產
六、《五四運動史》的出版
第四章 周策縱的曹紅學
一、“多方”研究的新紅學計劃
二、結合中國傳統考據學、西方漢學的曹紅學
三、《紅樓夢案》:文學解讀的典範
四、校勘考證:《紅樓夢》的小說藝術結構
五、通俗文化研究策略
六、結論
第五章 《海外新詩鈔》:周策縱的“海外五四新詩學”
一、《海外新詩鈔》:繼承大陸五四白話詩傳統
二、《海外新詩鈔》與海外五四新詩學的建構
三、20世紀50年代的香港:建構海外五四新詩學版圖的出發點
四、50年代新詩學:斷裂、繼承、漂移、蛻變的多元現象
五、“海外新詩學”的兩重結構:“海外五四新詩學”與“世界新詩學”
第六章 周策縱的棄園新詩學
一、周策縱的新詩學:棄園詩學
二、周策縱的棄園:“移家小山下,冰雪是鄰居”
三、棄園格律詩學
四、棄園的邊緣詩學
第七章 周策縱論世界華文文學:“雙重傳統”與“多元文學中心”論
一、世界華文學的新視野
二、從英文文學的大同世界想起
二、從新加坡華文文學建立的文學傳統談起
三、從中國文學傳統到本土的文學傳統
四、歐美的留學生文學已發展成另一種華文文學中心
附錄一 等待五四過後,春暖花開回返陌地生
附錄二 重訪棄園印象——追悼國際漢學大師周策縱教授(1916—2007)
序
經過近30年多位學者的辛勞努力,現在我們可以說,國際漢學研究確實已經成長為一門具有特色的學科了。
“漢學”一詞本義是對中國語言、歷史、文化等的研究,而在國內習慣上專指外國人的這種研究,所以特稱“國際漢學”,也有時作“世界漢學”、“國際中國學”,以區別于中國人自己的研究。至于“國際漢學研究”,則是對國際漢學的研究。中外都有學者從事國際漢學研究,但我們在這里講的,是中國學術界的國際漢學研究。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國際漢學研究改變了禁區的地位,逐漸開拓和發展。其進程我想不妨劃分為三個階段︰一開始僅限于對國際漢學界狀況的了解和介紹,中心工作是編纂有關的工具書,這是第一個階段。到了20世紀90年代,出現國際漢學研究的專門機構,大量翻譯和評述漢學論著,應作為第二個階段。在這兩個階段里,學者們為深入研究國際漢學打好了基礎,準備了條件。新世紀到來之後,進入全面系統地研究國際漢學的可能性應該說業已具備。
今後國際漢學研究應當如何發展,有待大家磋商討論。以我個人的淺見,歷史的研究與現實的考察應當並重。國際漢學研究不是和現實脫離的,認識國際漢學的現狀,與外國漢學家交流溝通,對于我國學術文化的發展以至于多方面的工作都是必要的。我曾經提議,編寫一部中等規模的《當代國際漢學手冊》,使我們的學者便于使用;如果有條件的話,還要組織出版《國際漢學年鑒》。這樣,大家在接觸外國漢學界時,不會感到隔膜,閱讀外國漢學作品,也就更容易體味了。必須指出的是,國際漢學有著長久的歷史,因此現實和歷史是分不開的,不了解各國漢學的歷史傳統,終究無法認識漢學的現狀。
我們已經有了不少國際漢學史的著作及論文。實際上,公推為中國最早的漢學史專書,是1949年出版的莫東寅《漢學發達史》,盡管是通史體裁,也包含了分國的篇章。這本書最近已有經過校勘的新版,大家容易看到,盡管只是概述性的,卻使讀者能夠看到各國漢學互相間的關系。由此可見,有組織、有系統地考察各國漢學的演進和成果,將之放在國際漢學整體的背景中來考察,實在是更為理想的。
這正是我在這里向大家推薦閻純德教授、吳志良博士主編的這套“列國漢學史書系”的原因。
閻純德教授在北京語言大學主持漢學研究所工作多年,是我在這方面的同行和老友,曾給我以許多幫助。他為推進國際漢學研究,可謂不遺余力,所做出的重要貢獻是學術界周知的。在他的引導之下,《中國文化研究》季刊成為這一學科的園地,隨之又主編了《漢學研究》,列為《中國文化研究漢學書系》,有非常廣泛的影響。其鍥而不舍的精神,我一直敬服無地。特別要說的是,閻純德教授這幾年為了編著這套“列國漢學史書系”所投入的心血精力,可稱出人意想。
在《漢學研究》第八集的《卷前絮語》中,閻純德教授慨嘆︰“《漢學研究》很像同人刊物,究其原因是因為從事這個領域研究的學者太少,尤其是專門的研究者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每一集多是讀者相熟的面孔。”現在看“列國漢學史書系”,作者已形成不小的專業隊伍,這是學科進步的表現,更不必說這套書涉及的範圍比以前大為擴充了。希望“列國漢學史書系”的問世成為國際漢學研究這個學科在新世紀蓬勃發展的一個界標,讓我們在此對閻純德教授、這套書的各位作者,還有出版社各位所做出的勞績表示感謝。
李學勤
2007年4月8日
于清華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
“漢學”一詞本義是對中國語言、歷史、文化等的研究,而在國內習慣上專指外國人的這種研究,所以特稱“國際漢學”,也有時作“世界漢學”、“國際中國學”,以區別于中國人自己的研究。至于“國際漢學研究”,則是對國際漢學的研究。中外都有學者從事國際漢學研究,但我們在這里講的,是中國學術界的國際漢學研究。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國際漢學研究改變了禁區的地位,逐漸開拓和發展。其進程我想不妨劃分為三個階段︰一開始僅限于對國際漢學界狀況的了解和介紹,中心工作是編纂有關的工具書,這是第一個階段。到了20世紀90年代,出現國際漢學研究的專門機構,大量翻譯和評述漢學論著,應作為第二個階段。在這兩個階段里,學者們為深入研究國際漢學打好了基礎,準備了條件。新世紀到來之後,進入全面系統地研究國際漢學的可能性應該說業已具備。
今後國際漢學研究應當如何發展,有待大家磋商討論。以我個人的淺見,歷史的研究與現實的考察應當並重。國際漢學研究不是和現實脫離的,認識國際漢學的現狀,與外國漢學家交流溝通,對于我國學術文化的發展以至于多方面的工作都是必要的。我曾經提議,編寫一部中等規模的《當代國際漢學手冊》,使我們的學者便于使用;如果有條件的話,還要組織出版《國際漢學年鑒》。這樣,大家在接觸外國漢學界時,不會感到隔膜,閱讀外國漢學作品,也就更容易體味了。必須指出的是,國際漢學有著長久的歷史,因此現實和歷史是分不開的,不了解各國漢學的歷史傳統,終究無法認識漢學的現狀。
我們已經有了不少國際漢學史的著作及論文。實際上,公推為中國最早的漢學史專書,是1949年出版的莫東寅《漢學發達史》,盡管是通史體裁,也包含了分國的篇章。這本書最近已有經過校勘的新版,大家容易看到,盡管只是概述性的,卻使讀者能夠看到各國漢學互相間的關系。由此可見,有組織、有系統地考察各國漢學的演進和成果,將之放在國際漢學整體的背景中來考察,實在是更為理想的。
這正是我在這里向大家推薦閻純德教授、吳志良博士主編的這套“列國漢學史書系”的原因。
閻純德教授在北京語言大學主持漢學研究所工作多年,是我在這方面的同行和老友,曾給我以許多幫助。他為推進國際漢學研究,可謂不遺余力,所做出的重要貢獻是學術界周知的。在他的引導之下,《中國文化研究》季刊成為這一學科的園地,隨之又主編了《漢學研究》,列為《中國文化研究漢學書系》,有非常廣泛的影響。其鍥而不舍的精神,我一直敬服無地。特別要說的是,閻純德教授這幾年為了編著這套“列國漢學史書系”所投入的心血精力,可稱出人意想。
在《漢學研究》第八集的《卷前絮語》中,閻純德教授慨嘆︰“《漢學研究》很像同人刊物,究其原因是因為從事這個領域研究的學者太少,尤其是專門的研究者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每一集多是讀者相熟的面孔。”現在看“列國漢學史書系”,作者已形成不小的專業隊伍,這是學科進步的表現,更不必說這套書涉及的範圍比以前大為擴充了。希望“列國漢學史書系”的問世成為國際漢學研究這個學科在新世紀蓬勃發展的一個界標,讓我們在此對閻純德教授、這套書的各位作者,還有出版社各位所做出的勞績表示感謝。
李學勤
2007年4月8日
于清華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