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是人類的本能,當我們的祖先知道運用項鏈裝飾自己和用圖案美化器物的時候,就產生了工藝美術的原始雛形。
工藝美術是從實用美術,走向有觀賞價值的藝術,但始終含有美化生活的要素。
中國的工藝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記錄著社會與生產技術的進步和審美與創造藝術的發展,也記錄了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的變遷。
北京的工藝美術作為地方文化的體現,在明清時期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因為當時的北京作為都城是政治、文化、商業和物資交流的中心,所以北京的工藝美術,也帶動著全國工藝美術的發展。北京的工藝美術對今天的工藝美術影響仍然很大,大到很多人走不出仿制的陰影,只有繼承沒有發展,這是當今工藝美術發展的障礙所在。了解歷史上工藝美術的發展,能讓我們解放思想,這是從事工藝美術人員的願望。
北京工藝美術的形成受歷史、風俗、民情、文化以及地理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受到宮廷文化的影響。宮廷文化和民間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得以發展。民間文化是宮廷文化的基礎,宮廷文化是民間文化的最高形式。
受宮廷文化影響的宮廷工藝美術和體現民間文化的民間工藝美術,都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弘揚傳統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尊重歷史不盲目地崇洋媚外,在今天尤為重要。提倡“八榮八恥”和傳統教育,熱愛和平提倡社會和諧,是中國人求進步、求發展的基礎。
目錄
第一章 北京歷史
第一節 起源
第二節 歷史的延續
第三節 帝都皇城
第四節 明清時期
一、明清北京的文化特色
二、全國文化中心的北京
三、全國商業中心的北京
第二章 宮廷文化
第一節 宮廷飲食
第二節 宮廷建築
一、宮殿建築藝術
二、園林建築藝術
第三節 宮廷工藝美術
一、玉器
二、象牙
三、掐絲琺瑯
四、漆器
五、木器
六、陶瓷
七、金銀器
八、織毯
九、鼻煙壺
十、宮燈
第四節 宮廷書籍的編纂
一、《永樂大典》
二、《四庫全書》
三、武英殿刻本
第五節 宮廷書畫藝術
一、宮廷書畫藝術的收藏
二、宮廷畫院
第六節 宮廷戲曲藝術
一、北方雜劇
二、南劇三大腔
三、京劇形成
第三章 民間文化
第一節 民間飲食
一、大飯莊
二、飯館
三、飯鋪
四、小吃
五、家做
第二節 民間建築
第三節 民間工藝美術
一、年畫
二、風箏
三、兔兒爺
四、毛猴
五、葡萄常
六、鬃人
七、絹人
八、剪紙
九、面塑
十、皮影
第四節 北京曲藝
一、曲藝的起源
二、曲藝的繁盛與發展
三、子弟書
第五節 北京廟會
一、廟會的演變
二、四大廟會
三、特色廟會
第四章 北京工藝美術對老北京文化的傳承
第一節 工藝美術的宮廷和民間特征
一、工藝美術的宮廷特征
二、民間工藝美術的特征
三、宮廷工藝美術和民間工藝美術的關系
第二節 宮廷和民間工藝美術的發展
一、清王朝被推翻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
(1912年2月12日至1937年7月7日前)
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到新中國成立前
(1937年7月7日至1949年10月1日前)
三、新中國成立後的計劃經濟時期
(1949年10月1日~1989年)
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
第三節 當代北京工藝美術
一、北京工藝美術行業的復興
二、關于北京工藝美術四個發展時期的反思
第四節 北京工藝美術的復興成果
一、當代的傳統工藝美術品是收藏的最好選擇
二、北京市級珍品
三、北京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市級工藝美術大師
參考書目
後記
第一節 起源
第二節 歷史的延續
第三節 帝都皇城
第四節 明清時期
一、明清北京的文化特色
二、全國文化中心的北京
三、全國商業中心的北京
第二章 宮廷文化
第一節 宮廷飲食
第二節 宮廷建築
一、宮殿建築藝術
二、園林建築藝術
第三節 宮廷工藝美術
一、玉器
二、象牙
三、掐絲琺瑯
四、漆器
五、木器
六、陶瓷
七、金銀器
八、織毯
九、鼻煙壺
十、宮燈
第四節 宮廷書籍的編纂
一、《永樂大典》
二、《四庫全書》
三、武英殿刻本
第五節 宮廷書畫藝術
一、宮廷書畫藝術的收藏
二、宮廷畫院
第六節 宮廷戲曲藝術
一、北方雜劇
二、南劇三大腔
三、京劇形成
第三章 民間文化
第一節 民間飲食
一、大飯莊
二、飯館
三、飯鋪
四、小吃
五、家做
第二節 民間建築
第三節 民間工藝美術
一、年畫
二、風箏
三、兔兒爺
四、毛猴
五、葡萄常
六、鬃人
七、絹人
八、剪紙
九、面塑
十、皮影
第四節 北京曲藝
一、曲藝的起源
二、曲藝的繁盛與發展
三、子弟書
第五節 北京廟會
一、廟會的演變
二、四大廟會
三、特色廟會
第四章 北京工藝美術對老北京文化的傳承
第一節 工藝美術的宮廷和民間特征
一、工藝美術的宮廷特征
二、民間工藝美術的特征
三、宮廷工藝美術和民間工藝美術的關系
第二節 宮廷和民間工藝美術的發展
一、清王朝被推翻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
(1912年2月12日至1937年7月7日前)
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到新中國成立前
(1937年7月7日至1949年10月1日前)
三、新中國成立後的計劃經濟時期
(1949年10月1日~1989年)
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
第三節 當代北京工藝美術
一、北京工藝美術行業的復興
二、關于北京工藝美術四個發展時期的反思
第四節 北京工藝美術的復興成果
一、當代的傳統工藝美術品是收藏的最好選擇
二、北京市級珍品
三、北京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市級工藝美術大師
參考書目
後記
序
自從中國有史以來,或自從出現了各種學科的理論研究之後,對于手工藝術從理論方面進行研究,就是一片空白。千百年來即便有涉及手工藝術研究的文字記錄,也往往是鳳毛麟角。從歷史上看,伴隨著各種藝術學科理論體系的建立,對于指導藝術實踐都發揮著或曾經發揮過重大的作用,然而縱觀中國手工藝術學科的理論,至今依然是相對匱乏的。為什麼這麼說?我認為︰
一是從歷史上看,這手工藝術一直被許多人,尤其是所謂的文人士大夫視為雕蟲小技,被阻擋在“大雅之堂”門外。若不信的話,您可以查閱古籍,在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中,其中能有幾許是論述手工藝術的?
二是從歷史上看,在從事手工藝術創作的能工巧匠芸芸眾生中,能有多少位是識文斷字的?您怎好要求他們自己把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的總結。
三是從被人們視為珍寶的出土文物看,手工藝品勝不可數,許多藝術珍品是手工藝人嘔心瀝血創作的,其中能有幾位藝人的名姓為人所知?文人士大夫們只知手工藝術品美,甚至保值升值當財富去儲備,但史書中能找到手工藝品作者的位置嗎?
手工藝品的設計生產太需要理論的指導了。手工藝人從事創作太需要從理論上提高了。當然,自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手工藝術從組織到管理,從出口創匯到選作國禮,從設計到制作,從實踐到理論,雖然是在曲折中前進,但的的確確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盡管是這樣,相比之下,與專家、領導、有識之士的要求,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的期待,與手工藝人們的渴望,與工藝美術自身發展的需要,等等,還是有著極大差距的。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國務院發布施行了《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北京市政府公布和施行了《北京市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辦法》,以及近年來,國務院和北京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力度不斷增強,北京市的傳統工藝美術恰如舂花喜逢及時雨,呈現出奼紫嫣紅、百花競艷的大好形勢。
形勢喜人,形勢逼人。北京市的工藝美術工作者,在工藝美術的百花苑中發憤圖強,已經和正在取得一個又一個碩果。工藝美術大師和高級技師們創作出一件件珍精品,他們中的許多人,在辛勤從事創作實踐的同時,在“搜集、整理、建立檔案”, “挖掘、整理傳統工藝美術資料、建立檔案”, “傳統工藝美術的科學研究”, “對傳統工藝美術開展理論研究和學術交流”等方針的指導下,也開始盡最大努力從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總結自己的創作體會和將以往的設計圖紙整編成冊,相繼出版,這些都可以說是在北京工藝美術史上掀開了輝煌的一頁,也是北京工藝美術業的寶貴財富。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朱洪和馬慕良攜手合作編著的《北京工藝木雕》一書,于2009年1月出版後,又著手編纂了這本《宮牆內外的老北京文化》一書,可喜可賀。
說可喜,是因為這個課題提得好。宮廷文化與民間文化是相對而言的。“宮廷”是封建時代帝王的住所和君主受朝問政的地方。或日帝王及其大臣構成的統治集團。文化簡單地說,就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特指精神財富,如哲學、教育、文化、藝術等。宮廷文化打著深深的歷史的、階級的烙印。源遠流長,綿延繁衍,品種繁多的北京手工藝品,其主要的表現被稱為“宮廷藝術”。1911年辛亥革命後,隨著封建王朝以及“宮廷藝術”生產方式的崩潰,附體于宮廷,主要為宮廷服務的“宮廷藝術”,自然就名不副實了,因而改稱為“特種工藝”。 “民問文化”是普及于廣大的民眾之間的文化,在歷史上,由于北京特殊的地域,其城市的功能第一位的是為宮廷服務的,所以北京的民間文化也深深地蓋著宮廷文化的烙印。論述北京的宮廷文化與民間文化,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朱洪、馬慕良勇于探索其中的奧妙,並且編纂出了這本專著,可見其膽識與魄力。
今年,辛亥革命已經整整一個世紀了,也就是說,這宮廷文化早已經被新文化所取代了,盡管宮廷文化還會有著深遠的影響,但其實質確實有探討的必要,尤其是作為北京傳統手工藝術的工藝美術,至今許多創作還銘刻著宮廷文化的印記。所以我認為,本書提出的課題是有一定意義的,是兩位作者對辛亥革命的百年紀念。
說可賀,是對朱洪、馬慕良苦心鑽研探索的贊賞。朱洪現任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的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市傳統工藝美術評審委員會的委員,每日事務纏身,時常加班加點地工作,能擠出時間學習研討傳統工藝美術理論,又出了成果,難能可貴。馬慕良作為北京工藝美術大師,近年來已經連續出版了幾本著作,他病魔纏身兩三年了,他在與疾病抗爭的同時,還念念不忘自己所從事的工藝美術事業,帶著疾病堅持理論研究,並且出了成果,這是十分可貴的。兩位作者從自己的視角看老北京宮牆內外的傳統文化,自有他們自己的觀點,讓我們閱讀本書時,從中仔細領會吧。
朱洪、馬慕良要我為本書作序,我很慚愧,因為我在忙于從事《工藝美術家》雜志和報刊編輯的同時,還忙于撰寫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題,也是時間緊,任務重,所以對本書中的許多觀點尚未來得及品味。不過,我很相信兩位作者的苦心、誠心、愛心、虛心,他們的研究成果是會得到工藝美術工作者乃至社會各界認可的。
探索和研究宮廷文化與民間文化,這是一個很大很好的課題,對于總結歷史經驗,從中找出工藝美術的創作中帶有根本性和規律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對于我們溫故知新,從中了解歷史知識和民俗學問,是會有所裨益的。因此,我祝賀它的出版。
一是從歷史上看,這手工藝術一直被許多人,尤其是所謂的文人士大夫視為雕蟲小技,被阻擋在“大雅之堂”門外。若不信的話,您可以查閱古籍,在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中,其中能有幾許是論述手工藝術的?
二是從歷史上看,在從事手工藝術創作的能工巧匠芸芸眾生中,能有多少位是識文斷字的?您怎好要求他們自己把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的總結。
三是從被人們視為珍寶的出土文物看,手工藝品勝不可數,許多藝術珍品是手工藝人嘔心瀝血創作的,其中能有幾位藝人的名姓為人所知?文人士大夫們只知手工藝術品美,甚至保值升值當財富去儲備,但史書中能找到手工藝品作者的位置嗎?
手工藝品的設計生產太需要理論的指導了。手工藝人從事創作太需要從理論上提高了。當然,自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手工藝術從組織到管理,從出口創匯到選作國禮,從設計到制作,從實踐到理論,雖然是在曲折中前進,但的的確確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盡管是這樣,相比之下,與專家、領導、有識之士的要求,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的期待,與手工藝人們的渴望,與工藝美術自身發展的需要,等等,還是有著極大差距的。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國務院發布施行了《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北京市政府公布和施行了《北京市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辦法》,以及近年來,國務院和北京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力度不斷增強,北京市的傳統工藝美術恰如舂花喜逢及時雨,呈現出奼紫嫣紅、百花競艷的大好形勢。
形勢喜人,形勢逼人。北京市的工藝美術工作者,在工藝美術的百花苑中發憤圖強,已經和正在取得一個又一個碩果。工藝美術大師和高級技師們創作出一件件珍精品,他們中的許多人,在辛勤從事創作實踐的同時,在“搜集、整理、建立檔案”, “挖掘、整理傳統工藝美術資料、建立檔案”, “傳統工藝美術的科學研究”, “對傳統工藝美術開展理論研究和學術交流”等方針的指導下,也開始盡最大努力從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總結自己的創作體會和將以往的設計圖紙整編成冊,相繼出版,這些都可以說是在北京工藝美術史上掀開了輝煌的一頁,也是北京工藝美術業的寶貴財富。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朱洪和馬慕良攜手合作編著的《北京工藝木雕》一書,于2009年1月出版後,又著手編纂了這本《宮牆內外的老北京文化》一書,可喜可賀。
說可喜,是因為這個課題提得好。宮廷文化與民間文化是相對而言的。“宮廷”是封建時代帝王的住所和君主受朝問政的地方。或日帝王及其大臣構成的統治集團。文化簡單地說,就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特指精神財富,如哲學、教育、文化、藝術等。宮廷文化打著深深的歷史的、階級的烙印。源遠流長,綿延繁衍,品種繁多的北京手工藝品,其主要的表現被稱為“宮廷藝術”。1911年辛亥革命後,隨著封建王朝以及“宮廷藝術”生產方式的崩潰,附體于宮廷,主要為宮廷服務的“宮廷藝術”,自然就名不副實了,因而改稱為“特種工藝”。 “民問文化”是普及于廣大的民眾之間的文化,在歷史上,由于北京特殊的地域,其城市的功能第一位的是為宮廷服務的,所以北京的民間文化也深深地蓋著宮廷文化的烙印。論述北京的宮廷文化與民間文化,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朱洪、馬慕良勇于探索其中的奧妙,並且編纂出了這本專著,可見其膽識與魄力。
今年,辛亥革命已經整整一個世紀了,也就是說,這宮廷文化早已經被新文化所取代了,盡管宮廷文化還會有著深遠的影響,但其實質確實有探討的必要,尤其是作為北京傳統手工藝術的工藝美術,至今許多創作還銘刻著宮廷文化的印記。所以我認為,本書提出的課題是有一定意義的,是兩位作者對辛亥革命的百年紀念。
說可賀,是對朱洪、馬慕良苦心鑽研探索的贊賞。朱洪現任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的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市傳統工藝美術評審委員會的委員,每日事務纏身,時常加班加點地工作,能擠出時間學習研討傳統工藝美術理論,又出了成果,難能可貴。馬慕良作為北京工藝美術大師,近年來已經連續出版了幾本著作,他病魔纏身兩三年了,他在與疾病抗爭的同時,還念念不忘自己所從事的工藝美術事業,帶著疾病堅持理論研究,並且出了成果,這是十分可貴的。兩位作者從自己的視角看老北京宮牆內外的傳統文化,自有他們自己的觀點,讓我們閱讀本書時,從中仔細領會吧。
朱洪、馬慕良要我為本書作序,我很慚愧,因為我在忙于從事《工藝美術家》雜志和報刊編輯的同時,還忙于撰寫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題,也是時間緊,任務重,所以對本書中的許多觀點尚未來得及品味。不過,我很相信兩位作者的苦心、誠心、愛心、虛心,他們的研究成果是會得到工藝美術工作者乃至社會各界認可的。
探索和研究宮廷文化與民間文化,這是一個很大很好的課題,對于總結歷史經驗,從中找出工藝美術的創作中帶有根本性和規律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對于我們溫故知新,從中了解歷史知識和民俗學問,是會有所裨益的。因此,我祝賀它的出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