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亞斯與現代社會理論

埃利亞斯與現代社會理論
定價:210
NT $ 183
 

內容簡介

  埃利亞斯位居20世紀社會學大師之列。學界已廣泛認可其文明化過程理論,認為這本創意之作大大推進了社會學的理解。他還摸索出一套獨特的社會研究思路,即其所謂型構社會學或過程社會學。

埃利亞斯一生顛沛跌宕,晚年終獲世界聲譽.這位德國猶太人于20世紀30年代逃離了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在巴黎和倫敦過著邊緣化生活,後在英國萊斯特大學首獲學術職位。待到《文明化過程》英文版刊行于世,埃利亞斯已是八十有一。

評述埃利亞斯研究的作品已經不少,但出自其核心圈子之外人手的,《埃利亞斯與現代社會理論》尚屬首例。丹尼斯.史密斯在書中以引人入勝的筆調,考察了埃利亞斯其人其作,回溯了其聲名的後來居上。

作者首開先河。將埃利亞斯的著述與帕森斯、阿倫特、福柯和鮑曼等彼此相異的學說逐一對論,更生動刻畫了如何利用埃利亞斯的洞見,增進對西方現代性和社會政治變遷的理解。

要評論埃利亞斯的作品,需要兼備同情的理解、超脫的立場和嚴謹的批評。本書作者堪當此任。史密斯既展示了埃利亞斯為何對于社會學十分重要,也非常清楚其思路的局限。有志鑽研今日社會理論,此書不可不讀。


丹尼斯‧史密斯(Dennis Smith,1945—),英國著名社會學家,拉夫堡大學社會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全球化、現代性、社會理論。除本書外還著有︰《歷史社會學的興起》(The Rise ofHistorical Sociology,1991)、《齊格蒙特.鮑曼︰後現代性的預言家》(Zygmunt Bauman:ProphetoyPostmodernity,1999)、《全球化︰神秘進程》(Globalization:JpThe Hidden Agenda,2006)等。
 

目錄

序言
第一編 現代性與埃利亞斯
 第一章 向典範開炮
 第二章 文化與文明
第二編 論辯格局的拓展
 第三章 阿倫特與埃利亞斯
 第四章 帕森斯與埃利亞斯
 第五章 福柯與埃利亞斯
 第六章 鮑曼與埃利亞斯
第三編 趨向全球現代性
 第七章 歐洲
 第八章 羞恥與羞辱
 第九章 文明化的論辯
參考文獻
主題索引
 

思想的探索是一場“正經的游戲”(serious game)。只有當真利害攸關,游戲才玩得心跳。那應當拿什麼當成攸關的利害呢?就是“把事情徹底搞清楚”,這和“讓別人也像自己一樣看世界”是不~樣的。只有當游戲者的個人榮譽與他們帶人游戲的特定現實模型脫鉤,思想探索的游戲才是最具生產性的。而當捍衛某種模型與榮譽息息相關,求索新知就會非常困難。游戲者總會分出勝敗得失,但游戲本身本質上卻是毫無價值。

如果出現新的證據,或者冒出新的看待既有證據的方法,我們都應準備好隨時修正自己思維的任何方面。這就意味著我們要保持自己的思維樂于納新,保持“游戲”的開放性。對于世界的思考應當是一場探險,不懈探尋有關線索,搞清楚事情是如何運作的,可以做些什麼,讓它們更加美好,至少也是更可忍受。

在這場游戲中,首要之敵就是內在于自身的阻攔我們清晰思想的障礙。一位思想者獨特的“觀照”(vision)扮演著重要角色。觀照會推動論家去往某個特定方向,或許會引導他或她看到新的領域,產生新穎的思想。但是,如果思想者不再能夠超脫于自己的觀照,淪為觀照的僕役,這樣的觀照就會變成某種盲目。最糟糕的是,它會成為清晰思想的障礙。實際上,在某位思想家的追隨者或門徒當中更可能出現這種狀況,無論是帕森斯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涂爾干主義者、弗洛伊德主義者、埃利亞斯主義者,還是別的什麼主義者,概莫能外。

在這場正經的思想探索游戲中,諾貝特‧埃利亞斯是一位極具創造力的游戲者。他涉人其間的時間相當長,其專業生涯持續了上個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而從這一生涯的早期開始,他就執迷于有關世界如何運作的一種牢固觀照。我相信,對于埃利亞斯來說,自己作為一名德國猶太人,有著破碎的體驗,而這種觀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重建統合。埃利亞斯的著述,尤其是《宮廷社會》(Elias,1983)、《文明化過程》(Elias,1994a)和《德國人》(Elias,1996),相當程度上正是他自己努力應對猶太人身份/認同(identity)和德國人身份/認同之間張力的斗爭產物。

埃利亞斯這個姓氏屬于最典型的猶太姓氏,其父是布雷斯勞(Breslau.今波蘭弗羅茨瓦夫一位紡織廠主。與此相反,諾貝特這個名字則與12世紀天主教信仰在波蘭人中的傳播有著很深的淵源。在基督教王國的德意志分支中,最著名的一位諾貝特就是聖諾貝特。他來自德意志北部一個貴族家庭,後來成為馬格德堡(Magdeburg)的大主教,該城是鎮壓斯拉夫人中的異端學說的重鎮。

埃利亞斯,作為猶太人、德國人、歐洲人乃至世界人,耗費大量時光,傾注眾多精力,探索我們復雜的認同感與更廣泛的社會過程這兩樣東西之間的關聯。那些社會過程塑造了這樣的認同,反過來,它們又受到我們依照這種認同而行事的方式的影響。關鍵詞在于“探索”。埃利亞斯是一位探索者。他的作品中最富魅力的一面,就是讓人感到它屬于未完成的探尋。這賦予他的研究一種開放性,你會覺得它屬于更大的一場探險,別人也可以參與其間,並且平等相待。

本書並非專論埃利亞斯。它也談到帕森斯、福柯、鮑曼和阿倫特。這些論家最讓人產生興趣的時候,都出現在他們的“探尋狀態”,那時他們都開始執迷于世界上究竟什麼才重要,或者世界究竟“是怎樣的”,但還沒有得到讓自己滿意的解答,或是淪為某一程式的代理執行人。實際上,做出最後定奪的往往是他們的某些追隨者,而非這些思想家自己。

福柯畢生都在探尋,不斷地重新創造自己。這使他充滿了魅惑。鮑曼也是如此,他也始終在變形。帕森斯寫出了《社會行動的結構》,結尾處“發現”了意願論行動理論。但此後他再也沒能寫出這樣一部令人激動的著作,而是忙著鑒定自己的財寶,研究規劃慢慢失去了令人激動之處。阿倫特的《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具有讓人贊嘆的“未完成”陛質。在這本書里,她還在逐漸趨近《人的境況》中更為精致的哲學。

或許現在該來把這些論家中的某幾位從他們的部分追隨者那里拯救出來了。“社會理論”始終面臨危險,可能變成封閉的“思路”的逐步累積,比如帕森斯的思路、福柯的思路、埃利亞斯的思路等等,這些人的門徒就是這樣彼此談論著往昔的。而我則想通過本書,敞開這些思路,讓它們有可能相互滲透。

我並不打算把這些結果整合成一套“大理論”。乍看起來,這確實是一種誘惑,其實,大理論也沒有什麼骨子里的錯,當它們根植于現實世界的研究,並且還要回到這些研究時,尤其如此。大理論最好是開門延客,如果沒有任何單一理論能夠居于主宰地位而不受挑戰,就更是這樣。同時,還有必要確立一種牢固的研究文化︰心智開放的經驗探究,隨時準備懷疑常識定論。

本書安排了整整四章,依次比較埃利亞斯與阿倫特、帕森斯、福柯和鮑曼。但不管怎麼說,我決定抗住誘惑,不去“整飾”這些章節比較出的結果。用落袋台球或斯諾克來打比方,我自己擊球之後,還把球留在台球桌上的特定位置。這是一種特定的模式,就像我在最後一章勾繪的樣子,但並不打算“整合”我的“發現”。相反,我基于得出的見解,進一步探問以下兩點︰歐盟運動(European Movement)在社會學上有什麼意涵?羞辱(humiliation)和羞恥(shame)的性質是什麼?

這些問題和比較都要融人一個更大的探問︰考察正在發展中的全球社會的特征。這里只是在書的開篇和結語略述這項研究議程,因此非常粗略。我將另文詳述。

許多同事對我的論證的不同方面做出了評點,對此我深表謝忱。我並不自認是個“埃利亞斯主義者”。不過,我還是受益于諸多“埃利亞斯主義者”的熱誠友情,比如約翰‧古茲布洛姆(Johan Goudsblom)、理查德‧基爾明斯特(Richard Kilminster)、卡斯‧伍特斯(Cas Wouters)、斯蒂芬‧門內爾(Stephen Mennell)、威廉‧馬斯滕布魯克(Willem Mastenbroek)和範伊特森(Ad van Iterson)。伊麗莎白‧福克斯(Elizabeth Foulkes)也善意相助,與我分享了她對埃利亞斯的記憶。

我的思考也受助于蒂姆‧牛頓(Tim Newton).瑪莉亞‧加斯特拉爾斯(Marja Gastelaars)、特蕾莎‧惠特克(Teresa Whitaker)、休‘賴特(Sue Wright)、塔尼婭‧史密斯(Tanya Smith)的敏銳意見。無論是本書還是其他作品,我的思路都深受埃菲琳‧林德納(Evelin Lindner)的洞見的影響。最後,我還要感謝拉夫堡大學社會科學系諸位同仁。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