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與觀念論

康德與觀念論
定價:234
NT $ 204
 

內容簡介

《康德和觀念論》一書是美國著名哲學家湯姆‧羅克莫爾關于觀念論和認識論研究的代表作品,作者在書中對哲學史上的觀念論——柏拉圖式的舊觀念論、近代早期的新觀念論和康德以降的德國觀念論——進行了獨到的分析,並對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所開啟的德國觀念論進行了有力辯護,同時也分析了德國古典哲學家對康德觀念論進行的內在批評,從而表明在形而上學實在論坍塌之後,處于康德哲學革命中心的建構論仍然可以為我們提供活的、有趣的和重要的認識論路向。因此,作者在書中所展示出來的理論性和體系性的哲學思考,不是要讓我們回到康德,而是通過傳統的哲學論證展示建構論理論模型的哲學理論價值。《康德和觀念論》一書對于國內思想界不僅具有知識性價值,而且具有方法論上的示範性。


湯姆‧羅克莫爾(Tom Rockmore),美國杜肯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哲學教授,美國費希特協會創辦人之一,2007年夏季北京大學富布賴特基金講習教授。羅克莫爾教授著作等身,已出版個人專著18部,發表論文300多篇。因其在德國古典哲學、現象學、分析哲學和馬克思哲學等領域有重要研究,曾被邀請在多國舉行300余場學術報告。主要作品有︰《馬克思主義以後的馬克思》、《在康德的召喚下》及〈康德和觀念論〉等。
 

目錄

譯者序言
中文版序言
導論
第一章 觀念論、柏拉圖式的觀念論與新的觀念之路
第二章 德國觀念論、英國觀念論以及後來的發展
第三章 對觀念論的一些主要批評
第四章 觀念論、建構主義與知識
 

人類生活的一個本質部分就在于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認識,這種認識既包含對那個被假設獨立于我們而存在的外部世界的認識,也包含對人類活動所形成和塑造的人類世界的認識。從古希臘哲學以來,我們如何對外部世界具有知識就已經成為西方哲學傳統中一個最重要、而且也是最令人困惑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普遍認為智慧是人類生活的最高目標,並把智慧要麼等同于知識,要麼等同于知識的最高形式,因為在他們看來,知識旨在把握外部世界的本來面目,尤其是在變動不居的現象背後永恆不變的東西,因此知識是好生活的一個本質途徑或構成要素。“自然有一個秩序或結構”這一思想既是古代形而上學的出發點,也是古代認識論的出發點。然而,自然界的秩序或結構並不直接呈現于我們心靈面前——它以現象的形式向我們呈現出來的東西經常具有欺騙性,並不真實地表達實在的本來面目。因此,我們如何對外部世界具有知識的問題就成了認識論的核心問題。盡管現代認識論並不特別地把知識問題與知識的價值的問題聯系起來,但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知識何以可能的問題仍然是其中心問題。

本書旨在系統地考察對知識問題的一種探討以及康德在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種探討就是我在本書中譯本中翻譯為“觀念論”(idealism)的那一系列觀點和學說。本書作者湯姆‧羅克莫爾自己認識到觀念論在近來備受誤解,因此試圖澄清和闡明誤解的根源,進而揭示“觀念論”在知識問題上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在澄清“觀念論”這個概念的含義及其在哲學史上的演變這一點上,羅克莫爾已經做了一項杰出的工作。讀者自己可以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因此無需在此贅述。然而,在中文語境中,由于某些歷史原因,“觀念論”同樣是一個遭受嚴重誤解的哲學觀點。在這篇序言中,我將旨在說明為什麼把這個哲學術語翻譯為“唯心論”是錯誤的。

“idealism\〃這個術語在國內經常被(或者被約定地)翻譯為“唯心論”或者“唯心主義”,被理解為與所謂的“唯物論”或“唯物主義”相對立。這一譯法大概受到了意識形態語境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響。然而,正如羅克莫爾在本書中指出的,作為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是來自于思格斯並以恩格斯的思想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個學說,與馬克思自己的觀點有很大差別——在羅克莫爾看來,馬克思其實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觀念論者”(idealist)。從“觀念論”這個概念的哲學發展的角度來看,把它翻譯為“唯心論”不僅令人誤解,而且嚴重地歪曲了哲學思想的發展。從詞源學上來看,“idealism”來自于“idea”。“idea”(idein)這個術語在柏拉圖那里指的是心靈中那種超越了變動不居的現象世界的認知對象,因此是我們借以直接認知到世界的真正本質(即柏拉圖所謂的“共相”)的那種東西。在這個意義上柏拉圖承諾了一種形而上學實在論,按照這一觀點,所謂知識,就是去揭露、揭示或者發現不依賴于心靈的外部世界。在柏拉圖看來,對這樣一個世界的認知是直接的,不以任何東西作為中介。柏拉圖探究知識問題的這種方式被稱為“舊的觀念之路”(the old way of ideas)。但從近代以來,哲學家們對知識問題采取了一種不同的理解︰對形而上學實在論(存在著一個不依賴于心靈的外部世界)的承諾在現代哲學中仍然得以保持下來,但現代哲學對知識問題普遍采取了一種表象主義探討——知識被認為是以心靈中的“觀念”(ideas)為中介而獲得的。柏拉圖那里的“理念”現在不再被理解為一種不變的認知對象,而是被理解為對事物的“映像”或“表象”。因此,對于現代哲學家來說,知識問題就在于如何從現象世界達到實在世界。這就是所謂的“新的觀念之路”(the new way of ideas)。不論是經驗主義還是理性主義,抑或自康德以來的德國古典哲學,都對知識問題采取了一種表象主義的探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點上,被稱為“唯物主義者”的那些哲學家(例如托馬斯‧霍布斯)也不例外。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貝克萊以他那句“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名言被劃分為一個“觀念論者”,但他不僅也是一個經驗論者,而且從來就不曾否認外部世界的存在——他所否認的是我們能夠對不依賴于心靈的外部世界具有知識。因此“觀念論”(idealism)這個術語並不具有被稱為“唯心主義”的那種東西被認為所具有的含義——就其在哲學上的起源而論,它是一個本質上屬于知識論的概念。為此,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誤解或者甚至很糟糕的聯想,在本書中,我已經一律把“idealism”翻譯為“觀念論”。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