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布什總統的最後問候︰伊拉克“扔鞋記者”獄中筆記

致布什總統的最後問候︰伊拉克“扔鞋記者”獄中筆記
定價:192
NT $ 96
 

內容簡介

2008年12月14日,美國前總統小布什突訪伊拉克,在出席招待記者會時,一位伊拉克記者將兩只鞋向布什扔了過去。這一事件在一時間登上國際各大新聞媒體的頭條,而扔鞋的記者蒙塔茲?扎伊迪也被追捧為伊拉克的民族英雄,他通過“扔鞋”這一充滿創意的行為表達了對美國在伊拉克政策的不滿和憤怒。而這一事件的前後又有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本書共分五個章節,作者在獄中以日記的形式講述了“扔鞋事件”前後所發生的故事,以及這位英雄不平凡的心路歷程。

本書所有版稅收入均捐獻給慈善機構,以救助那些在戰爭中受難的孤獨和鰥寡老人。

蒙塔茲‧扎伊迪,曾任巴格達迪亞電視台記者,2008年12月14日“扔鞋事件”的主角。現在黎巴嫩貝魯特的一家衛星電台工作,同時也在一家專門為伊拉克戰爭中的受難孤兒和鰥寡老人而建立的基金會工作。
 

目錄

序|從哪里開始……
第一章|戰爭與巴格達
第二章|2008年12月14日的巴格達
第三章|來到巴格達旅
第四章|戰爭與封鎖
第五章|告別“污”區
附件1|蒙塔茲‧扎伊迪的上訴書
附件2|在自由的空氣里
後記
 

一個世界的空白 胡亦南,中國日報記者

記是記錄時代變遷。然而在社會體系發生根本變更的時期,少數記者本人也會成為新聞人物。榜樣的效應,義會讓更多的從業人員產生效仿的沖動。但這些效仿的做法往往流于東施效顰式的“行為藝術”,因為其後的表演者們本末倒置,忘卻了自己作為記者的本分︰在深入采訪(而不是八卦獵奇)後,通過忠實記錄(而不是主觀撰述),進行對某一新聞事件或特定相關群體的有限解密(而不是肆意妄言)。

對所有壯懷激烈、心無畏懼的勇士,我都抱有最深的敬意。但他們中的多數人往往氣勢不足,只能堅持一口氣,卻到不了底。事實上,這些壯士不僅在重重阻礙面前望而卻步,還為自己經受的種種考驗而憤憤不平。

在全球資本化時代,那些急于求成的人們常會忘卻︰真正的信仰總是深沉的,真正的實踐總是復雜的,真正的變革總是要從自己做起的。

蒙塔茲‧扎伊迪的獄中筆記,應該讓一些人感到羞愧。

這是一本必將載入史冊的書。

2010年4月,在日內瓦召開的環球調查記者大會上,我結識了蒙塔茲。他是主講嘉賓之一。我們在會議間歇期進行了短暫的交談。此後,我們偶爾在網上會用英語交流,互通有無。一次,蒙塔茲主動提起了出書的事情,而我立刻意識到其中文譯作的必要性︰他獨特的經歷和新鮮的視角,將為中國讀者填補一個世界的空白。

事實也的確如此。感謝中信出版社和本書的譯者。直到讀罷此書之前,我對蒙塔茲的認識都是相當膚淺的。語言的障礙,使我們的有效交流極為有限。我向來恥于“標簽化”的行為,但由于無法直接研讀他的作品,蒙塔茲“扔鞋記者”的印象在我心中一直根深蒂固。我對此頗覺慚愧和自責。這種簡單的辨識法,不僅是對他和他的作品的羞辱,也正中了壘球各家“帽子工廠”的下懷。

說到底,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關于成長的故事。伊拉克青年蒙塔茲,在經歷了戰爭、革命,愛情、背叛、壓迫、反抗、彷徨和磨煉之後,對信仰、民族和帝國產生的認識和反思,對今天的中國和世界,有著既直接又深遠的意義。

我最喜讀的,是作者對戰前生活的回憶。這些散落在全書各部分的片斷,以豐富的畫面感,展現出蒙塔茲對鄉土家國的深沉的愛。這個拒絕了政治庇護和永久居住權的執著的小伙子,擁有真正“熱愛生命、向往光明和渴望愛的靈魂”。

與伊拉克一樣,擁有古老文明又同為第三世界國家的中國,和她有著多少相似的經歷!日軍侵華期間,多少人盼國難,多少人當買辦,多少人鳥獸散,多少人不抗戰,多少人齊聲喚,多少人一邊看。人不能壽,家不能壘,民不能定,國不能安。這和蒙塔茲們的遭遇有什麼分別?我們都長久受制于軍事霸權,經濟霸權和信息霸權,稱得上是“同呼吸、共命運”。

陰差陽錯的是,物極必反的哲學規律,和信息霸權所造成的信息不對稱,使一些人產生奇妙的幻覺,以為我們已不再是強權狙擊手瞄準鏡里的目標,而是湊在狙擊手周圍看熱鬧的觀眾了。而由于都市中心主義的盛行,部分民眾對都市之外的地域、群體、文化和生活(如農村、邊疆、少數民族、傳統習俗)的認知,也退化成了一種近乎神秘主義的想象。

這種無形的幻覺和想象之牆,比蒙塔茲筆下的監獄——一個“由沉默的牆砌成的、令人窒息的正方形空間”更為可怕。

蒙塔茲的書間接地挑戰了這種想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由這種想象造成的文化和歷史斷裂。它迫使我們從幻覺中回過神來,認清形勢,拓寬視野,以真正開放的目光來認識和觀察這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的時代。

我並不贊同此書中的每一個觀點。但我尊重並理解這些觀點及其存在和發展的社會基礎。而對異見的尊重和理解,是多元化社會的重要基石。近年來,部分人雖打著多元論的名義,卻仍慣于一元論思維,熱衷于以一種立場(無非是新的“主流視角”)來代替另一種立場(通常是舊的“主流視角”)。借輿論來宣揚自己所支持的立場(而不是觀點),打壓所有其他觀點——矛盾的激化、認知的鈍化、社會的極化,多源于此。

這些人所糾結的,和蒙塔茲遭拘禁時被反復問到的“你是遜尼派還是什葉派”在根本上是一樣的。蒙塔茲把這些問題稱為“帶毒的匕首”。正如他問的︰“為什麼那些宗教主義者和投機主義者要用這種丑陋的方式分裂我們的人民?”

我想起自己的遭遇。2010年11月8日晚,我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在市中心希爾頓酒店一層游泳池邊的房間里,嚼著比薩餅,喝著啤酒,蹺著二郎腿,在筆記本電腦上“欣賞”高清版本的美國大片
影片中,只見美國大兵精誠團結,死戰不已。而索馬里人不論老小,各自持槍,如凶煞一般,前赴後繼地向他們發起沖鋒。我腦中不斷浮現“義和團”三個字——在新的“主流視角”下,這是貶義的代名詞。

那天凌晨,我離開酒店,趕赴車站。從此,我和數十名索馬里裔民眾一同吃穿洗睡,坐了三十多個小時的公車,前往與索馬里接壤的一座邊境小鎮采訪,隨後又與另一批當地百姓同車返回。

兒天後,我到了南非,在約翰內斯堡的賓館房間里,突然想再看一遍《黑鷹墜落》。我刻意使自己徹底放松,以普通索馬里觀眾的視角觀看這部“戰爭經典”。半個小時後,我就看不下去了,甚至也听不下去了。片中不斷的槍聲讓我心悸,而殺人機器的敘事邏輯更是令我憎惡。我,一夜沒睡。

蒙塔茲和他身邊那些面扎模糊的民眾,那些只有在“大片”里才會偶爾以反派角色,或討同情分的角色出現的人們,那些強權狙擊手瞄準鏡里的目標們,那些侵略的受害者,那些“國際社會”的另一面——他們的故事誰來講述?

感謝蒙塔茲,他在講述;感謝此書的譯者高宇霄,她在轉述-感謝中信出版社,它在開路‧感謝所有那些直面世間滄桑路的人們,你們在創造歷史,雖然並不是在你們自己選定的條件F創造歷史,但這已經足夠。

2011年7月18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5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