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文化發達最早、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考古學家對上古器物圖識研究的最新成果證明,早在公元前二千三四百年之間,我國就有了文字。據《史記》記載,公元前十六世紀的成湯時代,就有了史官的設置,出現了用文字記載的歷史典冊,可惜沒有留傳下來。直至公元前十五世紀的盤庚時代,才留下了真實可靠的歷史文獻,從此我國進入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時期。
公元前十一世紀,繼殷商之後建立起來的周朝,典章制度更趨完美,史官設置更為周備,文化發展更加豐富多彩。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社會政治經濟的急劇變化,推動了文化學術的繁榮。貴族階級出于統治的需要,注意總結歷史經驗,于是出現了記言體的《尚書》和記事體的《春秋》。影響之下,記言的國別史《國語》、《戰國策》,記事編年體《左傳》,以及名目繁多的歷史著作相繼產生。到了漢代,在此基礎上又加發展,創立了通史紀傳體《史記》,斷代紀傳體《漢書》。自此以後,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各個朝代都繼承編修、撰寫史書的傳統,史官設置,沿襲不變,史館的建立規模更大,都把先秦古史視為經典,把漢代創立的紀傳體視為正史,爭相仿效,不斷出現後起的許多正史,發展出其他的別史、雜史。從先秦至明清,在幾千年的社會發展中,歷史學家燦若繁星,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其中涌現出許多優秀的史學家和歷史名著,僅就唐初《隋書‧經籍志》正式確定下來的史部目錄而言,就有817部,13264卷。但是,在隋唐以前,還沒有人對這些史書進行系統的研究,從理論上加以探討總結。直到唐代初期,由于唐太宗提倡文史,詔令編修史書,設立史館,文士們研習史學成為風氣。在這樣的社會影響下,史學家劉知幾以自己特有的條件,順應時代的要求,編撰成了《史通》一書,從此我國才開始有了第一部有系統的史學評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