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歷史文獻,它分類編撰貞觀年間唐太宗和身邊大臣魏徵、王(王圭)、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溫彥博、劉洎、馬周、戴冑、孔穎達、岑文本、姚思廉等四十五人的政論、奏疏以及重大政治措施等,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太宗君臣論政的主要內容。在今日習見的該書通行本中,都包括十卷四十篇內容,按照君道、政體、任賢、求諫等分類安排,大體包括確定治國方針、接受歷代統治中的經驗教訓、培養封建統治的接班人以及精簡機構、選賢任能、謙遜謹慎、尊崇儒術等許多方面的具體材料。
《貞觀政要》一書的價值,首先在于它所反映的唐太宗“貞觀之治”,在中國歷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唐代的繁榮昌盛,當然是當時人民群眾辛勤勞動所創造的成果,但也應該說與貞觀年間唐代君臣的勵精圖治是分不開的。如果比較一下記載有關貞觀政事的各種歷史文獻,不難發現《貞觀政要》比之于新、舊《唐書》、《資治通鑒》、《唐會要》、《通典》等有不少地方更為詳盡生動,為我們學習和研究唐初的歷史提供了許多重要資料。其次,今天保存的明刻本《貞觀政要》,附有元至順四年(1333)臨川戈直所作集注,采集唐代柳芳、後晉劉晌、宋代宋祁、孫甫、歐陽修、曾鞏、司馬光、孫洙、範祖禹、馬存、朱黼、張九成、胡寅、呂祖謙、唐仲友、葉適、林之奇、真德秀、陳悖修、尹起莘、程奇等歷代二十二家著名大臣和史家、學者對該書的評論,這對于我們了解歷代思想的演變和該書的作用和影響也很有好處。再次,該書雖是作為封建統治者“治國安邦”的教材面目出現的,但今天只要正確對待,還能發現它有不少對我們有用的材料。比如貞觀年間對于人才的選拔和任用,以魏徵為代表的直言諫諍和唐太宗前階段那種“兼听則明”、“從善如流”的態度、精兵簡政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倡節儉以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繁榮昌盛等方面的思想和資料,都對我們今天有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