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帶開采法源於房柱式采礦法,由於其具有對圍岩擾動輕、地表變形小的特點,首先在美國、英國、南非、波蘭、前蘇聯得到了廣泛應用,之后澳大利亞、印度、德國等也相繼采用。
由鄒友峰編著的《條帶開采優化設計及其地表沉陷預計的三維層狀介質理論》共10章節,主要內容為條帶開采工程岩體力學模型,岩層移動變形及其數值解,工程岩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及煤柱的應力分布,開采幾何尺寸對地表沉陷的影響等。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條帶開采地表沉陷預計研究方法綜述
1.1.1 唯象法
1.1.2 連續介質力學方法
1.1.3 數值分析法
1.1.4 物理模擬
1.2 層狀介質理論的研究現狀
1.3 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1.3.1 采用的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2章 條帶開采工程岩體力學模型
2.1 條采工程岩體的等效介質模型
2.1.1 等效介質模型
2.1.2 等效介質模型的分解
2.2 基本平衡方程
2.3 層間接觸條件
2.3.1 力學平衡條件
2.3.2 幾何接觸條件
.2.4 邊界條件
2.4.1 煤柱上的附加應力
2.4.2 邊界條件
2.5 小結
第3章 岩層移動變形及其數值解
3.1 解算方法簡述
3.1.1 求解過程
3.1.2 采用的二重傅里葉變換
3.2 分層各向同性彈性體通解
3.2.1 位移法求解的基本方程
3.2.2 傅里葉變換
3.2.3 象空間的位移
3.2.4 象空間的應力
3.2.5 象空間的傾斜、曲率及其變形
3.3 上覆岩體積分常數
3.3.1 第一分層積分常數
3.3.2 第k層積分常數的遞推公式
3.3.3 積分常數c11
3.4 下伏岩體積分常數
3.4.1 第一分層積分常數
3.4.2 第是層積分常數的遞推公式
3.4.3 積分常數口
3.5 垂直應力邊界條件的傅里葉變換σ0
3.5.1 應力修正系數f(x,y)為常數1
3.5.2 應力修正系數僅為j的函數
3.5.3 應力修正系數為(x,y)的函數
3.6 水平煤層岩層與地表移動變形
3.6.1 源空間的位移、應力和變形
3.6.2 礦柱的壓縮量wc
3.6.3 條帶開采出現的位移、應力及其變形
3.7 特殊條件下條帶開采的移動變形
3.7.1 傾斜煤層條帶開采
3.7.2 不規則條帶開采
3.7.3 多煤層條帶開采
3.8 條帶開采岩層移動預計分析系統(passm)
3.8.1 系統的構成及其主要功能
3.8.2 積分區間抽樣計算點間距
3.9 小結
第4章 工程岩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及煤柱的應力分布
4.1 工程岩體參數與開采幾何尺寸的敏感性分析
4.1.1 影響因素的變化范圍
4.1.2 工程岩體物理參數的敏感性分析
4.1.3 工程岩體力學參數的敏感性分析
4.1.4 開采幾何尺寸的敏感性分析
4.1.5 地表沉陷的主控因素
4.2 工程岩體參數的確定
4.2.1 岩體的彈性模量
4.2.2 岩體的分層厚度
4.3 礦柱的屈服寬度
4.4 礦柱平均垂直應力的宏觀分布狀態
4.4.1 反演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4.4.2 礦柱應力與開采幾何尺寸之間的關系
4.4.3 沿走向方向礦柱應力的簡化計算方法
4.4.4 傾向應力分布系數f’’(y)
4.5 小結
第5章 開采幾何尺寸對地表沉陷的影響
5.1 基礎數據及各因素的變化范圍
5.1.1 工程岩體的物理力學參數
5.1.2 開采幾何尺寸的變化范圍
5.2 采寬b和留寬a的影響
5.2.1 采出條帶寬度b的影響
5.2.2 條帶煤柱寬度a的影響
5.2.3 采出條帶寬度與保留條帶寬度的綜合影響
5.2.4 邊界角與條帶煤柱寬度之間的關系
5.3 采區尺寸的影響
5.3.1 條帶地表充分采動的定義
5.3.2 采區走向長度對地表沉陷的影響
5.3.3 采區傾向長度對地表沉陷的影響
5.3.4 充分采動程度的評定准則
5.4 開采深度的影響
5.5 小結
第6章 地層結構對地表沉陷的影響
6.1 地層結構的種類
6.2 上覆岩體地層結構的影響
6.2.1 中硬底板岩層
6.2.2 堅硬底板岩層
6.2.3 軟弱底板岩層
6.2.4 頂板岩性修正系數的比較
6.3 下伏岩體地層結構的影響
6.3.1 中硬直接頂板岩層
6.3.2 堅硬直接頂板岩層
6.3.3 軟弱直接頂板岩層
6.3.4 底板岩性修正系數的比較
6.4 其他類型地層結構的影響
6.4.1 上覆岩體上部存在極堅硬或極軟弱岩層
6.4.2 工程岩體彈性模量擴大或縮小
6.5 小結
第7章 工程岩體波浪移動帶的高度
7.1 波浪式移動盆地出現的機理及岩體分帶
7.1.1 岩體豎向移動變形
7.1.2 條帶開采工程岩體的分帶
7.2 開采幾何尺寸的影響
7.2.1 條帶開采尺寸
7.2.2 采空區尺寸
7.3 地層結構的影響
7.3.1 直接頂板岩性對hrw和hr△的影響
7.3.2 底板岩性對hfw和hf△的影響
7.3.3 其他地層結構的影響
7.4 小結
第8章 地表移動變形預計的簡化方法
8.1 地表最大下沉值及最大水平移動值
8.1.1最大下沉值wm
8.1.2 最大水平移動值um
8.2 地表沉陷的半盆地長度
8.3 地表下沉及水平移動曲型曲線
8.4 波浪移動帶的高度
8.4.1 上覆岩體的hrw和hr△
8.4.2 下伏岩體的hfw和hf△
8.5 直接頂板岩層綜合彈性模量的近似估算
8.5.1 疊合岩層的彈性模量
8.5.2 直接頂板岩層的綜合彈性模量
8.5.3 中硬直接頂底板的綜合彈性模量km
8.6 小結
第9章 條帶開采工程實例
9.1 條帶開采實例
9.1.1 峰峰一礦工人村下厚煤層分層冒落條帶開采
9.1.2 峰峰二礦工業廣場區域下近距離煤層群開采
9.1.3 峰峰三礦工業廣場區域古小窯采空區下條帶開采
9.2 羊渠河煤礦條帶開采地表沉陷預計
第10章 主要結論
參考文獻
第1章 緒論
1.1 條帶開采地表沉陷預計研究方法綜述
1.1.1 唯象法
1.1.2 連續介質力學方法
1.1.3 數值分析法
1.1.4 物理模擬
1.2 層狀介質理論的研究現狀
1.3 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1.3.1 采用的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2章 條帶開采工程岩體力學模型
2.1 條采工程岩體的等效介質模型
2.1.1 等效介質模型
2.1.2 等效介質模型的分解
2.2 基本平衡方程
2.3 層間接觸條件
2.3.1 力學平衡條件
2.3.2 幾何接觸條件
.2.4 邊界條件
2.4.1 煤柱上的附加應力
2.4.2 邊界條件
2.5 小結
第3章 岩層移動變形及其數值解
3.1 解算方法簡述
3.1.1 求解過程
3.1.2 采用的二重傅里葉變換
3.2 分層各向同性彈性體通解
3.2.1 位移法求解的基本方程
3.2.2 傅里葉變換
3.2.3 象空間的位移
3.2.4 象空間的應力
3.2.5 象空間的傾斜、曲率及其變形
3.3 上覆岩體積分常數
3.3.1 第一分層積分常數
3.3.2 第k層積分常數的遞推公式
3.3.3 積分常數c11
3.4 下伏岩體積分常數
3.4.1 第一分層積分常數
3.4.2 第是層積分常數的遞推公式
3.4.3 積分常數口
3.5 垂直應力邊界條件的傅里葉變換σ0
3.5.1 應力修正系數f(x,y)為常數1
3.5.2 應力修正系數僅為j的函數
3.5.3 應力修正系數為(x,y)的函數
3.6 水平煤層岩層與地表移動變形
3.6.1 源空間的位移、應力和變形
3.6.2 礦柱的壓縮量wc
3.6.3 條帶開采出現的位移、應力及其變形
3.7 特殊條件下條帶開采的移動變形
3.7.1 傾斜煤層條帶開采
3.7.2 不規則條帶開采
3.7.3 多煤層條帶開采
3.8 條帶開采岩層移動預計分析系統(passm)
3.8.1 系統的構成及其主要功能
3.8.2 積分區間抽樣計算點間距
3.9 小結
第4章 工程岩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及煤柱的應力分布
4.1 工程岩體參數與開采幾何尺寸的敏感性分析
4.1.1 影響因素的變化范圍
4.1.2 工程岩體物理參數的敏感性分析
4.1.3 工程岩體力學參數的敏感性分析
4.1.4 開采幾何尺寸的敏感性分析
4.1.5 地表沉陷的主控因素
4.2 工程岩體參數的確定
4.2.1 岩體的彈性模量
4.2.2 岩體的分層厚度
4.3 礦柱的屈服寬度
4.4 礦柱平均垂直應力的宏觀分布狀態
4.4.1 反演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4.4.2 礦柱應力與開采幾何尺寸之間的關系
4.4.3 沿走向方向礦柱應力的簡化計算方法
4.4.4 傾向應力分布系數f’’(y)
4.5 小結
第5章 開采幾何尺寸對地表沉陷的影響
5.1 基礎數據及各因素的變化范圍
5.1.1 工程岩體的物理力學參數
5.1.2 開采幾何尺寸的變化范圍
5.2 采寬b和留寬a的影響
5.2.1 采出條帶寬度b的影響
5.2.2 條帶煤柱寬度a的影響
5.2.3 采出條帶寬度與保留條帶寬度的綜合影響
5.2.4 邊界角與條帶煤柱寬度之間的關系
5.3 采區尺寸的影響
5.3.1 條帶地表充分采動的定義
5.3.2 采區走向長度對地表沉陷的影響
5.3.3 采區傾向長度對地表沉陷的影響
5.3.4 充分采動程度的評定准則
5.4 開采深度的影響
5.5 小結
第6章 地層結構對地表沉陷的影響
6.1 地層結構的種類
6.2 上覆岩體地層結構的影響
6.2.1 中硬底板岩層
6.2.2 堅硬底板岩層
6.2.3 軟弱底板岩層
6.2.4 頂板岩性修正系數的比較
6.3 下伏岩體地層結構的影響
6.3.1 中硬直接頂板岩層
6.3.2 堅硬直接頂板岩層
6.3.3 軟弱直接頂板岩層
6.3.4 底板岩性修正系數的比較
6.4 其他類型地層結構的影響
6.4.1 上覆岩體上部存在極堅硬或極軟弱岩層
6.4.2 工程岩體彈性模量擴大或縮小
6.5 小結
第7章 工程岩體波浪移動帶的高度
7.1 波浪式移動盆地出現的機理及岩體分帶
7.1.1 岩體豎向移動變形
7.1.2 條帶開采工程岩體的分帶
7.2 開采幾何尺寸的影響
7.2.1 條帶開采尺寸
7.2.2 采空區尺寸
7.3 地層結構的影響
7.3.1 直接頂板岩性對hrw和hr△的影響
7.3.2 底板岩性對hfw和hf△的影響
7.3.3 其他地層結構的影響
7.4 小結
第8章 地表移動變形預計的簡化方法
8.1 地表最大下沉值及最大水平移動值
8.1.1最大下沉值wm
8.1.2 最大水平移動值um
8.2 地表沉陷的半盆地長度
8.3 地表下沉及水平移動曲型曲線
8.4 波浪移動帶的高度
8.4.1 上覆岩體的hrw和hr△
8.4.2 下伏岩體的hfw和hf△
8.5 直接頂板岩層綜合彈性模量的近似估算
8.5.1 疊合岩層的彈性模量
8.5.2 直接頂板岩層的綜合彈性模量
8.5.3 中硬直接頂底板的綜合彈性模量km
8.6 小結
第9章 條帶開采工程實例
9.1 條帶開采實例
9.1.1 峰峰一礦工人村下厚煤層分層冒落條帶開采
9.1.2 峰峰二礦工業廣場區域下近距離煤層群開采
9.1.3 峰峰三礦工業廣場區域古小窯采空區下條帶開采
9.2 羊渠河煤礦條帶開采地表沉陷預計
第10章 主要結論
參考文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