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潮評論》是以推動和展示對于近代以來尤其是20世紀中國社會思潮的學術研究為宗旨。《民族主義及其他》的主題為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是近代中國社會最重要思潮之一,本書探討了民族主義在中國形成、發展和演變。具體地說,鄭大華探討了近代民族主義的理論建構及其演變,胡逢祥探討中國現代民族國家意識的形成,高力克研究了作為中國民族主義重要流派的國家主義的德國源頭,魏小巍探討了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社會的精神氣質的關系,蔡志棟具體研究了章太炎民族主義思想。
本輯還收錄了蕭功秦和胡偉希對對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的分析,以及李翔海、高瑞泉、李維武對現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分析。
目錄
序
民族主義思潮研究
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民族國家意識的形成(胡逢祥)
論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理論建構及其演變(鄭大華)
中國現代國家主義思潮的德國源頭(高力克)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社會的精神氣質(魏小巍)
“一碗干麩子,怎能團得成面?”——章太炎民族主義思想研究(蔡志棟)
當代思潮縱橫
20世紀中國三大社會思潮及其當代轉型(胡偉希)
當代中國六大社會思潮析論(蕭功秦)
論保守主義
當代中國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意義與問題(李翔海)
從激進主義到保守主義︰20世紀晚期中國思潮的轉向(高瑞泉)
儒學與民主︰文化保守主義民主觀念的近百年變化(李維武)
編後記
本輯作者簡介
民族主義思潮研究
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民族國家意識的形成(胡逢祥)
論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理論建構及其演變(鄭大華)
中國現代國家主義思潮的德國源頭(高力克)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社會的精神氣質(魏小巍)
“一碗干麩子,怎能團得成面?”——章太炎民族主義思想研究(蔡志棟)
當代思潮縱橫
20世紀中國三大社會思潮及其當代轉型(胡偉希)
當代中國六大社會思潮析論(蕭功秦)
論保守主義
當代中國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意義與問題(李翔海)
從激進主義到保守主義︰20世紀晚期中國思潮的轉向(高瑞泉)
儒學與民主︰文化保守主義民主觀念的近百年變化(李維武)
編後記
本輯作者簡介
序
編輯《中國思潮評論》最直接的目標,是為了推動和展示對于近代以來尤其是20世紀中國社會思潮的學術研究。
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的研究,可以有多種進路,“思潮研究”即是其中重要之一途。其原因大約有三︰第一,與人物個案、主義或問題之進路相比,“思潮研究”更具有歷史整體性,它要求從現象出發,注意到思想觀念和社會心理變遷之來龍去脈。第二,它不能停留在一般學科史的分隔,須兼顧到學術研究“內在”和“外在”兩個理路,或者說觀念史與社會史的結合。第三,它並不先行確定某一種思想派別擁有最高裁判權,也不認為互相攻訐的思潮完全形同水火,而試圖發現在名言和主義的爭論背面隱蔽著的某些東西。
中國人素有厚古薄今的傳統,經過“五四”所謂“激烈反傳統”以後,據說已經變得一切惟新是求,而時尚之謂“新”常常與紐約、巴黎有關。晚近十年間,風氣又經丕變,“修舊如新”一變而為“修舊如舊”。奇怪的是,這兩樣東西似乎並行而不悖。總而言之,雖然不斷有人宣稱已經勘明了中國文化的最終走向,“古今中西”之類的爭論還是緊緊糾纏著國人。與此相應的是,對于今日中國的崛起,有些外國觀察家以為中國並不可畏,因為缺少堪與西方匹敵的社會理論,他們不明白促成中國崛起的文化動力——現代中國文化之道——可能正隱身在看似紛亂的思潮更替之中。
前清詩人哲學家龔自珍曾說過︰“誠知聖人之文,貴乎知始與卒之間也。聖人之道,本天人之際,臚幽明之序,始乎飲食,中乎制作,終乎聞性與天道。”不過,19世紀中葉的這位預言家對于“聖人”其實已經有點保留。因為他同時又說︰“天地,人所造,眾人自造,非聖人所造。”所以他要通過廣泛的歷史文化批判來追尋中國變革的大道。思潮研究的另一面就是歷史文化批判,這種批判同時是社會批判和文化反省,它同其他追求智慧的進路一樣,也是“為己之學”。中國人之眾,哪一個敢說自己不在某種思潮之中?因此,如果我們有更高的期許,研究眾多中國思潮的消長起落的過程,其實是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的一個歷史入口,在這里,同樣有希望進達天人之際、幽明之序。所以,《維摩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是為序。
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的研究,可以有多種進路,“思潮研究”即是其中重要之一途。其原因大約有三︰第一,與人物個案、主義或問題之進路相比,“思潮研究”更具有歷史整體性,它要求從現象出發,注意到思想觀念和社會心理變遷之來龍去脈。第二,它不能停留在一般學科史的分隔,須兼顧到學術研究“內在”和“外在”兩個理路,或者說觀念史與社會史的結合。第三,它並不先行確定某一種思想派別擁有最高裁判權,也不認為互相攻訐的思潮完全形同水火,而試圖發現在名言和主義的爭論背面隱蔽著的某些東西。
中國人素有厚古薄今的傳統,經過“五四”所謂“激烈反傳統”以後,據說已經變得一切惟新是求,而時尚之謂“新”常常與紐約、巴黎有關。晚近十年間,風氣又經丕變,“修舊如新”一變而為“修舊如舊”。奇怪的是,這兩樣東西似乎並行而不悖。總而言之,雖然不斷有人宣稱已經勘明了中國文化的最終走向,“古今中西”之類的爭論還是緊緊糾纏著國人。與此相應的是,對于今日中國的崛起,有些外國觀察家以為中國並不可畏,因為缺少堪與西方匹敵的社會理論,他們不明白促成中國崛起的文化動力——現代中國文化之道——可能正隱身在看似紛亂的思潮更替之中。
前清詩人哲學家龔自珍曾說過︰“誠知聖人之文,貴乎知始與卒之間也。聖人之道,本天人之際,臚幽明之序,始乎飲食,中乎制作,終乎聞性與天道。”不過,19世紀中葉的這位預言家對于“聖人”其實已經有點保留。因為他同時又說︰“天地,人所造,眾人自造,非聖人所造。”所以他要通過廣泛的歷史文化批判來追尋中國變革的大道。思潮研究的另一面就是歷史文化批判,這種批判同時是社會批判和文化反省,它同其他追求智慧的進路一樣,也是“為己之學”。中國人之眾,哪一個敢說自己不在某種思潮之中?因此,如果我們有更高的期許,研究眾多中國思潮的消長起落的過程,其實是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的一個歷史入口,在這里,同樣有希望進達天人之際、幽明之序。所以,《維摩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