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的消逝》里,波茲曼運用他對心理學、歷史學、語義學和麥克盧漢學說的深刻見解以及常識,非常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一個觸目驚心而且頗具獨創的論題,即童年的誕生,是因為新的印刷媒介在兒童和成人之間強加了一些分界線,而在電視之類媒體的猛烈攻擊下分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問題轉變為娛樂,新聞和廣告定位在10歲孩子的智力水平。這也是一份內容翔實、令人震驚的警世書。
喬治‧奧威爾曾在《一九八四》中預言人們將會遭受外來壓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則在《美麗新世界》中表達了另外一種憂慮,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作為新聞與傳播學被廣泛參閱和引用的經典,《娛樂至死》與《童年的消逝》想告訴大家的是,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而不是奧威爾的預言;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生前一直在紐約大學任教,首創媒體生態學專業。一生出版20余部著作,其中《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已譯成多種文字在許多國家出版。2003年10月去世後,美國各大媒體發表多篇評論,高度評價波茲曼對後現代工業社會的深刻預見和尖銳批評。
目錄
維塔奇書局版序言
引言
第一章 一個沒有兒童的時代
第二章 印刷術和新成人
第三章 童年的搖籃期
第四章 童年的旅程
第五章 結束的開端
第六章 一覽無余的媒介
第七章 成人化的兒童
第八章 正在消失的兒童
第九章 六個問題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引言
第一章 一個沒有兒童的時代
第二章 印刷術和新成人
第三章 童年的搖籃期
第四章 童年的旅程
第五章 結束的開端
第六章 一覽無余的媒介
第七章 成人化的兒童
第八章 正在消失的兒童
第九章 六個問題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序
在準備為這本已有12年歷史的書再版寫序言時,我重新熟悉了書里相當多的細節。這並非一樁苦差事,因為在我寫的所有的書中,唯獨對這本書情有獨鐘。但我並不想過分嬌寵它。我尤其注意尋找那些無論是隱含的還是明說的,而實際證明卻是錯誤的斷言。我是想告訴讀者,我犯了哪些錯誤,並希望利用這個版本來糾正錯誤。無論你相信與否,我希望能發現幾個大錯。本書論述的畢竟是一個非常悲哀的主題,而且,由于本書對所提出的問題沒有提供強有力的解決方法——實際上,完全沒有解答——這就越發令人不快。如果自本書寫成之日至今,童年消逝的一些趨勢至少被抑制住了,或者扭轉了,我會感到歡欣鼓舞。至于曾經預言我認為將要發生的事卻沒有發生,那些我知道將要發生的卻不會發生了,這並不會對我個人或這本書帶來羞恥。
正因為如此,我必須讓這本書保持它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寫作時的原樣。當然,我提出的那些證明童年和成年的界限正被日益破壞的例證,對年輕的讀者來說會很陌生。他們不得不自己提供例證。這樣的例子可以信手拈來,不勝枚舉。今天所有的例子,帶有幾年前我想象不到的自以為是,卻又極為相關。坦白地說,本書的目的在于描述童年概念的起源,它為何盛行了350年,又為何迅速地消逝。現在我重讀這本書,很遺憾的是,並沒有使我做出任何重大的修改。那時所發生的一切,現在仍然在發生。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是,在過去的12年里,我了解了一些東西,這使得我必須在書中加入一些原來不存在的內容。我相信原來書中不會有。但是,我很高興在此作些修改。
在過去的12年里,許多教師,從小學到中學,跟他們的學生探討書中提出的論點和根據。一些學生還寫信給我,表達他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我尤其對五六年級學生的觀點感興趣,因為他們正當其時。這個年齡的兒童不僅會飽受早來的、強加于他們的成年的影響,而且可以對這些影響進行討論,甚至進行反思。這個年齡的學生也往往行文直率和簡練,還沒有被鼓勵用語言來掩蓋思想。例如,一個叫納里艾拉(Nariele)的女孩結束她的短信時說,我的想法“稀奇古怪”。一個叫杰克(Jack)的男孩說︰“我認為你的文章不怎麼好。童年沒有消逝——哈!——就這樣沒有啦?!”約瑟夫(Joseph)寫道︰“童年沒有消逝,因為我們看電視,我認為一周五天上學才是荒廢童年。我覺得那太過分了。童年非常寶貴,用超過半周的時間去上學,太浪費了。”蒂娜(Tina)寫道︰“當你是孩子時,你並不需要顧慮責任的問題。孩子們應該多一些玩耍。”約翰(John)寫道︰“我認為18歲才應該是兒童變成成年人的年齡。”帕蒂(Patty)說︰“我不認為一個10歲的孩子看了成人節目,就不再是兒童了。”安迪(Andy)說︰“大多數孩子看電視節目,知道那不是真的。”
當然,從這些評論中可以了解到許多東西,但它們給我的主要教訓是兒童自身是保存童年的一股力量。那當然不是政治力量。那是一種道德力量。在這些問題上,也許我們可以稱他們為“道德多數”。看起來,兒童不僅懂得他們與成人不同的價值所在,還關心二者需要有個界限.他們也許比成人更明白,如果這一界限被模糊,那麼一些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會隨之喪失。
我忠實于本書的主題︰美國文化敵視童年的概念。但是想到兒童並非如此,還是讓人感到安慰和振奮的。
正因為如此,我必須讓這本書保持它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寫作時的原樣。當然,我提出的那些證明童年和成年的界限正被日益破壞的例證,對年輕的讀者來說會很陌生。他們不得不自己提供例證。這樣的例子可以信手拈來,不勝枚舉。今天所有的例子,帶有幾年前我想象不到的自以為是,卻又極為相關。坦白地說,本書的目的在于描述童年概念的起源,它為何盛行了350年,又為何迅速地消逝。現在我重讀這本書,很遺憾的是,並沒有使我做出任何重大的修改。那時所發生的一切,現在仍然在發生。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是,在過去的12年里,我了解了一些東西,這使得我必須在書中加入一些原來不存在的內容。我相信原來書中不會有。但是,我很高興在此作些修改。
在過去的12年里,許多教師,從小學到中學,跟他們的學生探討書中提出的論點和根據。一些學生還寫信給我,表達他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我尤其對五六年級學生的觀點感興趣,因為他們正當其時。這個年齡的兒童不僅會飽受早來的、強加于他們的成年的影響,而且可以對這些影響進行討論,甚至進行反思。這個年齡的學生也往往行文直率和簡練,還沒有被鼓勵用語言來掩蓋思想。例如,一個叫納里艾拉(Nariele)的女孩結束她的短信時說,我的想法“稀奇古怪”。一個叫杰克(Jack)的男孩說︰“我認為你的文章不怎麼好。童年沒有消逝——哈!——就這樣沒有啦?!”約瑟夫(Joseph)寫道︰“童年沒有消逝,因為我們看電視,我認為一周五天上學才是荒廢童年。我覺得那太過分了。童年非常寶貴,用超過半周的時間去上學,太浪費了。”蒂娜(Tina)寫道︰“當你是孩子時,你並不需要顧慮責任的問題。孩子們應該多一些玩耍。”約翰(John)寫道︰“我認為18歲才應該是兒童變成成年人的年齡。”帕蒂(Patty)說︰“我不認為一個10歲的孩子看了成人節目,就不再是兒童了。”安迪(Andy)說︰“大多數孩子看電視節目,知道那不是真的。”
當然,從這些評論中可以了解到許多東西,但它們給我的主要教訓是兒童自身是保存童年的一股力量。那當然不是政治力量。那是一種道德力量。在這些問題上,也許我們可以稱他們為“道德多數”。看起來,兒童不僅懂得他們與成人不同的價值所在,還關心二者需要有個界限.他們也許比成人更明白,如果這一界限被模糊,那麼一些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會隨之喪失。
我忠實于本書的主題︰美國文化敵視童年的概念。但是想到兒童並非如此,還是讓人感到安慰和振奮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