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旨朕欽奉隆裕太後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商轟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于前,北方諸將亦主張于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安,仍合滿漢蒙田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在南北和議、《清帝遜位詔書》頒布之前,清帝國之疆域大有分崩離析的解體之勢。正是在此存亡危機之關頭,清王室能夠果敢地接受辛亥革命之事實,屈辱而光榮地退位,將一個偌大的帝國疆域連同各族對于清王室的忠誠、臣服,和平轉讓于中華民國,從而為現代中國的構建,為這個未來中國的領土疆域之完整和鞏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份詔書宣示的那些原則,蘊含著非常深遠而重大的憲法內涵,尤其是其中隱含著的有關革命,中華、人民、立憲、共和等關涉一個現代共和國之生死的基本理念,可以說是對于晚近以來狹隘的革命建國的政治路線與衰頹的君主立憲的政治路線的一種新形式的整合與升華。
本書選取百年中國歷史中一頁似乎久已被人遺忘的篇章——《清帝遜位詔書》,從政治憲法學的視角挖掘了其中仍然富有生命的機理。作者認為,在走向共和的古今大變局中,現代中國的立國基礎不單純是辛亥革命那種激進主義立憲精神。它的另一個精神基礎體現在《清帝遜位詔書》之中。遜位詔書雖不是一個形式完備的憲法文本,但它總結和承載了晚清以來若干次或被動或主動的改良立憲運動,有效節制了革命激進主義的潮流,彌合了革命造成的歷史裂痕。可以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清帝遜位詔書》,共同構成和發揮了現代民國的憲法精神。
本書從五個方面論證了《清帝遜位詔書》的憲法意義。第一,它對沖、稀釋乃或阻止了南方政權的種族革命激情,避免了類似法國革命的趨勢。第二,通過清帝遜位,傳統王朝屈辱而又光榮地把王權交給了一個立憲共和政體,整個改變了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結構。第三,清帝遜位的優待條件不僅僅是一項政治購買,更是一個建國契約,它對復闢帝制構成某種制約。第四,遜位詔書確立了中華民國的兩個主題,一個是建立共和政體,一個是人民制憲,實現“五族共和”。第五,天命流轉問題,遜位詔書隱含著承認人民主權是中華民國的新天命。基于此,作者認為,作為現代中國——中華民國憲制的一個重要構成,《清帝遜位詔書》不啻為一種“中國版的光榮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