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塘村老人》由楊晉濤所著,反映出作者曾系統地接受過文化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的專業教育和訓練,同時在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實踐方面,也擁有較為豐富的經驗積累。通過在四川省一個普通鄉村——塘村進行的頗為標準的田野調查、深度訪談和參與觀察研究等,楊晉濤“發現”了許多來自田野的事實,進而以這些事實為基礎,他細致地描述和深入地分析了塘村老年人的生活。
目錄
應運而生、大有可為的老年人類學(代序)
導論
一 問題的緣起和意義
二 國外人類學的衰老和老年研究
(一)學科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三)生活過程理論框架
三 中國老年研究概況
四 本書研究框架和論題
五 田野調查和民族志結構
第一章 竹鎮和塘村
一 地理環境、氣候與農業
二 移民史與方言
三 “候鳥”的村莊和“守巢”的老年人
四 基層組織與權威
小結
第二章 老年人的範圍和稱謂、稱呼
一 鄉土定義和現代年齡分類
二 “老漢”、“老婆婆”和“仔”、“仔媳婦”
三 “老年人”和“老幾幾”、“老�印
四 小結及對本書的描述框架的說明
第一部分 老年人與家庭
第三章 家屋和分家
一 老年人和“老房子”
(一)塘村家屋變遷
(二)家屋代際分配
(三)家屋分配與老年人的地位
二 分家
(一)分的必然性︰子輩的策略——“頓”
(二)析產、“灶”、“散伙飯”︰塘村如何分家?
(三)戶口和門牌號
(四)分家前後和“家”的彈性
第四章 塘村的養老和孝道
一 “供老人”的方案和原則
(一)“稱糧”和其他養老方案
(二)“供”的原則
二 塘村的孝道
(一)傳統孝道與社會變遷
(二)塘村孝道的民間語匯
三 塘村孝道的行為結構
第五章 衰老的文化過程和老年人的能動性
一 家庭周期與衰老過程
二 “動員分家”和“培養責任心”
三 “招郎”
四 祖孫之間︰家庭中的感情因素之一
五 平衡“大家”和“小家”︰家庭中的感情因素之二
六 老年人和變遷中的家庭關系
(一)家庭與衰老的文化過程
(二)鄉村社會變遷和親子“互為目的論”失衡
(三)面對晚年
第二部分 老年人與村落和跨村落社區
第六章 評價、聲望與鄉村政治
一 “本事”、“能做”和“孬性”︰社區評價與聲望
(一)“能做”的老人
(二)“有本事”的老年人
(三)“孬性”的老年人
二 “聲望老人”與“上訪事件”
第七章 “老年協會”與“走廟”
一 “老年協會”、“打牌”和“說空話”
二 “走廟”
第八章 “走廟”︰行為和意義
一 “走廟”場景
二 “走廟”中的一般行為
(一)“念佛”和“拜懺”
(二)“請佛”
(三)“擺龍門陣”
三 村際交往和“走廟”的意義
四 “競爭性交往”︰“走廟”的圈子
(一)跨村的競爭
(二)村落內的競爭
五 老年人的社區行為與社會變遷
(一)不同的資源︰鄉村政治和信仰行為中聲望的塑造
(二)“走廟”、老年人和社會變遷
結論
一 老年人與家庭
(一)分家制度
(二)贍養制度
(三)鄉村孝道
(四)老年人的能動性
(五)社會變遷中的家庭和老年人
二 老年人與村落和跨村落社區
三 家庭和社區之間
四 鄉村老年人與社會變遷
跋
參考文獻
附錄一 殷用祠序條規
附錄二 周敦家的“家仙菩薩”牌位
附錄三 塘村親屬稱謂表
附錄四 竹鎮“走廟”時間(一年)表
附錄五 塘村的“佛句”
導論
一 問題的緣起和意義
二 國外人類學的衰老和老年研究
(一)學科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三)生活過程理論框架
三 中國老年研究概況
四 本書研究框架和論題
五 田野調查和民族志結構
第一章 竹鎮和塘村
一 地理環境、氣候與農業
二 移民史與方言
三 “候鳥”的村莊和“守巢”的老年人
四 基層組織與權威
小結
第二章 老年人的範圍和稱謂、稱呼
一 鄉土定義和現代年齡分類
二 “老漢”、“老婆婆”和“仔”、“仔媳婦”
三 “老年人”和“老幾幾”、“老�印
四 小結及對本書的描述框架的說明
第一部分 老年人與家庭
第三章 家屋和分家
一 老年人和“老房子”
(一)塘村家屋變遷
(二)家屋代際分配
(三)家屋分配與老年人的地位
二 分家
(一)分的必然性︰子輩的策略——“頓”
(二)析產、“灶”、“散伙飯”︰塘村如何分家?
(三)戶口和門牌號
(四)分家前後和“家”的彈性
第四章 塘村的養老和孝道
一 “供老人”的方案和原則
(一)“稱糧”和其他養老方案
(二)“供”的原則
二 塘村的孝道
(一)傳統孝道與社會變遷
(二)塘村孝道的民間語匯
三 塘村孝道的行為結構
第五章 衰老的文化過程和老年人的能動性
一 家庭周期與衰老過程
二 “動員分家”和“培養責任心”
三 “招郎”
四 祖孫之間︰家庭中的感情因素之一
五 平衡“大家”和“小家”︰家庭中的感情因素之二
六 老年人和變遷中的家庭關系
(一)家庭與衰老的文化過程
(二)鄉村社會變遷和親子“互為目的論”失衡
(三)面對晚年
第二部分 老年人與村落和跨村落社區
第六章 評價、聲望與鄉村政治
一 “本事”、“能做”和“孬性”︰社區評價與聲望
(一)“能做”的老人
(二)“有本事”的老年人
(三)“孬性”的老年人
二 “聲望老人”與“上訪事件”
第七章 “老年協會”與“走廟”
一 “老年協會”、“打牌”和“說空話”
二 “走廟”
第八章 “走廟”︰行為和意義
一 “走廟”場景
二 “走廟”中的一般行為
(一)“念佛”和“拜懺”
(二)“請佛”
(三)“擺龍門陣”
三 村際交往和“走廟”的意義
四 “競爭性交往”︰“走廟”的圈子
(一)跨村的競爭
(二)村落內的競爭
五 老年人的社區行為與社會變遷
(一)不同的資源︰鄉村政治和信仰行為中聲望的塑造
(二)“走廟”、老年人和社會變遷
結論
一 老年人與家庭
(一)分家制度
(二)贍養制度
(三)鄉村孝道
(四)老年人的能動性
(五)社會變遷中的家庭和老年人
二 老年人與村落和跨村落社區
三 家庭和社區之間
四 鄉村老年人與社會變遷
跋
參考文獻
附錄一 殷用祠序條規
附錄二 周敦家的“家仙菩薩”牌位
附錄三 塘村親屬稱謂表
附錄四 竹鎮“走廟”時間(一年)表
附錄五 塘村的“佛句”
序
楊晉濤博士的著作《塘村老人——變遷鄉村中的晚年、家與村落》,很可能是中國第一本非常明確地以“老年人類學”為主題的民族志專著,因此,它的出版問世應該說是中國人類學領域里又一項嶄新而義非常重要的收獲。楊晉濤自1999年起,在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攻瀆人類學專業的博士課程時選定了老年人類學這一研究課題,而後在2002年6月通過的博士論文答辯中,以及後來在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任教中和去美國密歇根大學訪學中,他十多年如一日地堅持從人類學的角度觀察和研究中國鄉村的老齡化問題,積極從事與老年人類學相關的人類學田野調查和學術研究工作,其滴水穿石、厚積薄發、孜孜于學術的精神很是令人感佩。現在,凝聚著作者多年心血的這部大作即將和讀者見面,我重讀書稿,覺得它經過長期的切磋琢磨和反復修改,比起八九年前答辯通過時獲得好評的博士論文來講,更加成熟並有了“質”的提升,因此,我為作者的此項成就而感到由衷的高興。
人類學本是一門關注人及其文化的學問,它從較早時起就非常關注有關“年齡”的研究,例如,在有關親屬關系和社會制度的研究中經常會涉及老年人的內容;或通過對某些文化中存在的“年齡階梯制”的研究,揭示以年齡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制度或政治體系(例如,長老政治)的原理,發現年齡在權力關系中所發揮的影響等。佔典人類學曾深刻地揭示過老年人在所謂“原始社會”中的角色,諸如在族群的傳統儀式、習慣法體系和權力體系中發揮主導作用,傳承生計智慧和社會領域的諸多知識以及關愛下一代等。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由于西方各發達國家社會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凸顯,于足,也就應運而生地在人類學領域里發展出老年人類學的分科方向,出現了對不同社會與文化里的“衰老過程”和人生歷程的“晚年”階段從事跨文化的比較研究以及對“老年人”這一特殊的年齡組群進行更加深入和專門性探索的人類學研究。一方面,美、英、日各國那些以老齡化問題為主要研究課題的老年人類學家們,極火地拓展了對于他們本土老年人和老齡化問題的社區田野研究,致力于開發本土民族志方法來揭示和理解發達國家自身的老齡化、社區傳統和老年人晚年幸福之間的關聯性;另一方面,通過全球範圍內的跨文化比較研究以便使西方社會文化對老年人和老齡化的定義及認知相對化,並由此展開各種必要的反思,可以說也是西方老年人類學研究領域的一個總體性特征。
伴隨著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全球化成長,各國的老齡化問題相互影響並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日益廣泛的關注,與此同時,老年人類學也在國際人類學界逐漸成為熱門的學術話題。20世紀80年代初,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在其下設置了“老齡化與老年人研究委員會”,該委員會此後在歷屆世界大會舉行期間組織了一系列學術研討活動.並創辦了《跨文化老年學學刊》和《人類學與老齡化季刊》等雜志,發表了大量老年人類學的學術論文,較為集中地討論了老齡化現象的不同背景,老齡化在不同社會中呈現的文化差異、衰老過程和衰老經驗在不同社會或文化里的意義及其和性別等因素相關的衰老體驗,比較不同社會對各個年齡組群人們的分層、規範和地位給予的界定,不同文化對老年人社會地位給予的制度或非制度性的安排,以跨文化視野應對老齡化,、家庭健康與老年人關愛,東亞的孝道和社會變遷對老齡化問題和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影響,等等。老年人類學的這些課題反映了它追求真理和學問的獨特方式,其所涉及的界域內涵豐富而又寬泛。所有這些研究均傾向于揭示出人類社會在生命周期的文化建構方面,在如何定義、感受和應對老齡化及老年人方面,實際存在著極大的區別和變異。但除了揭示和強調文化建構的差異外,也有一批人類學家試圖通過對復數社會的跨文化比較研究,發現人類社會在界定或規範衰老和老年人時也經常可能共享的亦即最為基礎並具有一定普同性的指標,例如,證據顯示有很多社會和文化都把人在社會生活里的角色轉換(以子女的嬰孩出生為轉折)或家庭經濟結構里的角色轉換(開始接受而不是給予更多,正如本書所描繪的“稱糧”習俗那樣),視為是進入老年階段的標志。
……
人類學本是一門關注人及其文化的學問,它從較早時起就非常關注有關“年齡”的研究,例如,在有關親屬關系和社會制度的研究中經常會涉及老年人的內容;或通過對某些文化中存在的“年齡階梯制”的研究,揭示以年齡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制度或政治體系(例如,長老政治)的原理,發現年齡在權力關系中所發揮的影響等。佔典人類學曾深刻地揭示過老年人在所謂“原始社會”中的角色,諸如在族群的傳統儀式、習慣法體系和權力體系中發揮主導作用,傳承生計智慧和社會領域的諸多知識以及關愛下一代等。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由于西方各發達國家社會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凸顯,于足,也就應運而生地在人類學領域里發展出老年人類學的分科方向,出現了對不同社會與文化里的“衰老過程”和人生歷程的“晚年”階段從事跨文化的比較研究以及對“老年人”這一特殊的年齡組群進行更加深入和專門性探索的人類學研究。一方面,美、英、日各國那些以老齡化問題為主要研究課題的老年人類學家們,極火地拓展了對于他們本土老年人和老齡化問題的社區田野研究,致力于開發本土民族志方法來揭示和理解發達國家自身的老齡化、社區傳統和老年人晚年幸福之間的關聯性;另一方面,通過全球範圍內的跨文化比較研究以便使西方社會文化對老年人和老齡化的定義及認知相對化,並由此展開各種必要的反思,可以說也是西方老年人類學研究領域的一個總體性特征。
伴隨著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全球化成長,各國的老齡化問題相互影響並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日益廣泛的關注,與此同時,老年人類學也在國際人類學界逐漸成為熱門的學術話題。20世紀80年代初,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在其下設置了“老齡化與老年人研究委員會”,該委員會此後在歷屆世界大會舉行期間組織了一系列學術研討活動.並創辦了《跨文化老年學學刊》和《人類學與老齡化季刊》等雜志,發表了大量老年人類學的學術論文,較為集中地討論了老齡化現象的不同背景,老齡化在不同社會中呈現的文化差異、衰老過程和衰老經驗在不同社會或文化里的意義及其和性別等因素相關的衰老體驗,比較不同社會對各個年齡組群人們的分層、規範和地位給予的界定,不同文化對老年人社會地位給予的制度或非制度性的安排,以跨文化視野應對老齡化,、家庭健康與老年人關愛,東亞的孝道和社會變遷對老齡化問題和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影響,等等。老年人類學的這些課題反映了它追求真理和學問的獨特方式,其所涉及的界域內涵豐富而又寬泛。所有這些研究均傾向于揭示出人類社會在生命周期的文化建構方面,在如何定義、感受和應對老齡化及老年人方面,實際存在著極大的區別和變異。但除了揭示和強調文化建構的差異外,也有一批人類學家試圖通過對復數社會的跨文化比較研究,發現人類社會在界定或規範衰老和老年人時也經常可能共享的亦即最為基礎並具有一定普同性的指標,例如,證據顯示有很多社會和文化都把人在社會生活里的角色轉換(以子女的嬰孩出生為轉折)或家庭經濟結構里的角色轉換(開始接受而不是給予更多,正如本書所描繪的“稱糧”習俗那樣),視為是進入老年階段的標志。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