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阿來
隨筆精粹首席結集出版
當代中國最美的散文
帶您品味文學之真,體悟生活之意,感受自然之美
本書精選了阿來近年來創作的散文作品40篇,反映了其行走的經歷和讀寫心得。其中,有對熟悉的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和人文風光的新觀察,有對在病床上經歷的點點滴滴的感悟,有對文學新的理解和自己作品新的反思。文字清新、樸素,充滿了抒情的氣質。讀阿來的小說,就像在听他講一個個美麗的故事和傳奇;讀阿來的隨筆,則像走進他真實的生活和內心世界。
阿來,藏族,著名作家。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的馬爾康縣,畢業于馬爾康師範學校。曾任成都《科幻世界》雜志社社長、總編輯,現任四川省作協主席。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空山》、《格薩爾王》,長篇散文《大地的階梯》,詩集《稜磨河》,小說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詩文集《就這樣日益豐盈》。其中,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同時還有多部作品在國外翻譯出版。
目錄
大地深處的詠嘆
游思集
拜血中的因子所賜,我還是一個自然之子,更願意自己旅行的目的地,是寬廣而充滿生機的自然景觀︰土地、群山、大海、高原、島嶼,一片樹、一叢草、一簇花。更願意像一個初民面對自然最原始的啟示,領受自然的美感。
德格︰湖山之間,故事流傳
青藏線,不是新經驗,也不是新話題——青藏筆記一
火車穿越的身與心——青藏筆記二
政經之外的文化——青藏筆記三
遠望玉樹
成功,在高曠荒原上突然闖入的詞
大地的語言
非主流的青銅
草,草根,及其他
香茅的茅,高台的台
哈爾濱訪雪記
走向海洋
生死之間的遐想
病中集
慶幸是活過來了,又在地上行走了。茫然是怎麼活過來的呢?醫生知道,病人不知道。上帝知道,凡人自己不知道。但終究是回來了。重新邁開人生的步伐了。
被機器所審視
以為麻醉劑能讓我飛起來
錯過了蠟梅的花期
我只看到一個矛盾的孔子——病中讀書記一
善的簡單與惡的復雜——病中讀書記二
不是解構,不是背離,是新可能——病中讀書記三
道德的還是理想的——關于故鄉,而且不只是關于故鄉
三思《阿凡達》
世界︰不止一副面孔
演講集
民族、社會、文化,甚至國家,不是概念,更不是想象。在我看來,就是一個一個人的集合,才構成那些宏大的概念。要使宏大的概念不至于空洞,不至于被人盜用或篡改,我們還得回到一個一個人的命運,看看他們的經歷與遭遇,生活與命運,努力或掙扎。
隨風遠走——茅盾文學獎頒獎禮上的答詞
穿行于異質文化之間——在國際比較文學學會上的演講
不同的現實,共同的將來——《空山?達瑟與達戈》獲《芳草》“女評委”大獎答謝詞
人是出發點,也是目的地——第七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獲獎詞
沒有一種固定不變的民族文化——在法蘭克福書展上的演講
我只感到世界撲面而來——在渤海大學的演講
文學表達的民間資源——在中央民大等高校的演講
民間傳統幫助我們復活想象——在深圳市民 大講堂等的演講
漢語︰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語言——在中韓作家對話會上的演講
文學︰我的人生信仰
序跋集
我已經崇奉了文學的意義,這部教義流傳至今,早已經是一個非常龐雜的系統,我從其中看見的是兩個關鍵詞︰一個是美,一個是真實。美是語言與生活之美,真實是一種半實在半抽象的人性與存在的真實。
落不定的塵埃——《塵埃落定》後記
在詩歌與小說之間——散文集《就這樣日益豐盈》後記
嘉絨大地給我的精神洗禮——《大地的階梯》後記
文學延展的生命空間——《阿來文集?中短篇小說卷》後記
音樂與詩歌,我的早年——《阿來文集?詩集》後記
《空山》三記——有關《空山》的三個問題
華文,還是漢語——香港版小說集《遙遠的溫泉》序
為什麼要寫作小說——《格拉長大》後記
小說,或小說家的使命——《格拉長大》韓文版序
流水賬——小說集《寶刀》後記
《格薩爾王傳》︰一部活著的史詩——小說《格薩爾王》再版後記
游思集
拜血中的因子所賜,我還是一個自然之子,更願意自己旅行的目的地,是寬廣而充滿生機的自然景觀︰土地、群山、大海、高原、島嶼,一片樹、一叢草、一簇花。更願意像一個初民面對自然最原始的啟示,領受自然的美感。
德格︰湖山之間,故事流傳
青藏線,不是新經驗,也不是新話題——青藏筆記一
火車穿越的身與心——青藏筆記二
政經之外的文化——青藏筆記三
遠望玉樹
成功,在高曠荒原上突然闖入的詞
大地的語言
非主流的青銅
草,草根,及其他
香茅的茅,高台的台
哈爾濱訪雪記
走向海洋
生死之間的遐想
病中集
慶幸是活過來了,又在地上行走了。茫然是怎麼活過來的呢?醫生知道,病人不知道。上帝知道,凡人自己不知道。但終究是回來了。重新邁開人生的步伐了。
被機器所審視
以為麻醉劑能讓我飛起來
錯過了蠟梅的花期
我只看到一個矛盾的孔子——病中讀書記一
善的簡單與惡的復雜——病中讀書記二
不是解構,不是背離,是新可能——病中讀書記三
道德的還是理想的——關于故鄉,而且不只是關于故鄉
三思《阿凡達》
世界︰不止一副面孔
演講集
民族、社會、文化,甚至國家,不是概念,更不是想象。在我看來,就是一個一個人的集合,才構成那些宏大的概念。要使宏大的概念不至于空洞,不至于被人盜用或篡改,我們還得回到一個一個人的命運,看看他們的經歷與遭遇,生活與命運,努力或掙扎。
隨風遠走——茅盾文學獎頒獎禮上的答詞
穿行于異質文化之間——在國際比較文學學會上的演講
不同的現實,共同的將來——《空山?達瑟與達戈》獲《芳草》“女評委”大獎答謝詞
人是出發點,也是目的地——第七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獲獎詞
沒有一種固定不變的民族文化——在法蘭克福書展上的演講
我只感到世界撲面而來——在渤海大學的演講
文學表達的民間資源——在中央民大等高校的演講
民間傳統幫助我們復活想象——在深圳市民 大講堂等的演講
漢語︰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語言——在中韓作家對話會上的演講
文學︰我的人生信仰
序跋集
我已經崇奉了文學的意義,這部教義流傳至今,早已經是一個非常龐雜的系統,我從其中看見的是兩個關鍵詞︰一個是美,一個是真實。美是語言與生活之美,真實是一種半實在半抽象的人性與存在的真實。
落不定的塵埃——《塵埃落定》後記
在詩歌與小說之間——散文集《就這樣日益豐盈》後記
嘉絨大地給我的精神洗禮——《大地的階梯》後記
文學延展的生命空間——《阿來文集?中短篇小說卷》後記
音樂與詩歌,我的早年——《阿來文集?詩集》後記
《空山》三記——有關《空山》的三個問題
華文,還是漢語——香港版小說集《遙遠的溫泉》序
為什麼要寫作小說——《格拉長大》後記
小說,或小說家的使命——《格拉長大》韓文版序
流水賬——小說集《寶刀》後記
《格薩爾王傳》︰一部活著的史詩——小說《格薩爾王》再版後記
序
看見
把這兩三年來值得一收的文章集中起來,集一本書,是做編輯的朋友馬小兵的主意。書名也是他起的。我把這些文章打了包電郵給他,以為就算完事了,但他堅持要我寫一篇叫做“序”的文字。第一次,我沒有回他的短信,後來一起吃飯,他又當面說過一次。我大約是含糊地點過頭的。但還是一直拖下來,直到今天,又來了短信。
只好放下手里剮的工作——很煩惱人的電影劇本,采作這篇序言。
想了半天,也只好把這篇序叫做“看見”。
同時一直想︰什麼是“看見”?又如何“看見”?
這個問題所以成為一個問題,是因為這個時代。
這個一切事物都有多種媒體爭先呈現的時代,對個體來講永遠信息過量的時代。個體的人在這樣一種境況下,所有的“看見”,都可能是被動的,匆忙的,看見過後又迅速遺忘的。走動到四面八方,看到那麼多人用卡片機,用手機不斷拍照時,我總是想,人們試圖用留下圖像的方式抵抗遺忘。某一天,他們打開電子文檔,會說︰瞧,我去過這個地方;瞧,我和這個人干過些什麼。這也相當于說,瞧啊,我也看見過這個世界!
我也喜歡玩照相機,喜歡通過不同功能的鏡頭去“看見”。但不是為了保存記憶,而是試圖看見與肉眼所見不太相同的事物如何呈現。
我希望自己的“看見”是經過自己主動選擇的。而所有經歷過,打量過,思慮過的生活與事物,要很老派地在自己的記憶庫中儲藏,在自己的情感中發酵。一切經歷,打量和思慮的所有意味,要像一頭反芻動物一樣,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從記憶庫中打撈出來細細咀嚼。
電視里正在播一部紀錄片《太陽系的奇跡》。我想,人所具有的主動看見並思量的能力,正是太陽系最大的奇跡。所以,有理由堅持不把“看見”變成消費時代的一種被動行為。
風景不是由旅行指南所指定。
書的意義不是由出版商所推銷。
美,不是由時尚發布會所推薦。
大千世界,要自己發現。
更進一步說,消費時代的被“看見”還有一個巨大的缺失,那就是缺乏內省。內容提供商提供的“看見”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他們提供材料的同時,也指出意義之所在。于是,個人和個人的思慮被無情淹沒。所以,我的“看見”,更多的時候是要看見自己。所謂“反求諸已”,不止具有道德意義,更是觀察這個世界與個體關系的一種有效方法。
看得見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看見世界。
這個集子里的文章,正是近年來,我自己努力看見世界和看見自己的一個記錄。
我願意樂此不疲地繼續這種關于“看見”的記錄。
把這兩三年來值得一收的文章集中起來,集一本書,是做編輯的朋友馬小兵的主意。書名也是他起的。我把這些文章打了包電郵給他,以為就算完事了,但他堅持要我寫一篇叫做“序”的文字。第一次,我沒有回他的短信,後來一起吃飯,他又當面說過一次。我大約是含糊地點過頭的。但還是一直拖下來,直到今天,又來了短信。
只好放下手里剮的工作——很煩惱人的電影劇本,采作這篇序言。
想了半天,也只好把這篇序叫做“看見”。
同時一直想︰什麼是“看見”?又如何“看見”?
這個問題所以成為一個問題,是因為這個時代。
這個一切事物都有多種媒體爭先呈現的時代,對個體來講永遠信息過量的時代。個體的人在這樣一種境況下,所有的“看見”,都可能是被動的,匆忙的,看見過後又迅速遺忘的。走動到四面八方,看到那麼多人用卡片機,用手機不斷拍照時,我總是想,人們試圖用留下圖像的方式抵抗遺忘。某一天,他們打開電子文檔,會說︰瞧,我去過這個地方;瞧,我和這個人干過些什麼。這也相當于說,瞧啊,我也看見過這個世界!
我也喜歡玩照相機,喜歡通過不同功能的鏡頭去“看見”。但不是為了保存記憶,而是試圖看見與肉眼所見不太相同的事物如何呈現。
我希望自己的“看見”是經過自己主動選擇的。而所有經歷過,打量過,思慮過的生活與事物,要很老派地在自己的記憶庫中儲藏,在自己的情感中發酵。一切經歷,打量和思慮的所有意味,要像一頭反芻動物一樣,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從記憶庫中打撈出來細細咀嚼。
電視里正在播一部紀錄片《太陽系的奇跡》。我想,人所具有的主動看見並思量的能力,正是太陽系最大的奇跡。所以,有理由堅持不把“看見”變成消費時代的一種被動行為。
風景不是由旅行指南所指定。
書的意義不是由出版商所推銷。
美,不是由時尚發布會所推薦。
大千世界,要自己發現。
更進一步說,消費時代的被“看見”還有一個巨大的缺失,那就是缺乏內省。內容提供商提供的“看見”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他們提供材料的同時,也指出意義之所在。于是,個人和個人的思慮被無情淹沒。所以,我的“看見”,更多的時候是要看見自己。所謂“反求諸已”,不止具有道德意義,更是觀察這個世界與個體關系的一種有效方法。
看得見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看見世界。
這個集子里的文章,正是近年來,我自己努力看見世界和看見自己的一個記錄。
我願意樂此不疲地繼續這種關于“看見”的記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