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江蘇省蘇州市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于不久前結束。這個大會在中國召開,使全世界再一次將對人類遺產關注的目光投向中國,也使廣大的中國人民有意識地將中國的遺產放在世界的大格局和人類共同財富的大視野里反觀和審視。尊重歷史,珍愛先人的包造,透徹地認識和理解古老中華文明里博大精深的人類遺產,保護好、紲承好、弘揚好我國各族人民創造的偉大的文化傳統,在今天顯得如此的迫切、如此的重要、如此的有意義。
遺產是先人的偉大創造,今人的文化若能傳之後世,也是後人的遺產。我們生活在遺產的傳承和創造之中,如果我們今生今世的作為、行為和種種人生的努力不加入到人類歷史傳承的長河之中,我們就可能悲嘆︰逝者如斯夫!人類發展至今,成為我們棲息的這個星球的主宰,正在于她的文化和創造是代代相傳的。假如這個傳承鏈在某個環節中斷,假如我們的創造力枯竭或單一,那必定是整個人類大難臨頭之時。
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構成滅頂之災的還有我們所棲息的地球的生態惡化和物種滅絕。人類依賴地球和大自然。大自然有適宜人類生存的生態和環境,有壯美的山川,廣袤的林莽,無邊的草原,皚皚的雪山,遼闊的海洋,肥沃的平原,秀麗的海島,珍奇的火山、湖泊、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它們是天賜之寶,也是為人類所擁有、當珍愛與該傳之久遠的遺產。大自然的恩賜和人類的創造又是相輔相成、相依為命的。環境決定文化,地理決定人文。文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民,造就一地風情。文化的多樣性來自于、也依賴于四時四季地理地貌乃至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假如我們從這個意義上去說“全球化”,那麼這種“全球化”的觀點、視角、眼界、整體觀和“世界觀”倒是很有意義的。
所幸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吸取了世界各國的學術成果、學者的思想和智慧,對人類創造和享用的遺產開展了一系列全球行動,其影響和意義日益彰顯。自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迄今已有177個締約國,它是影響最大、參與國最多的國際公約之一;教科文組織還據此成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作為實施公約的決策機構。世界遺產委員會的重要職責之一是批準世界遺產名錄,確定和解除瀕危世界遺產名單。所謂“世界遺產”就是經過權威認定的具有突出的價值、為人類罕見、無法替代的文化和自然財富。世界性、杰出性、獨特性是世界遺產的顯著特征。根據形態和性質,世界遺產又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記憶遺產、口頭與非物質遺產、文化景觀遺產。文化遺產主要指文物、遺址、古建築群等。自然遺產主要指從審美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物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風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主要指從歷史、藝術或科學及審美、人種學、人類學方面有著世界意義的紀念物、建築物、遺跡等內涵的文化遺產,與在審美、科學、保存形態上具有世界價值的地形或生物,包括景觀在內的地域等內容的自然遺產融合起來,構成的另一個類別的遺產,也就是同時含有文化與自然兩個方面因素的文化與自然的雙重遺產。記憶遺產既指文字記憶遺產,也指非文字記憶遺產。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主要指非物質形態的遺產。文化景觀遺產主要指由人類設計和建築的景觀、有機進化的景觀、關聯性文化景觀。截至2003年底,已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有149個,文化遺產582個,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23個,它們分布在129個國家。其中我國至蘇州世界遺產大會後計有30項文化、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包括22處文化遺產、4處自然遺產、4處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此外,尚有100余項列入遺產預備清單有待批準。我國已入名錄數居世界第三(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後),而預備清單數則居世界之冠。此次會議對試行期已滿的“凱恩斯決定”做了修訂,其中關于一年一國只能申報一項的政策基本未變,只是對自然遺產的申報做了適度放寬和傾斜。也就是說,即使我國年年都有文化遺產進入世界名錄,就現已預備者,全部進入也要百余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