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快樂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本分。幸福不需要條件,只需要你用心。人生的樂趣不在于你“做什麼”,而在于你“怎麼做”。我們快樂與否,取決于內心是否和諧,而與別人的看法、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以及我們控制外部世界的能力沒有直接關系。金錢、健康、名望不能決定幸福,它們只有在使我們對自我感到更滿意時,才能發揮作用,否則充其量只是無關痛癢,甚至還有可能構成快樂人生的障礙。如何為愛情保鮮?我們需要不斷在自己和對方身上尋找新的潛能,投注更多的注意力,了解伴侶的思想、感受與夢想。這是一種持續的努力,是一輩子的事情。

人們總愛假定幸福是有條件的,喜歡為自己的人生設定各種標準。而實際上,幸福快樂是一種主觀感受,是此時此刻你的意識對外界信息的判斷和反饋。它不是通過比較得來,也不需要設定任何的時間地點等附加條件。我們並非不快樂,而只是讓思維定式蒙住了享樂的心。掌控意識,將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將當下的每一個細節都轉換為樂趣的泉源。

這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了人何時最幸福、如何通過掌控自己的意識來感受生活的樂趣。書中分析了樂趣產生的八大要素,包括挑戰與能力相當的工作、知行合一、目標明確、即時回饋、掌控自如等,方法既簡單又不失深度,值得每個人細細品味。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芝加哥大學心理系教授,著有暢銷書《當下的幸福》、《自我演化》、《創造力》等。前美國心理協會會長馬丁?塞利格曼譽之為“積極心理學的世界級領導人物”。
 

目錄

序一 听見喜悅的聲音
序二 快樂需要用心學習
第一章 新快樂‧心快樂
我們對自己的觀感、從生活中得到的快樂,歸根結底直接取決于心靈如何過濾與闡釋日常體驗。我們快樂與否,端視內心是否和諧,而與我們控制宇宙的能力毫無關系。
追尋幸福的青鳥
最優體驗/幸福的代名詞/領航幸福之旅
人類不滿的根源
宇宙的混沌/無止境的欲望
文化編織的神話
反思生命真義/因應之道
善用自己的體驗
做自己的主人/放任的爭議/不以社會賞罰為念
釋放內在的生命
東方的智慧/培養獨立意識
第二章 意識,快樂的泉源
一個人可以不管外界發生什麼事,只靠改變意識的內涵,使自己快樂或悲傷;意識的力量也可以把無助的境況,轉變為反敗為勝的挑戰。
意識的內涵
反映人生的鏡子/資訊的轉換站
意識的極限
意識處理資訊的能力相當驚人/意識使用率決定生活品質
注意力︰無價的資源
不同的成功人生/注意力的探照燈
關于自我
注意力與自我的相互塑造
內在失序
胡里歐的破輪胎/要命的精神熵/撞球理論
意識井然有序
流動的最優體驗
自我的成長
獨特性與復雜性的完美整合/全情投入的樂趣
第三章 歡喜三昧
第四章 快樂心流何處尋?
第五章 感官之樂
第六章 知性之樂
第七章 工作之樂
第八章 人際之樂
第九章 改寫命運交響曲
第十章 追尋生命的意義
 

喜悅可以在笑鬧中,可以在成功時.也可以在整體的人生觀照中。記得民初的高僧虛雲禪師,三步一跪艱辛地朝拜聖山,造成咯血斷腸。有一天夜里.他自忖必死無疑,就躺在旅舍的床上,任死神帶走。突然,有一位茶房不小心把碗摔落在地.鏘然聲.對虛雲禪師來說.宛若听到宇宙之音,全身百骸一起舒放。我們可以听幾百遍打破碗聲而毫無感覺.因為我們生活在表層的世界淺淺的喜悅、淺淺的心情、淺淺地工作著……淺淺地活著。

當本書作者契克森米哈賴教授在寫博士論文時,他觀察那些社會活動家.藝術家那種鍥而不舍的工作態度.發現了一個重要現象︰當人們在某種有即時反饋的情況下.常會有欲罷不能的趨勢——就像中國人常說的“既然洗了頭,能不理發嗎?”一個步步攀岩的人.能停在半山腰嗎?運動員做了起頭的動作,能停下來嗎?

雖然契克森米哈賴教授生活在嚴肅的實證行為主義盛行的20世紀70年代,依然大膽提出當時學院派學者不敢也不願追溯的心靈現象——人類的最優體驗(the optimal experience)。他的“最優體驗”理論比另位更早的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高峰體驗”(the peak experience)更勝一籌。馬斯洛是從人類超越性存在的觀點出發,獲得自我實現的高峰體驗的,這種體驗雖然與契克森米哈賴教授的“最優體驗”有共同之處.即“忘我”的境界.但起點完全不同——馬斯洛是從哲學的超越性出發.含有濃厚的意念論傾向︰而契克森米哈賴教授從現象出發,提出個最基本的司題︰“人為什麼會專心致志,渾然忘我?”

當人心中有個目標,又有足夠的“巧力”時,他與目標之間的距離會在自己可見的範圍內,他的心中就會形成種叫做“挑戰”(或更確切地說,應是“見獵心喜”)的力量,使個人的行動與環境的反饋之間形成“立即明晰”的互動,個人意識的注意力被即時反饋攫住,而環境也逼迫著個人意識作出回應,就像乒乓球高手相互對打.小球成為兩人之間意識流動的媒介。這時的意識狀態,契克森米哈賴教授稱之為“心流”(flow)。

心流發生在人與人之間很窄的互動範圍內。以運動員為例.單獨運動的田徑選手是以目標意志與自己的身體為心流,身體游于目標意志.或目標意志游于身體.都會偏離心流,其結果是挫敗、焦慮或無味無趣。對峙的運動員則以雙方的技能相均衡達到心流。

心流出現時,我們會感受到行動與意識之間融合無間,整個意識的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領域,而準確的行動與即時回饋有不斷互流的現象。

契克森米哈賴教授指出,幾乎人類的所有行動都有心流的最優狀態︰節慶、閱讀、靜坐、瑜伽、寫作、思考、觀景,休閑等等。因此,他認為心流是人類普遍生活本質的存在,但是不能把心流視為心靈恆常的現象,更不是“境界”,而是人在生活中苦苦掙扎的瞬間展現的靈光。人若不是苦苦掙扎,最優體驗就找不到立足之地。按照契克森米哈賴教授的說法,最優體驗是人穿梭于具體的世界與遙遠的心智國度間的過程j具體的生活猶如在泥沼中行走,心智的世界則是人類理解生活的靈光。人透過苦澀的生活,尤願召喚更復雜的心智來理解生活,兩者交織成一個整體。這種整體性是由簡單的認知到“自我”的復雜化,使我們的心靈不再乞求于簡單容易的思考,而是進入自我的徹底私密的體驗,先完成主體的思考,再回來俯視自己,使自身在生活與意識之間來回地整合。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產生了“喜悅”。

這本書提供了各種生活脈絡中的“最優體驗”——從心流到喜悅,從簡單的心靈到復雜的自我,呈現身體與意識之間的最佳心態。如果文化的演化是優勝劣汰,這樣的最佳心態是不是人類未來生活的重要風貌呢7本書譯者文筆甚佳.流暢易讀,亦讀者之幸。

(余德慧,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