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世界的中國策Ⅱ︰中國主動或被動的改變將如何重塑世界版圖

變革世界的中國策Ⅱ︰中國主動或被動的改變將如何重塑世界版圖
定價:270
NT $ 81
  • 作者:王爍/主/編
  •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9943505
  • ISBN13:9787539943503
  • 裝訂:平裝 / 30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2010年歲末,財新傳媒集團組織召開了首屆財新峰會——2010中國與世界。參會嘉賓是來自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專家和主管經濟的政府要員,超過200人。本書即以峰會嘉賓的演講、討論發言稿為基礎,由財新傳媒的資深記者編寫而成,財新傳媒主編王爍任主編。

本書根據財新峰會的13大主題編寫成上下兩冊,上冊附贈15位嘉賓主題演講視頻光盤,下冊附贈13大主題分組討論會視頻。本冊包含︰中國的自我認知與適應新角色、全球經濟困局與十二五方略、“世界工廠”的未來——增長與轉型、民生與收入?配、經濟新格局、投資與貿易新趨勢、能源與資源︰周期與遠景幾大主題。


王爍,現任財新傳媒主編、財新網總編輯、《新世紀》周刊主編、《中國改革》雜志主編。

1998年加入《財經》團隊直至2009年11月,是《財經》的創始人之一,曾擔任《財經》執行主編,主導過多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報道,如《基金黑幕》、《銀廣夏陷阱》等。他領導的編輯記者團隊在國際上屢獲殊榮,曾獲國際調查報道學會“2003年度杰出國際調查新聞獎榮譽提名獎”;2004年憑借SARS報道,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頒發的“2004年古柯索國際新聞獎榮譽提名獎”。
 

目錄

第一篇 通脹與匯率
第一章 中國如何應對通脹
危險的實際負利率
中國“寬貨幣”終結的內外條件
反通脹不能僅靠貨幣政策
厘清通脹壓力方能果斷應對
聯儲的量化寬松與中國的通脹風險
通脹有多遠
第二章 人民幣匯率之爭
匯率戰無贏家
貨幣即政治
“貨幣戰爭”蠱惑
克魯格曼的人民幣謬論
升值難改全球失衡
第三章 建言人民幣匯率政策
構想人民幣
艱難的平衡
中國是下一個日本嗎
升值還是漲工資?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最佳選擇

第二篇 金融監管與改革
第四章 美國金融危機的啟示
保爾森答案
老一代央行家的謝幕
要盯住影子銀行
第五章 金融監管
美國︰金融監管變法收官
劉明康談監管
第六章 中國金融改革的方向
美國模式還值得學習嗎
債的沉淪
人民幣國際化擔心什麼
培育人民幣資產市場的關鍵一步
金融創新迫在眉睫
尋求金融穩定的支點

第三篇 投資與貿易
第七章 透視中國海外投資
追蹤中國投資
中國海外投資怎樣“走出去”
第八章 全球貿易變局與中國
新興市場新定位
貿易崩潰啟示錄
信貸緊縮只是導致貿易大崩潰的次要原因
中國貿易順差並非全球經濟失衡主因
中美貿易︰小摩擦,而非大戰爭

第四 篇環境、資源與能源
第九章 建言中國電價改革
中國電價改革何去何從
階梯定價不如實時定價
第十章 如何發展低碳經濟
哥本哈根之變
中國節能應轉向總量控制
金融業如何支持低碳經濟
第十一章 如何應對環境風險
海洋污染事件公平善後缺什麼
破解“有組織的不負責任”
第五篇中國經濟結構調整
第十二章 結構調整的必要性
天公不語對枯棋
“三難選擇”
氣候與金融︰雙重危機
資源收益分配扭曲加劇貧富分化
形勢比人強
中國人口紅利僅剩三年
第十三章 結構調整的方向
增長放緩不足懼
如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以金融革命促發展方式轉變
地方政府公債發行束縛待解
求解勞動力供求新格局
 

2010年年初,財新團隊重新出發,200位同仁創建了《新世紀》周刊、《中國改革》雜志和財新網三位一體的全媒體平台。你手上的這本新書《變革世界的中國策》,濃縮了這個中國最著名專業新聞團隊一年的工作成果。

秉承獨立的新聞理念,財新團隊告別過去的輝煌,在新媒體時代給出專業新聞出義的回答,既一以貫之,又與時俱變。在重大問題上發揮輿論領袖作用,以調查報道的操作方法,挖掘更完整事實,做理性與科學精神的啟蒙,我們的變與不變,與這個時代、當前中國的變與不變,同聲同氣。

《變革世界的中國策》,什麼變革?有何對策?

世界一眼可見的最大變化,是在2007年發酵,2008年爆發,2009年進手術室,2010年觀察善後的這場金融危機。有關這場危機的思考和洞見汗牛充棟,許多也見諸本書。我不再重復。

中國應該有什麼對策?有人相信,華盛頓共識的時代結束了,新的時代精神是北京共識︰政府主導、經濟干預。提出這個名詞的喬舒亞‧庫珀認為建立在北京共識基礎上的中國經驗具有“普世價值”。

我們的看法與此不同。前一段時間我參加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學者媒體對話“思‧辯圓桌”,在國際形勢與“中國模式”一節發言。正好與本書的主題相符若契。

我說,關于“中國模式”與中國經濟增長這個主題,至少要分成三件事。第一件是中國經濟長期高增長本身,這有目共睹;第二件是存在著一套能被稱為“中國模式”的組合,這也是有目共睹,其特征主要是政府主導,集中關鍵資源于政府認為最能夠帶動增長的領域;第三件是能用所謂“中國模式”來解釋中國經濟的增長嗎?


與“北京共識”不同,我的答案是不能。

中國經濟增長有一千個原因,我試舉其中最重要的兩條︰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土地承包改革,將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並實質上允許其自由流動;2001年年底加入wTo。前者使農民進入城市,成為產業工人,創造了中國至今仍未耗竭潛能的龐大生產能力。後者標志性地使中國融入全球化進程,龐大的生產能力得以充分釋放,立即催化此前無法想象的強勁動力。

2001年,中國加入WTO,人們開始說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2002年,人們開始說中國向世界輸出通貨緊縮。

2003年,人們開始說人民幣被低估。

2004年,人們開始談論中國崛起的各種版本。

解放農民,加入WTO,不是所謂“中國模式”的一部分,它是全能政府放松管制,允許中國經濟與社會回歸正常的極為重要的兩步。中圍經濟的持續高增長,動力來自經濟與社會的正常化,來自全能政府從經濟與社會領域的漸進式撤退。

回到“中國策”,回到“北京共識”,回到“中國模式”,說一千道一萬,現實是,它們都是全能政府從經濟與社會後撤但只撤到一半的產物。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增長是因為還剩下的這一半特別偉大特別正確,還是因為好歹總歸是撤走了一半?

一位國內最大的投資機構負責人問我,你覺得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動力在哪里?我理解他的言下之意︰今天的經濟,政府主要靠賣地,企業主要靠買地,銀行主要靠吃利差,股市主要靠Pre—IPO,如此單調單薄。會不會出大問題還有爭議,走不了太遠是肯定的。

我的簡單回答是,看看已經撤走的那一半,什麼取代了它?答案很清楚︰以經濟自由化為主的內部自由化,再加上全球化。那就讓它們接著前進,取代還沒撤走的那一半!

更復雜的回答,基于對決策者、企業家、投資者、工人、農民、學者的觀察與采訪、調查與對話的真切版回答,來自我的同事們,在這本書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3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