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現代性視野中的陳三立》由楊劍鋒所著,以現代性的視角,研究近代“同光體”詩人陳三立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想及這種思想對其心境、詩境的影響,從而對長期以來中國和世界範圍內現代性、全球化道路的合理性,事實道路的歷史選擇及其所引起的諸多後果進行了反思。以“文化托命人”自許的陳三立用畢生的精力,苦心孤諧地探索中國文化的未來之路;努力維護傳統文化的主體性,這是對“誰的現代性”問題的有益思考。
目錄
導論 陳三立與他的時代
第一節 陳氏一門與近代文化變遷
第二節 陳三立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一 1949年之前的陳三立研究
二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陳三立研究
三 新時期以來陳三立研究的主要成果
四 目前陳三立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章 生平經歷及思想淵源
第一節 少年時期
第二節 精神導師
第三節 湖南新政
第四節 袖手神州
第二章 文化保守主義情結
第一節 作為現代性方案的近代文化保守主義
第二節 陳三立對“全盤西化”思潮的批判
第三節 “體合論”︰儒學的價值和發展方向
第四節 人道之本︰宗法、綱常
第三章 人的現代化
第一節 晚清“人的現代化”問題的緣起
第二節 陳三立的“人的現代化”思想(上)
一 智、力、德
二 啟民智,開群愚——陳三立的人才觀和教育觀
第三節 陳三立的“人的現代化”思想(下)
一 “人心風俗”觀與國民性批判
二 人的全面發展和自我完善
第四節 陳三立“人的現代化”思想的意義與價值
第四章 斷裂的焦慮
第一節 “仲尼已死”︰近代文化轉型與儒學危機
一 “仲尼已死”!
二 “斯文將喪”!
三 “盡是失父人,呼天失怙恃”
第二節 心境與詩境
一 幻滅與虛無
二 孤獨感與邊緣感
三 生趣與鬼趣
第三節 陳三立的精神遺產與陳寅恪的焦慮
一 從《王觀堂先生挽詞序》看陳寅恪對王國維與陳三立的理解
二 陳寅恪對陳三立精神遺產的繼承與發揚
第五章 陳三立與舊體詩的現代轉型
第一節 詩教傳統的堅守與背叛
一 儒家詩教的近代命運
二 堅守與背叛
三 詩人主體性地位的確立
第二節 散原詩歌意象的扭曲與變形
一 柳、月、鼠意象的扭曲與變形
二 “陌生化”與“間離效果”
三 現代性與世界範圍內的藝術艱深化趨勢
第三節 陳三立與近代舊體詩的現代轉型
結語 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認同
附錄 陳三立年譜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節 陳氏一門與近代文化變遷
第二節 陳三立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一 1949年之前的陳三立研究
二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陳三立研究
三 新時期以來陳三立研究的主要成果
四 目前陳三立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章 生平經歷及思想淵源
第一節 少年時期
第二節 精神導師
第三節 湖南新政
第四節 袖手神州
第二章 文化保守主義情結
第一節 作為現代性方案的近代文化保守主義
第二節 陳三立對“全盤西化”思潮的批判
第三節 “體合論”︰儒學的價值和發展方向
第四節 人道之本︰宗法、綱常
第三章 人的現代化
第一節 晚清“人的現代化”問題的緣起
第二節 陳三立的“人的現代化”思想(上)
一 智、力、德
二 啟民智,開群愚——陳三立的人才觀和教育觀
第三節 陳三立的“人的現代化”思想(下)
一 “人心風俗”觀與國民性批判
二 人的全面發展和自我完善
第四節 陳三立“人的現代化”思想的意義與價值
第四章 斷裂的焦慮
第一節 “仲尼已死”︰近代文化轉型與儒學危機
一 “仲尼已死”!
二 “斯文將喪”!
三 “盡是失父人,呼天失怙恃”
第二節 心境與詩境
一 幻滅與虛無
二 孤獨感與邊緣感
三 生趣與鬼趣
第三節 陳三立的精神遺產與陳寅恪的焦慮
一 從《王觀堂先生挽詞序》看陳寅恪對王國維與陳三立的理解
二 陳寅恪對陳三立精神遺產的繼承與發揚
第五章 陳三立與舊體詩的現代轉型
第一節 詩教傳統的堅守與背叛
一 儒家詩教的近代命運
二 堅守與背叛
三 詩人主體性地位的確立
第二節 散原詩歌意象的扭曲與變形
一 柳、月、鼠意象的扭曲與變形
二 “陌生化”與“間離效果”
三 現代性與世界範圍內的藝術艱深化趨勢
第三節 陳三立與近代舊體詩的現代轉型
結語 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認同
附錄 陳三立年譜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
在近代作家中,“同光體”詩人因為民國建立後大多繼續懷念清朝統治,而被目為遺老遺少,被視為“頑固派”,在文學史敘述中常常受到歧視,其實這是很片面的。“同光體”詩人當年大都是改革者,並不是“頑固派”。他們在文化上大都持一種開放的態度,並不反對引進西學。沈曾植曾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俄國股章京,光緒二十一年與康有為等在京師創辦“強學會”,主張維新變法。戊戌變法失敗後,被張之洞聘請主持兩湖書院講習。後又被盛宣懷延請主持南洋公學講習。義和團運動時,參與策劃“東南互保”。戊戌變法前,陳三立幫助父親陳寶箴在湖南推行新政,創立“時務學堂”、算學堂、湘報館、南學會,延請梁啟超、譚嗣同、熊希齡等,促使“湖南士習為之一變”。戊戌變法失敗,陳三立父子都被革職。庚子事變後,陳三立雖被開復原職,仍拒絕復出。袁世凱托人邀他北上,他不肯到京。溥儀典學,有人推薦他當老師,他力辭不就。鄭孝胥1891年任清政府駐日使館書記官,1892年任駐東京領事,後任駐大阪和神戶的總領事。回國後又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1906年任上海中國公學校長。1924年任溥儀的總理內務大臣。陳衍早年曾人台灣巡撫劉銘傳的幕僚,戊戌變法後,又入湖廣總督張之洞幕,任官報局總纂,後進京任學部主事、京師大學堂教習。民國建立後,曾任廈門大學、無錫國學專科學校的教授。僅從這四個人身上,我們便可以發現︰他們在清代都是洋務派、維新派官員,為“洋務”和“維新”出謀劃策,有的人還在改良運動中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他們從來就不拒絕吸收西學,相反,他們曾經鼓吹引進西學,甚至還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過切實的貢獻。陳三立參與過江西南潯鐵路的創建,程頌萬開設過工藝所,鄭孝胥主持過漢口鐵路局並任總辦,等等。把他們視為拒絕改革的“頑固派”,實在是冤枉了他們。
但是,“同光體”詩人的政治理想不是民主共和,而是君主立憲。當民國建立之後,他們不能像梁啟超那樣順應時代潮流,投身共和,而是像康有為那樣堅持君主立憲,留戀大清。他們普遍采取一種保守中國傳統文化的立場,力圖打通中西古今,復興中國文化。陳三立曾說︰“吾觀國家一道德同風俗,蓋二百余年于茲矣,道咸之間,泰西諸國始大通互市,由是會約日密,使命往還,視七萬里之地如履戶闥,然士大夫學術論議亦以殊異。夫習其利害,極其情變,所以自鏡也。蔽者為之溺而不返,放離聖法,因損其真。矯俗之士至欲塞耳閉目,擯不復道。二者皆惑,非所謂明天地之際,通古今之變者也。君子之道莫大乎擴一世之才,天涵地蓄,不竭于用,傲然而上,遂滂然而四達,統倫類師萬物而無失其宗。”他們固守中國文化的心態,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正確的說法是︰ “同光體”作家並不反對引進西學,但是他們反對完全用西學代替中學,仍然堅持以中學為本位,尤其是堅持中國傳統道德的立場,這就是他們復古主義的依據。
……
但是,“同光體”詩人的政治理想不是民主共和,而是君主立憲。當民國建立之後,他們不能像梁啟超那樣順應時代潮流,投身共和,而是像康有為那樣堅持君主立憲,留戀大清。他們普遍采取一種保守中國傳統文化的立場,力圖打通中西古今,復興中國文化。陳三立曾說︰“吾觀國家一道德同風俗,蓋二百余年于茲矣,道咸之間,泰西諸國始大通互市,由是會約日密,使命往還,視七萬里之地如履戶闥,然士大夫學術論議亦以殊異。夫習其利害,極其情變,所以自鏡也。蔽者為之溺而不返,放離聖法,因損其真。矯俗之士至欲塞耳閉目,擯不復道。二者皆惑,非所謂明天地之際,通古今之變者也。君子之道莫大乎擴一世之才,天涵地蓄,不竭于用,傲然而上,遂滂然而四達,統倫類師萬物而無失其宗。”他們固守中國文化的心態,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正確的說法是︰ “同光體”作家並不反對引進西學,但是他們反對完全用西學代替中學,仍然堅持以中學為本位,尤其是堅持中國傳統道德的立場,這就是他們復古主義的依據。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