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南方方言研究論稿》是由劉澤民編著的,是“比較語言學叢書”之一,是有關漢語方言學和音韻學的論文集,以客家話、贛語為中心,逐漸擴展到吳語、閩語、粵語、平話等南方方言,適合語言學研究者閱讀參考。
目錄
總序 潘悟雲
客家話的舌齒音聲母及其演變
客贛方言的知章精莊組
客贛方言舌齒音聲母按等分立的格局
客贛方言莊組字的歷史演變
客贛方言江、宕攝的歷史層次
客贛方言魚虞韻的歷史層次
客贛方言日母字的歷史層次分析
贛語次清聲母濁化的歷史解釋
客贛粵平諸方言溪母讀擦音的歷史層次
吳語桓韻的主體層次和上古遺留層
吳語古全濁聲母今讀的統計分析
吳語濁上調的表現類型及演變分析
從閩語和儋州村話的聲母格局看海南島歷史上的語言接觸
閩語的開合口問題
官話方言入聲調歷史演變獻疑
漢語南方方言入聲韻尾的類型及其演變
漢語方言與漢藏語言中的“蛙”
漢藏語中的小舌音問題
跟框架核心分析法相關的幾個問題
瑞金方言的助詞“去”、“卻”和“來”
瑞金方言的四個體助詞
論同位結構
意義活動的神經心理學機制
傳統儒家文化“和”理念探源
從漢語看漢民族傳統的時間觀
莊子的語言觀
抗日戰爭時期的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後記
客家話的舌齒音聲母及其演變
客贛方言的知章精莊組
客贛方言舌齒音聲母按等分立的格局
客贛方言莊組字的歷史演變
客贛方言江、宕攝的歷史層次
客贛方言魚虞韻的歷史層次
客贛方言日母字的歷史層次分析
贛語次清聲母濁化的歷史解釋
客贛粵平諸方言溪母讀擦音的歷史層次
吳語桓韻的主體層次和上古遺留層
吳語古全濁聲母今讀的統計分析
吳語濁上調的表現類型及演變分析
從閩語和儋州村話的聲母格局看海南島歷史上的語言接觸
閩語的開合口問題
官話方言入聲調歷史演變獻疑
漢語南方方言入聲韻尾的類型及其演變
漢語方言與漢藏語言中的“蛙”
漢藏語中的小舌音問題
跟框架核心分析法相關的幾個問題
瑞金方言的助詞“去”、“卻”和“來”
瑞金方言的四個體助詞
論同位結構
意義活動的神經心理學機制
傳統儒家文化“和”理念探源
從漢語看漢民族傳統的時間觀
莊子的語言觀
抗日戰爭時期的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後記
序
比較語言學,主要包括歷史比較與類型比較。在中國的語言學界,這兩者大體上還是各做各的,沒有很好地結合起來。
19世紀出現的歷史比較法,一直是歷史語言學的主要方法,但是它有兩個最致命的缺陷。
第一,它缺乏確定性。假如兩個有發生學關系的語A與B,某個詞在A語言巾讀m-,在B語言中讀ph-,如果用它們來構擬其原始語的讀音,通常的做法,是把它們拼合在一起作*mph-,在A語言中ph失落,在B語言中m失落。實際上除此以外,還有第二種可能,可以假定其原始語是清的m-,A語言中m-變化為無標記的m-,B語言中m-變成ph-,在許多語言中都可以看到音變m->ph-。這種不確定性,給許多歷史比較研究帶上了主觀性,這是科學研究的大忌,也是進入到20世紀以後歷史比較語言學逐漸遭到冷落的原因。
第二,它缺乏解釋性。上面的例子中,為什麼可以把m-與ph-合成mph-作為原始語的構擬,而不合成phm-呢?也許可以這麼解釋,可以找到許多語言帶mph-聲母,而很少有帶phm-的語言。但是為什麼缺少帶phm-的語言,歷史比較法無法作出解釋。解釋性,是現代科學的最基本要求。
20世紀出現的新的類型學,研究語言的普遍現象,由此得到普遍規則,並探求其深層解釋。各種語言中有哪些音的類犁,哪些音系的類型,哪些音的配合的類型,各種類型的出現頻度,它們之間的蘊涵關系,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們將研究音變鏈的類型,它們的深層解釋,這就把語言的共時研究與歷時研究真正地結合在一起。新的類型學為歷史比較法消除了上面的兩個缺陷,從而讓它得到新牛。
2006年開始,上海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承擔上海市教委的項目“上海高校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同時有全國各地許多高校與研究機構共同參與,成績斐然。于是,我們特地出版這套“比較語言學從書”,借此向國內外的語言學界奉上我們的貢獻,展示我們的學術理念。
是為序,也代作出版前言。
潘悟雲
2011年元月于上海師範大學
19世紀出現的歷史比較法,一直是歷史語言學的主要方法,但是它有兩個最致命的缺陷。
第一,它缺乏確定性。假如兩個有發生學關系的語A與B,某個詞在A語言巾讀m-,在B語言中讀ph-,如果用它們來構擬其原始語的讀音,通常的做法,是把它們拼合在一起作*mph-,在A語言中ph失落,在B語言中m失落。實際上除此以外,還有第二種可能,可以假定其原始語是清的m-,A語言中m-變化為無標記的m-,B語言中m-變成ph-,在許多語言中都可以看到音變m->ph-。這種不確定性,給許多歷史比較研究帶上了主觀性,這是科學研究的大忌,也是進入到20世紀以後歷史比較語言學逐漸遭到冷落的原因。
第二,它缺乏解釋性。上面的例子中,為什麼可以把m-與ph-合成mph-作為原始語的構擬,而不合成phm-呢?也許可以這麼解釋,可以找到許多語言帶mph-聲母,而很少有帶phm-的語言。但是為什麼缺少帶phm-的語言,歷史比較法無法作出解釋。解釋性,是現代科學的最基本要求。
20世紀出現的新的類型學,研究語言的普遍現象,由此得到普遍規則,並探求其深層解釋。各種語言中有哪些音的類犁,哪些音系的類型,哪些音的配合的類型,各種類型的出現頻度,它們之間的蘊涵關系,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們將研究音變鏈的類型,它們的深層解釋,這就把語言的共時研究與歷時研究真正地結合在一起。新的類型學為歷史比較法消除了上面的兩個缺陷,從而讓它得到新牛。
2006年開始,上海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承擔上海市教委的項目“上海高校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同時有全國各地許多高校與研究機構共同參與,成績斐然。于是,我們特地出版這套“比較語言學從書”,借此向國內外的語言學界奉上我們的貢獻,展示我們的學術理念。
是為序,也代作出版前言。
潘悟雲
2011年元月于上海師範大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