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咖啡︰張信剛文化與經濟講座》根據張信剛教授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文化與經濟講座”的內容整理而成。《茶與咖啡︰張信剛文化與經濟講座》包括“茶與咖啡”、“絲綢與皮革”、“紙與
片”、“亞歐大陸上的文明發展與文化交流”、“從萬戶飛天到嫦娥奔月——談培養創新人才與建設創新文化”、“創造、傳統與革新——我看科技與文化的發展”六篇講座的文字稿和圖片以及精彩問答部分。作者文理兼通、學貫中西、談古論今,以廣闊的視野、新穎的視角談論經濟與文化,給人以深刻啟發。
張信剛,世界知名的醫學工程專家,曾在美國、加拿大著名大學任教二十余年。1990年任香港科技大學工黨院創院院長,1994年任美國匹茲堡大學工黨院院長,1996年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2007年退休。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及土耳其海峽大學講授人文通識課程,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東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的名譽教授,也是北京大學葉氏魯迅講座教授。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十一部。
張信剛教授于2000年獲選為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由于他對中法文化交流的推動以及本身專業的成就,獲法國政府頒授的“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勛章”(2000)和“法國國家學術棕櫚司令勛章”(2009);2002年獲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的“金紫荊星章”。曾任香港文化委員會主席、香港創新科技顧問委員會委員等公職,是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目錄
‧茶與咖啡
茶的源起與傳播
咖啡的源起與傳播
喝咖啡與飲茶和社會、文化、政治的關系
‧絲綢與皮革
繡衣雕鞍意氣豪
絲綢與中國文化
知識產權的外傳
絲綢之路
絹馬貿易
絲綢和奢侈品的生產
‧紙與(石圭)片
從活字版到萬維網
文字——時間長河里的信息
信息革命
第一次信息革命︰“多快好省”
第二次信息革命︰“永不消逝的電波”
第三次信息革命︰微觀世界的巨禮
數字生態系統——電信、資訊、娛樂、教育相遇在(石圭)片上
網絡世界——且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天下?
‧亞歐大陸上的文明發展與文化交流
古代的四大文明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尼羅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
黃河流域文明
研究文明與歷史的方法——“張氏流體力學”解析
文明的特質
文明的多樣性
文明的互動性
文明的延續性
宗教傳播
文字傳播
全球化時代的文明交流
‧從萬戶飛天到嫦娥奔月——談培養創新人才與建設創新文化
我的啟蒙時期
創新——跳出框框思考
創新人才
創新的過程
創新的結果
創新與經濟成長
創新人才的培養
建設創新文化
‧創造、傳統與革新——我看科技與文化的發展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傳統固本,革新圖強
心懷中土,目及八方
科技可求,文化難仿
社會有序,短微無腔
茶的源起與傳播
咖啡的源起與傳播
喝咖啡與飲茶和社會、文化、政治的關系
‧絲綢與皮革
繡衣雕鞍意氣豪
絲綢與中國文化
知識產權的外傳
絲綢之路
絹馬貿易
絲綢和奢侈品的生產
‧紙與(石圭)片
從活字版到萬維網
文字——時間長河里的信息
信息革命
第一次信息革命︰“多快好省”
第二次信息革命︰“永不消逝的電波”
第三次信息革命︰微觀世界的巨禮
數字生態系統——電信、資訊、娛樂、教育相遇在(石圭)片上
網絡世界——且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天下?
‧亞歐大陸上的文明發展與文化交流
古代的四大文明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尼羅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
黃河流域文明
研究文明與歷史的方法——“張氏流體力學”解析
文明的特質
文明的多樣性
文明的互動性
文明的延續性
宗教傳播
文字傳播
全球化時代的文明交流
‧從萬戶飛天到嫦娥奔月——談培養創新人才與建設創新文化
我的啟蒙時期
創新——跳出框框思考
創新人才
創新的過程
創新的結果
創新與經濟成長
創新人才的培養
建設創新文化
‧創造、傳統與革新——我看科技與文化的發展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傳統固本,革新圖強
心懷中土,目及八方
科技可求,文化難仿
社會有序,短微無腔
序
假設這個世界上每個國家的國民的智商分布都一樣,那麼中國作為人口最多的國家,應該有最多的天才和富有創造力的人。中國的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20%,特別聰明的人也應該佔世界的20%,這意味著中華民族應該有更多的發明和創新。但事實並非如此。在近代和當代史上,中國的重大發明和創新並不多,與人口規模很不成比例。這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謎”。
究其原因,高等教育體系可能有責任。高等教育有兩個功能︰一是創造知識,二是傳播知識。學校不僅要讓學生學到人類已有的知識,更應該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讓他們具有更強的創新精神。而影響高校發揮功能的,首先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其次是課程體系的設計,最後是整個社會的制度文化環境。
中國的學生普遍從一開始就缺乏人文教育、通識教育,學習的目的似乎就是應付考試,拿到畢業證書。我們衡量一個學生好不好,就看考試的分數,我們推行標準答案式的教學,而不是思考或者批判式的教學;我們的教育體系總是告訴學生,所有問題都有一個唯一正確的標準答案。所有這些,導致中國學生的應試能力很強,創造能力較弱。
如何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這需要對我們的整個體制包括教育體制做大的變革。在我任院長期間,光華管理學院希望走一條不同的路。我們鼓勵知識的融合、教師的跨學科合作,力圖讓學生獲得更多的人文知識,包括歷史、文化、文學、藝術方面的素養,特別是對各國的發展歷史有更多的了解,這就是本書的前身——光華管理學院舉辦的“文化與經濟講座”的初衷。
這個講座的主講人很特別。一般來說,講文化和經濟的應該是文化學者或經濟學家,但張信剛教授卻是一位傳統意義上的科學家。他是世界知名的生物醫學工程專家,在科學研究和管理工作之余,萌生人文、社科方面的興趣,在過去若干年走遍全球,出版了幾部人文、社科著作,可以說是跨學科融合與創新的典範。
他對中國最重要的影響是他參與創建了香港科技大學,並且擔任了它的工學院的首任院長;另外他還在香港城市大學當了11年的校長。我們都知道,香港的大學選任校長與我們內地不太一樣,不是由黨組織任命,而是要在全世界遴選,有秘密的遴選委員會,每一個候選人都要接受嚴格的面試,最後才能確認。因此,他能夠當選校長就說明他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在他的領導下香港城市大學取得了飛速的發展。
他在學術上的影響,可以從他獲得過的頭餃中窺見一斑,他當過美國生物醫學學會的會長,也是英國皇家工程院的外籍院士,還是國際歐亞科學院的院士,現在是北京大學葉氏魯迅講席教授。他也是全國第十屆、第十一屆政協委員,曾獲得過香港特區政府頒發的“金紫荊勛章”,也獲得過法國政府頒發的“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勛章”及“法國國家學術棕櫚司令勛章”,等等。
張信剛教授一直非常關心光華管理學院的成長,這個系列講座是我們經過多次溝通以後才確定下來的,因為他非常忙,經常在世界各地講學,他能夠在百忙中做這些講座,是同學們從一個嶄新的角度思索文化與經濟問題的良好契機。
張信剛教授的講座非常精彩,令人耳目一新。比如,通過“從萬戶飛天到嫦娥奔月——談培養創新人才與建設創新文化”這個講座,他為我們描述了一幅世界的創新史,包括藝術的、科學的、人文的,甚至金融市場的創新。他也給我們解釋了創新的過程和影響創新的一些因素。由此我在想,創新其實是一個正反饋的系統,或者也可以說它是一個收益遞增的系統,這個系統非常有意思,一個人的創新會帶來更多的創新。張信剛教授的演講使我們反思,一個人怎樣成為一個更具創新力、創新精神的人,作為一個大學、學院,怎麼能夠使我們的學生未來更具創新力,我們這個國家更具創新力?確實有很多問題值得思考。
再比如,對于人類文明的起源我完全是個外行,但是張信剛教授“亞歐大陸上的文明發展與文化交流”這個講座卻給了我深刻啟發,使我產生了豐富的聯想。這個講座中講到了幾大文明之間的交流,由此我想經濟發展與文明交流的相互依賴。可以說,現代文明是不同文明交流的產物。經濟學的“內生增長理論”認為,人類的創新活動是報酬遞增的,很簡單的道理,只有你一個人用電話,成本就會很高,也沒有什麼價值,用電話的人越多,成本越低,對每個人的價值越大。技術和知識、文明都是屬于非競爭性的,也就是說我用的你也可以用。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人類的交往範圍越大,進步就越快。十幾年前有一個叫克雷默的經濟學家做了一個很有趣的研究、按照我剛才講的“內生增長理論”,財富的增長與人口的規模有很大關系。人類到一萬年前已經遍布全球所有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新石器時代全球各地的文明程度都差不多。但一萬年前極地冰蓋的融化將世界分割成彼此不能交往的不同世界。他發現,到哥倫布發現美洲的時候,不同世界的人口規模和文明程度有很大的差距,亞歐大陸是最發達的,其次是美洲,再次是澳洲。為什麼文明都在亞歐大陸地區最發達?主要是因為這里的人口規模大,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比較容易。古時候有很多小的文明,只不過後來越來越封閉,最後滅亡了。所以開放非常非常重要,其實人類自存在以來就是_個全球化的過程,只不過現在速度越來越快了,我相信現在的全球化對人類的文明是一件好事,因為未來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分享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所創造的知識成果。希望讀者多多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張信剛教授是用腳步探討、解答文化問題的。我听了“絲綢與皮革”的講座以後也有很多的感想。人類歷史的演進非常有意思,放在整個社會來講,最後達到結果可能和最初想的並不一樣。可能絲綢有一定的偶然性,這個偶然的演進就人類東西方交匯的歷史,有助于從絲綢,特別是“絲綢之路”、絲綢的貿易,導人類很多的進步和文明的發源。一個民族的進步,與引進外來的東西有關。絲綢是中國的,但是意大利人的技術比我們高明,我倒覺得這是好消息,這才證明絲綢產業真是發展起來了。意大利人可以在絲綢上面比中國好,那說明中國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做得更好。只有不斷超越,這個世界才能進步。“絲綢與皮革”講座中還多次提到知識產權保護,在古代的社會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沒有專利可以交易,在這種情況下,傳播知識唯一的方法就和藏在頭發里的蠶種一樣,所以人類文明的傳播非常緩慢。現代社會有法律,知識產權都可以交易,所以技術傳播的速度非常快。如果那時候有知識產權可以交易,那麼其他國家交專利費就可以了,人類的進步就會快得多。
概而言之,張信剛教授在非常短的幾次講座的時間內,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世界科技與文化交融的畫卷,展現了人類文明發展與創新的精彩,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重建提出了深刻的見解。
听張信剛教授的講座,每次都有很大的收獲,所以我願意推薦給更多的讀者。這是讀者從一個科學家出身的人文學者的角度學習知識的機會,非常難得。希望它能引導我們讀更多的書、掌握更多的知識、開啟更深的思考。
究其原因,高等教育體系可能有責任。高等教育有兩個功能︰一是創造知識,二是傳播知識。學校不僅要讓學生學到人類已有的知識,更應該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讓他們具有更強的創新精神。而影響高校發揮功能的,首先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其次是課程體系的設計,最後是整個社會的制度文化環境。
中國的學生普遍從一開始就缺乏人文教育、通識教育,學習的目的似乎就是應付考試,拿到畢業證書。我們衡量一個學生好不好,就看考試的分數,我們推行標準答案式的教學,而不是思考或者批判式的教學;我們的教育體系總是告訴學生,所有問題都有一個唯一正確的標準答案。所有這些,導致中國學生的應試能力很強,創造能力較弱。
如何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這需要對我們的整個體制包括教育體制做大的變革。在我任院長期間,光華管理學院希望走一條不同的路。我們鼓勵知識的融合、教師的跨學科合作,力圖讓學生獲得更多的人文知識,包括歷史、文化、文學、藝術方面的素養,特別是對各國的發展歷史有更多的了解,這就是本書的前身——光華管理學院舉辦的“文化與經濟講座”的初衷。
這個講座的主講人很特別。一般來說,講文化和經濟的應該是文化學者或經濟學家,但張信剛教授卻是一位傳統意義上的科學家。他是世界知名的生物醫學工程專家,在科學研究和管理工作之余,萌生人文、社科方面的興趣,在過去若干年走遍全球,出版了幾部人文、社科著作,可以說是跨學科融合與創新的典範。
他對中國最重要的影響是他參與創建了香港科技大學,並且擔任了它的工學院的首任院長;另外他還在香港城市大學當了11年的校長。我們都知道,香港的大學選任校長與我們內地不太一樣,不是由黨組織任命,而是要在全世界遴選,有秘密的遴選委員會,每一個候選人都要接受嚴格的面試,最後才能確認。因此,他能夠當選校長就說明他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在他的領導下香港城市大學取得了飛速的發展。
他在學術上的影響,可以從他獲得過的頭餃中窺見一斑,他當過美國生物醫學學會的會長,也是英國皇家工程院的外籍院士,還是國際歐亞科學院的院士,現在是北京大學葉氏魯迅講席教授。他也是全國第十屆、第十一屆政協委員,曾獲得過香港特區政府頒發的“金紫荊勛章”,也獲得過法國政府頒發的“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勛章”及“法國國家學術棕櫚司令勛章”,等等。
張信剛教授一直非常關心光華管理學院的成長,這個系列講座是我們經過多次溝通以後才確定下來的,因為他非常忙,經常在世界各地講學,他能夠在百忙中做這些講座,是同學們從一個嶄新的角度思索文化與經濟問題的良好契機。
張信剛教授的講座非常精彩,令人耳目一新。比如,通過“從萬戶飛天到嫦娥奔月——談培養創新人才與建設創新文化”這個講座,他為我們描述了一幅世界的創新史,包括藝術的、科學的、人文的,甚至金融市場的創新。他也給我們解釋了創新的過程和影響創新的一些因素。由此我在想,創新其實是一個正反饋的系統,或者也可以說它是一個收益遞增的系統,這個系統非常有意思,一個人的創新會帶來更多的創新。張信剛教授的演講使我們反思,一個人怎樣成為一個更具創新力、創新精神的人,作為一個大學、學院,怎麼能夠使我們的學生未來更具創新力,我們這個國家更具創新力?確實有很多問題值得思考。
再比如,對于人類文明的起源我完全是個外行,但是張信剛教授“亞歐大陸上的文明發展與文化交流”這個講座卻給了我深刻啟發,使我產生了豐富的聯想。這個講座中講到了幾大文明之間的交流,由此我想經濟發展與文明交流的相互依賴。可以說,現代文明是不同文明交流的產物。經濟學的“內生增長理論”認為,人類的創新活動是報酬遞增的,很簡單的道理,只有你一個人用電話,成本就會很高,也沒有什麼價值,用電話的人越多,成本越低,對每個人的價值越大。技術和知識、文明都是屬于非競爭性的,也就是說我用的你也可以用。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人類的交往範圍越大,進步就越快。十幾年前有一個叫克雷默的經濟學家做了一個很有趣的研究、按照我剛才講的“內生增長理論”,財富的增長與人口的規模有很大關系。人類到一萬年前已經遍布全球所有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新石器時代全球各地的文明程度都差不多。但一萬年前極地冰蓋的融化將世界分割成彼此不能交往的不同世界。他發現,到哥倫布發現美洲的時候,不同世界的人口規模和文明程度有很大的差距,亞歐大陸是最發達的,其次是美洲,再次是澳洲。為什麼文明都在亞歐大陸地區最發達?主要是因為這里的人口規模大,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比較容易。古時候有很多小的文明,只不過後來越來越封閉,最後滅亡了。所以開放非常非常重要,其實人類自存在以來就是_個全球化的過程,只不過現在速度越來越快了,我相信現在的全球化對人類的文明是一件好事,因為未來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分享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所創造的知識成果。希望讀者多多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張信剛教授是用腳步探討、解答文化問題的。我听了“絲綢與皮革”的講座以後也有很多的感想。人類歷史的演進非常有意思,放在整個社會來講,最後達到結果可能和最初想的並不一樣。可能絲綢有一定的偶然性,這個偶然的演進就人類東西方交匯的歷史,有助于從絲綢,特別是“絲綢之路”、絲綢的貿易,導人類很多的進步和文明的發源。一個民族的進步,與引進外來的東西有關。絲綢是中國的,但是意大利人的技術比我們高明,我倒覺得這是好消息,這才證明絲綢產業真是發展起來了。意大利人可以在絲綢上面比中國好,那說明中國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做得更好。只有不斷超越,這個世界才能進步。“絲綢與皮革”講座中還多次提到知識產權保護,在古代的社會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沒有專利可以交易,在這種情況下,傳播知識唯一的方法就和藏在頭發里的蠶種一樣,所以人類文明的傳播非常緩慢。現代社會有法律,知識產權都可以交易,所以技術傳播的速度非常快。如果那時候有知識產權可以交易,那麼其他國家交專利費就可以了,人類的進步就會快得多。
概而言之,張信剛教授在非常短的幾次講座的時間內,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世界科技與文化交融的畫卷,展現了人類文明發展與創新的精彩,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重建提出了深刻的見解。
听張信剛教授的講座,每次都有很大的收獲,所以我願意推薦給更多的讀者。這是讀者從一個科學家出身的人文學者的角度學習知識的機會,非常難得。希望它能引導我們讀更多的書、掌握更多的知識、開啟更深的思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