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風潮下的東亞大都會面貌豐富,瞬息萬變,既繽紛絢爛電躁動不安,既熙來攘往也虛無孤單。黃宗儀教授以香港、上海、台北為坐標,勾畫東亞都會復雜的結構,並探問文化身份想象的種種策略。全書結合文化研究與敘事、映像、文化論,探討都會人在全球化空間、文化尋根、懷舊想象、都會連結等選項間演繹、辯證和行動的可能。
《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份書寫)》由黃宗儀所著,橫跨文學、文化、政治、社會、經濟、空間研究?層面,資料翔實,論證周密,誠為跨學科研究的最佳示範。作者眼界既廣,見解亦深,對當代東亞都會的魅力與張力,因此有了最為動人的觀察和詮釋。
目錄
推薦序(一)質疑全球化大都市
推薦序(二) 流動與認同的書寫
推薦序(三)解讀東亞城市
序論全球化與東亞大都會的文化身份想象
第一章 香港的憂郁
《重慶森林》中的全球城市欲望空間
第二章 後殖民的全球城市
《細路祥》中的草根香港顯影
第三章 全球城市的自我形象塑造
老上海的懷舊政治
第四章 互相凝視與自我書寫
王家衛與王安憶的雙城故事
第五章 城市聯結與彈性身份想象
從《蛋白質女孩》到《我的上海經驗》
第六章 全球城市區域治理之外
香港的跨境身份論述與再現
致謝詞
參考文獻
推薦序(二) 流動與認同的書寫
推薦序(三)解讀東亞城市
序論全球化與東亞大都會的文化身份想象
第一章 香港的憂郁
《重慶森林》中的全球城市欲望空間
第二章 後殖民的全球城市
《細路祥》中的草根香港顯影
第三章 全球城市的自我形象塑造
老上海的懷舊政治
第四章 互相凝視與自我書寫
王家衛與王安憶的雙城故事
第五章 城市聯結與彈性身份想象
從《蛋白質女孩》到《我的上海經驗》
第六章 全球城市區域治理之外
香港的跨境身份論述與再現
致謝詞
參考文獻
序
《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是黃宗儀教授集結了她近年來對于香港、上海、台北三大城市的研究成果,結合文學、文化以及地理學研究跨領域的理論方法,聚焦分析三個極具代表性的華人城市聚落,為華人城市研究與人文地理學樹立了新的里程碑,本人深感榮幸能為之代序。
書中第一章以本雅明的城市漫游者為理論主軸,分析王家衛著名的《重慶森林》中四位男女主角的漫游與其生存空間的互動,借此揭露香港作為全球化城市的幻影欲望。第二章是從國家寓言的角度,剖析陳果的《細路祥》,通過香港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經驗,對香港在1997年之際所做的後殖民身份政治反思。第三章轉而思考二十一世紀的上海如何以所謂的“懷舊政治”試圖打造全球城市形象,從而析論上海都市規劃語言中的“雙面鏡像”現象,並且以海派傳人王安憶的散文《尋找上海》與小說《長恨歌》為例證。第四章聯結上海與香港的雙城故事,透過王家衛的《花樣年華》與王安憶的小說《香港的情與愛》解釋兩座城市之間相互凝視的城市書寫模式。第五章轉移到台北與上海之間的都市聯結與其作為都市鏈鍵與節點的角色上,以王愛華的彈性公民論點為本,提出“彈性身份想象”的論點,並且以王文華的暢銷小說《蛋白質女孩》及陳彬的台商生存手冊《我的上海經驗》為主要文本例證。第六章則回到東方之珠,以香港近年在區域一體化過程中身份論述的改變,說明它如何打造自我“全球城市”的形象以及如何轉型成為泛珠江三角地城之節點,並分析《甜蜜蜜》與《榴褳飄飄》兩部電影中如何再現香港城市空間中流動的中國人口以及影片中所展現出來的悅納異己想象。
從以上簡略的內容概述可以看出本書敘述的雖然是三城故事,但是由書中章節的安排以及論述的比例,可以清楚看出香港的樞紐地位,我們甚至可以說香港的城市論述是本書研究其他兩個城市的基礎,也是觀看劇變中的華人城市景觀最有利的戰略位置。而宗儀對于香港的城市觀察與研究則可以說是她對于東亞華人城市研究最重要的貢獻。
閱讀本書時,不但流暢的文字與犀利的論述令人不忍釋手,最讓人欽佩之處在于宗儀不僅能夠有條不紊地綜合呈現各種空間地理與文化批判理論,並且堅持以實際文本作為理論的佐證。書中不僅處理文學與電影文本,更將城市的人文風貌與社會演變也當成最重要的文本之一,而且在面對各種不同層次的文本時也能游刃有余地運用人文與社會學領域的理論,敏銳地切入相關的研究議題。在現今這個強調說理論、用理論的學術環境中,宗儀兼顧理論鋪陳與文本分析的做法,顯示了她作為人文學者的堅持與社會學者的厚度。在這本書里她雖然以城市漫游為開端,但是進行的卻是最投入的文化批評活動。我們在閱讀這本重要的學術專書之際,更要感謝宗儀巧手慧心地為跨領域的人文地理研究做了最良好的示範。
書中第一章以本雅明的城市漫游者為理論主軸,分析王家衛著名的《重慶森林》中四位男女主角的漫游與其生存空間的互動,借此揭露香港作為全球化城市的幻影欲望。第二章是從國家寓言的角度,剖析陳果的《細路祥》,通過香港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經驗,對香港在1997年之際所做的後殖民身份政治反思。第三章轉而思考二十一世紀的上海如何以所謂的“懷舊政治”試圖打造全球城市形象,從而析論上海都市規劃語言中的“雙面鏡像”現象,並且以海派傳人王安憶的散文《尋找上海》與小說《長恨歌》為例證。第四章聯結上海與香港的雙城故事,透過王家衛的《花樣年華》與王安憶的小說《香港的情與愛》解釋兩座城市之間相互凝視的城市書寫模式。第五章轉移到台北與上海之間的都市聯結與其作為都市鏈鍵與節點的角色上,以王愛華的彈性公民論點為本,提出“彈性身份想象”的論點,並且以王文華的暢銷小說《蛋白質女孩》及陳彬的台商生存手冊《我的上海經驗》為主要文本例證。第六章則回到東方之珠,以香港近年在區域一體化過程中身份論述的改變,說明它如何打造自我“全球城市”的形象以及如何轉型成為泛珠江三角地城之節點,並分析《甜蜜蜜》與《榴褳飄飄》兩部電影中如何再現香港城市空間中流動的中國人口以及影片中所展現出來的悅納異己想象。
從以上簡略的內容概述可以看出本書敘述的雖然是三城故事,但是由書中章節的安排以及論述的比例,可以清楚看出香港的樞紐地位,我們甚至可以說香港的城市論述是本書研究其他兩個城市的基礎,也是觀看劇變中的華人城市景觀最有利的戰略位置。而宗儀對于香港的城市觀察與研究則可以說是她對于東亞華人城市研究最重要的貢獻。
閱讀本書時,不但流暢的文字與犀利的論述令人不忍釋手,最讓人欽佩之處在于宗儀不僅能夠有條不紊地綜合呈現各種空間地理與文化批判理論,並且堅持以實際文本作為理論的佐證。書中不僅處理文學與電影文本,更將城市的人文風貌與社會演變也當成最重要的文本之一,而且在面對各種不同層次的文本時也能游刃有余地運用人文與社會學領域的理論,敏銳地切入相關的研究議題。在現今這個強調說理論、用理論的學術環境中,宗儀兼顧理論鋪陳與文本分析的做法,顯示了她作為人文學者的堅持與社會學者的厚度。在這本書里她雖然以城市漫游為開端,但是進行的卻是最投入的文化批評活動。我們在閱讀這本重要的學術專書之際,更要感謝宗儀巧手慧心地為跨領域的人文地理研究做了最良好的示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