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欠發達是所有國家發展的必然階段嗎?欠發達的外圍國家可以單純依靠技術革新成為發達國家嗎?發達國家的資本輸出填補了欠發達國家的資金短缺嗎?本書給出了這些問題的答案。世界範圍內新型的國際專業化與發達國家向欠發達國家的資本輸出正是外圍國家貧困與欠發達的根本原因。不改變不平等交換帶來的“資本積累不平衡”,不改變欠發達的外圍資本積累受制于中心的依附性結構,欠發達國家就不可能走出貧困的境地。

本書是薩米爾‧阿明的主要代表作,曾對一批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和阿拉伯國家的發展實踐產生顯著影響。至今,這部著作仍在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教學與研究中,被列為重要參考書,也是人們了解“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一扇窗口。

作者認為,資本主義世界是一個由“中心”和“外圍”兩種“社會經濟形態”構成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中心”利用不平等的國際勞動分工剝削“外圍”,從而實現其世界規模的資本積累︰而“外圍”的經濟發展則因此被“滯阻”,並處于對“中心”的依附地位。在作者看來,這是發達與欠發達的根本原因,欠發達國家只有擺脫這種依附關系,才能獲得經濟發展。
 

目錄

中文版序
序言
一 分析的範圍
二 流行經濟理論的概念工具
三 流行的“欠發達”理論
四 從社會科學到管理藝術
五 欠發達的理論應是世界規模的積累的理論
六 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理論
七 是資產階級國家和無產階級國家之間的斗爭,還是世界範圍的階級斗爭?
八 外圍發展的條件
九 能否形成一個社會主義世界?
十 本書的結構和結論綜述
第一章 不平等的國際專業化和國際資本流動
一 總問題
二 世界貿易和國際資本運動的基本演變
三 國際交換理論
四 國際專業化的形式和交換條件
五 對外貿易和市場問題
六 結論綜述
第二章 外圍資本主義的形成
第一節 向外圍資本主義的過渡︰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及其形成
一 商品關系的產生︰自給自足經濟向商品經濟的過渡
二 以對外貿易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的形成(殖民地貿易)
三 以外國資本投資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的形成
四 “欠發達”的類型學
第二節 外圍資本主義的發展︰欠發達的發展
一 不平等的國際專業化與外圍資本主義發展方向的扭曲
二 國際專業化與倍數機制的轉移
三 壟斷與國際專業化
四 “欠發達”的“結構性”特征
五 過渡受到阻礙
第三節 外圍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
一 美洲和東方的外圍形態
二 非洲的外圍形態
三 外圍形態的一般特征
結論綜述
第三章 外圍的貨幣機制和世界貨幣體系
引言
一 貨幣在積累機制中的作用
二 外圍的貨幣發行和信貸機制
三 外圍國家銀行信貸的實際運行和金融市場的局限性
四 外圍的貨幣紊亂和通貨膨脹
五 遙遠的歷史︰外圍加入世界貴金屬市場
六 當今的歷史︰國際清償危機與欠發達國家
結論綜述
第四章 外圍在世界行情中的作用
引言
一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周期和行情的理論
二 世界體系中外圍國家的行情︰“獨立”或“傳導”的行情
三 行情是世界現象︰體系的中心和外圍的各自作用
結論綜述
第五章 外圍國際收支的調整
引言
一 國際收支的構成
二 國際收支“自發”調整機制理論
三 滿足中心積累需要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外圍的結構調整
四 外圍資本主義國家國際收支的簡史
結論綜述
再版後記
參考文獻
人名譯名對照表
譯後記
 

資本主義體系已經過時,並成為全人類的敵人

一 資本主義的不平等發展與歷史形態

自佔以來,歷史就呈現出地區不平衡發展的特點。但只是到了近代,兩極分化才成為全球融人資本主義體系的無處不在的副產品。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演化過程中,近代資本主義的兩極分化相繼呈現出以下幾種形態︰

(1)工業革命以前的重商主義形態(1500~~1800年),其表現為商業資本在大西洋主要中心區域盛行以及外圍區域(美洲)的出現,它的出現完全符合商業資本積累的邏輯。

(2)工業革命過程中產生所謂經典模式,它成為此後資本主義的基本模式。相比之下,外圍——逐漸加入其中的先是拉丁美洲,後來是除日本以外的亞洲和非洲——卻保持農村狀態,沒有進入工業化階段。因此,這些地區通過農業生產和礦業生產參與世界分工。這一重要的分化伴隨著另外一個重要的分化,即一批核心工業體系的形成。它們是一批全國性的自我中心型體系,是與全國性的資產階級國家建設同時出現的。總之,這兩大分化說明了民族解放思想的主線,那就是回應兩大分化的挑戰。�工業化被視為解放進程的同義語和“趕超”的手段;�建設民族國家的目標也是受到中心國家模式的啟發。現代化思想就是這樣構建起來的。從工業革命(1800年以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體系的特征就是這種經典的兩極分化形態。

(3)戰後時期(1945~1990年)見證了以上兩大分化的逐漸銷蝕。這是一個外圍國家工業化的時期——當然是不平等的工業化。在亞洲和拉丁美洲,工業化是主導因素——在那些剛剛重新獲得政治自主權的外圍國家,民主解放運動大大加快了這一進程。這同時也是一個逐漸摧毀那些自我中心型的全國性生產體系,並且使它們無法作為構件重新組合成一個完整的世界生產體系的時期,這種雙重銷蝕是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新表現。

(4)這種轉變的累積,使戰後生產體系的均勢瓦解。這種發展並沒有導致以新型兩極分化為特征的新世界秩序,而是導致了“全球動蕩”。我們令人所面對的這種混亂,產生于世界體系的三大敗局︰�它沒有建立超越民族困家的新型政治社會組織;�它沒有建立一種經濟政治關系,使新興的具有競爭力的亞洲和和拉了美洲外圍區域的工業化崛起與追求全球增長相協調;�它沒有建立一種不排斥非洲外圍的關系,非洲外圍沒有參與競爭性的工業化。這種混亂在世界所有地區,在政治、社會、思想等所有方面都顯而易見。這也是歐洲建設困難,無力實現市場體化和建立平行的一體化政治結構的原因所在。這也是在東歐、半工業化的第三世界和最近被邊緣化的第四世界所有外圍地區動蕩不安的原因所在。當前這種混亂,反映了世界體系極端脆弱,不能保證全球化進程的持續推進。

(5)我們不能因這種混亂佔主導地位,就不考慮“新世界秩序”的替代方案。“世界秩序”的未來有多種可能。我們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些被全球化不可避免和必勝主義過度粉飾的問題上來,這些問題的不確定性已經昭然若揭。

我認為,爭論應當從深入探討世界體系的新特征開始。這些新特征是先前的世界體系銷蝕所引發的。新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自我中心型國家的銷蝕,以及由此引起的再生產領域與積累之間關聯性的消失,政治社會控制也隨之削弱。這種社會政治控制至今嚴格局限在自我中心型國家的疆域之內。

(2)工業中心與非工業化外圍區域之間的差別不再明顯,世界分化出現了新情況。

競爭力是多種經濟、政治和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在這場不公平的斗爭中,中心國家利用了我所謂的五大壟斷。這些壟斷挑戰著社會理論的整體。

(1)技術壟斷這需要有巨額的經費投入,只有富有的大國才能做到。沒有國家的支持,尤其是軍費開支——這是自由化論調所沒有提到的,這類壟斷大多都難以為繼。

(2)世界範圍內金融市場的金融控制。由于金融規制的自由化,這種壟斷具有前所未有的效力。直到不久以前,一個國家的大部分儲蓄還只能在一定地區——主要是全國範圍內——的金融機構之間流通。今天,這些儲蓄集中到了那些在全球範圍內開展業務的機構手中。我們所談論的是金融資本,它是資本全球化中程度最高的部分。

(3)對獲取全球自然資源的壟斷。現在全球都面臨資源被肆意開采的危險。資本主義基于短期理性,不能克服這種輕率行為帶來的一系列危險。因而,進步鞏周了發達國家的壟斷。它們的考慮是,不讓其他國家也像它們那樣不負責任。

(4)傳媒和通訊壟斷。它不僅導致文化的同質化,還會為政治操縱提供新的手段。現代傳媒市場的擴張已經成為西方國家自身的民主進程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

(5)最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壟斷。這種壟斷在兩級格局下曾經受到抑制,但如今美國又像1945年時那樣成為獨家壟斷者。“擴散”風險的失控說明,在沒有民主的國際控制情況下,這是與這種令人無法接受的壟斷作斗爭的唯一方法。

以上這五大壟斷總體上決定了全球化價值規律的運行框架。價值規律是所有這些壟斷條件的集中體現,而不是客觀的“純粹”經濟理性的體現。所有這些壟斷的影響,抵消了外圍地區的工業化影響,使外圍地區的生產活動貶值,使新的壟斷活動增值,並且使中心從中獲益。結果就是,在世界規模的收入分配領域出現一個新的——比從前更不平等的——等級結構,外圍地區的工業成為附屬品,並降低到分包商的地位。這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兩極分化的新原理,預示了未來的模式。

然而,南力——至少是許多南方國家——的處境已經與1955年萬隆會議時不同了。那時,它總體上完全不具備掌握工業化技術的能力。今天,北方的五大壟斷是可以被打破的。南方掌握了現代技術,甚至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開發這些技術。南方可以控制對重要自然資源的獲取,使北方調整消費結構,減少浪費。南方能夠退出金融全球化進程,能夠發展自主的貿易網絡以及資本和技術轉移,也能夠發展軍事實力以應對北方的威脅。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