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傳

丘逢甲傳
定價:288
NT $ 251
  • 作者:徐博東 黃志平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10807409
  • ISBN13:9787510807404
  • 裝訂:平裝 / 294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丘逢甲(1864—1912),中國近代著名的愛國志士、卓越的教育家和杰出的詩人。出生于台灣鄉村塾師家庭,幼負報國效時大志,目睹清廷朝政昏暗,聯捷進士後返鄉從教,培養人才。甲午戰起,他籌建義軍抗日保台,事敗揮淚內渡粵東祖居地,興教育才,由贊助變法維新進而支持民主革命。丘詩蒼涼雄健,英氣過人,表達了近代台灣人民的心聲與訴求,也反映了近代中國民眾的憂憤與抗爭,為我們認識近代中華民族的苦難、屈辱與悲憤,提供了一份生動的教材,在中國近代詩壇佔有重要地位。


  徐博東,1944年生,廣東梅州市蕉嶺縣人。1969年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創院院長,歷史學二級教授,主講中國近代史、台灣史等課程,2008年退休,現任該院顧問。兼任全國台研會理事、中國社科院台灣史研究中心理事、國台辦海研中心特邀研究員等職。著有《世紀交鋒》(合著)、《台灣傳統文化探源》、 《大國格局變動中的兩岸關系》 (合著)、 《透析台灣民進黨》等書,發表專業論文和時評文章數百篇。
 

目錄

增訂本序/唐樹備
增訂本說明/徐博東 黃志平-
三版自序/徐博東 黃志平
修訂版序/蔡子民
原版序一/林增平
原版序二/戚其章 
第一章 青少年時代
 ——封建科場上的佼佼者(一八六四—一八九三)
一、家世源流
二、“東寧才子”與環境、時代
三、聯捷進士,服務桑梓
第二章 血與火的洗禮
 ——抗日護台的愛國志士(一八九四—一八九五)
一、投筆從戎,創辦義軍
二、刺血上書,反對?台
三、力倡自主,義不臣倭
四、抗日事敗,揮淚內渡
第三章 銳意新學,培育英才
 ——進步的教育活動家(一八九六—一九○五)
 一、內渡之初
 二、講學潮汕
 三、創辦“嶺東同文學堂”
 四、回鄉創辦族學和師範學校-一
第四章 政教兼預,傾向革命
 ——順應時代潮流的民主革命派朋友(一九○六—一九一二)
一、由支持改良到傾向革命
二、暗護黨人,興利除弊
三、漫游羅浮,寄懷家國
四、力促廣東和平獨立
五、生命的最後一息
第五章 “詩界革命之巨子”
 ——杰出的愛國詩人
 一、丘逢甲詩文的刊布簡況
 二、丘逢甲詩歌的主要題材和基本內容
 三、丘逢甲詩歌的藝術特色
 四、丘逢甲的詩論簡介
結束語
附錄
 關于丘逢甲生平中若干問題的考評
 試論1895年“台灣民主國”的民主性
 丘氏七代簡表
 丘逢甲生平大事簡表
 丘逢甲詩文目錄
 大陸學術界丘逢甲研究論著目錄
 台灣出版發表的有關“台灣民主國”和“乙未抗日”
 研究論著目錄(部分)
 《丘逢甲傳》出版後新聞媒體的報道和學術界的評論(部分)
原版後記
修訂版後記
 

喜悉徐博東、黃志平兩位學者合撰的《丘逢甲傳》第四版“增訂本”,在北京與台北分別推出簡、繁兩種字體的新版本,近期即將問世,對此,我十分欣慰,並表示誠摯的賀意。

丘逢甲(1864~1912)在近代台灣史上是一位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他對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革也曾起到過積極的作用。清末民初的文史名家梁啟超、黃遵憲、柳亞子、王薈生等都有過肯定的評價,表彰其倡導自主抗日保台衛國的義舉,“頗足表現我中華民族之精神”,贊譽丘為“詩界革命之巨子”。但由于多種原因,上世紀的中葉,丘氏研究在大陸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到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後,情況才有所改變。三十多年來,海峽兩岸文史學界對丘氏的研究日益廣泛、深入,取得了許多共識。據悉,二OO九年十一月,存廣州舉行了由中山大學與台中逢甲大學聯合主辦的紀念丘逢甲誕生一百四十五周年的學術研討會,與會的兩岸學者對丘氏研究取得的豐碩成果都感到十分振奮,並一致認為,今後不應再糾纏于諸如“挾餉以去”等這類杳尤實據的所謂“疑點”或“難點”,理應轉向深人探討丘氏思想文化遺產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互關系上來。我覺得兩岸學者的這個共識與建議,非常及時,也十分可貴。

丘逢甲先生辭世將近百年了,然而他留給我們的思想文化遺產卻彌足珍貴。我以為這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國族至上”的家國情懷

眾所周知,對任何圍家民族而言,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與影響力是最為深刻、穩定而持久的。人類rIi.代文明的發源地不止一個,但只有在黃河流域孕育並融合中華大地其他文明發展起來的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仍能生生不息,綿延至今,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的進程,就是中華民族與中國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元(蒙)清(滿)入主中原的結果,進一步顯示m中華文明的多源(元)性,包容性和統一性。台灣與大陸雖有淺淺的海峽所阻隔,且歷經荷蘭、日本數十年的殖民統治,但其思想文化的淵源、特質與發展播遷,同大陸中華母體文化卻密不可分;台灣人民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倫理觀念、禮儀民俗j生活習慣等與大陸基本相同,這說明台灣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一個支脈和延伸,並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文明。近代台灣愛國先賢丘逢甲的成長歷程,就是鮮明的例證之一。

丘逢甲出生于十九世紀中期,這時台灣人口的增長以閩粵移民為主轉變為以當地居民自然生殖增長為主,作為台灣進入定居社會之後成長起來的一代,他視祖居地“唐山”為“原鄉”,把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台灣看作是自己的第一故鄉,畢生懷有強烈的“台灣情結”和本土意識,但他所接受的仍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與燻陶,同樣遵循“國族至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先賢古訓,胸有強烈的家困情懷,深知國家統一才能保障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和黎民百姓的安居樂業。在青年時期的詩作《台灣竹枝詞》中,他就既歌頌鄭成功率部驅荷復台、“納土內屬、維我國家”的歷史功績,又肯定康熙帝統一台灣,籌同海防的積極貢獻。他能突破東南海疆一隅的視野局限,從維護國家民族的整體和長遠利益的高度來評史論事,確是卓識過人。

甲午戰敗後的一八九五年,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是偉大的正義戰爭,得到大陸民眾和愛國官兵的廣泛支持。割棄台灣乃腐敗無能的清廷中央封建政府所為。丘逢甲作為一名在籍進士,其身份只是台灣幾個書院的教師,並非胸有韜略、肩負守土衛國之責的邊陲大吏,更非權柄在握的朝廷重臣,卻能挺身而出,勇赴困難,傾家財組建義軍,面對強敵,率眾奮起抵抗。清廷割台畀日,他“刺血三上書”,奮起抗爭,繼而倡建“台灣民主國”,力謀自主自救,“明知末著而勢不能不拼而出此者”,這種不計成敗利鈍,不計個人得失榮辱的果敢行動,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以反抗的民族精神的體現。史家王芸生先生說得好︰“當割台之勢不免之時,台灣有宣布自主之一幕,其事雖曇花一現,然頗足表現我中華民族之精神,尚勝于不戰而亡也。”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