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研究對象是1930年代北平的大學教育與文學生產,主要是以大學為視角,考察北伐後到抗戰前(1928—1937)這十年北平的新文學活動。大體而言,本書從兩個層面來考察“大學教育與文學生產”之間的關系︰作為知識生產的場所,大學通過學術研究和課程設置,生產著有關新文學的各種知識、觀念和歷史敘述;而作為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文化共同體”,大學又為新文學再生產創造了諸如文學社團、刊物、師生關系、人際網絡等制度性的條件。
季劍青,1979年生,200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人員。曾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魯迅研究月刊》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若干。
目錄
《都市想象與文化記憶叢書》總序 陳平原
引論
第一章 大學文學課程與文學想象
第一節 考證與鑒賞
第二節 “文學”與“文學史”
第三節 文學本位
第四節 想象新文學
第五節 “現代”與“傳統”的發現
第二章 學院背景下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文學概論”與“文學批評”
第二節 “實際批評”的興起
第三節 李健吾︰“自我”的限制與學者的眼光
第四節 李長之︰批評的教育意義
第三章 學術視野中的新詩
第一節 文學史的觀照
第二節 詩論︰中西之調適
第三節 讀詩會
第四章 社團與人際網絡︰大學中的文學空間
第一節 早期校園文學社團
第二節 人際網絡
第三節 大學中的左翼思潮
第四節 左翼文學社團
第五章 學院內外︰場域分化與文類選擇
第一節 學院派
第二節 “學院”與“文壇”
第三節 文藝青年
結語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後記
引論
第一章 大學文學課程與文學想象
第一節 考證與鑒賞
第二節 “文學”與“文學史”
第三節 文學本位
第四節 想象新文學
第五節 “現代”與“傳統”的發現
第二章 學院背景下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文學概論”與“文學批評”
第二節 “實際批評”的興起
第三節 李健吾︰“自我”的限制與學者的眼光
第四節 李長之︰批評的教育意義
第三章 學術視野中的新詩
第一節 文學史的觀照
第二節 詩論︰中西之調適
第三節 讀詩會
第四章 社團與人際網絡︰大學中的文學空間
第一節 早期校園文學社團
第二節 人際網絡
第三節 大學中的左翼思潮
第四節 左翼文學社團
第五章 學院內外︰場域分化與文類選擇
第一節 學院派
第二節 “學院”與“文壇”
第三節 文藝青年
結語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後記
序
美國學者Richard Lehan在其所著《文學中的城市》(The City inLiteratur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1998)中,將“文學想象”作為“城市演進”利弊得失之“編年史”來閱讀;在他看來,城市建設和文學文本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因而,閱讀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種方式的文本閱讀。這種閱讀還關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歷史︰它既豐富了城市本身,也豐富了城市被文學想象所描述的方式。”(第289頁)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所極力理解並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西安”,同樣也是城市歷史與文學想象的混合物。
討論都市人口增長的曲線,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統的設計,非我輩所長與所願;我們的興趣是,在擁擠的人群中漫步,觀察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識形態,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與質疑的權利。偶爾有空,則品鑒歷史,收藏記憶,發掘傳統,體驗精神,甚至做夢、寫詩。關注的不是區域文化,而是都市生活;不是純粹的史地或經濟,而是城與人的關系。雖有文明史建構或文學史敘述的野心,但更希望像波特萊爾觀察巴黎、狄更斯描寫倫敦那樣,理解北京、上海、西安等都市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如此兼及“歷史”與“文學”,當然是我輩學人的學科背景決定的。
談論“都市想象與文化記憶”,必須兼及建築、歷史、世相、風物、作家、作品等,在政治史、文化史與文學史的多重視野中展開論述。若漢唐長安、漢魏洛陽、六朝金陵、北宋開封、南宋臨安、明清的蘇州與揚州、晚清的廣州與上海、近現代的天津與香港及台北,以及八百年古都北京,還有抗戰中的重慶與昆明等,都值得研究者認真關注。如此“關注”,自然不會局.限于傳統的“風物記載”與“掌故之學”,對城市形態、歷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學科的視野以及堅實的學術訓練;因此,希望綜合學者的嚴謹、文人的溫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關注、體貼、描述、發掘自己感興趣的“這一個”城市。
關于都市的論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須有多種角度與方法。就像所有的回憶,永遠是不完整的,既可能無限接近目標,也可能漸行漸遠——正是在這遺忘(誤解)與記憶(再創造)的巨大張力中,人類精神得以不斷向前延伸。總有忘不掉的,也總有記不起的,“為了忘卻的記念”,使得我們不斷談論這座城市、這段歷史。在這個意義上,記憶不僅僅是工具,也不僅僅是過程,它本身也可以成為舞台,甚至構成一種創造歷史的力量。
既然我們對于城市的“記憶”,可能憑借文字、圖像、聲音,乃至各種實物形態,今人之談論“都市想象”,盡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無言的建築、遙遠的記憶、嚴謹的實錄、夸飾的漫畫、怪誕的傳說、歧義的詮釋……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珍惜,並努力去尋幽探微深入辨析。相對于詩人的感傷、客子的懷舊或者斗士的抗爭,學院派對于曾流光溢彩的“都市生活”的描述與闡釋,細針密縫,冷靜而客觀,或許不太熱鬧,也不太好看,但卻是我們進入歷史乃至暢想未來的重要通道,必須給予足夠的理解與欣賞。
本叢書充分尊重研究者的眼光、趣味與學術個性,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學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較中外;可以專注某一城市,也可以城城聯姻或城鄉對峙;可以闡釋建築與景觀,也可以討論輿論環境或文學生產;可以側重史學,也可以偏于藝術或文化。一句話,只要是對于“都市”的精彩解讀,不講家法,無論流派,我們全都“虛位以待”。
討論都市人口增長的曲線,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統的設計,非我輩所長與所願;我們的興趣是,在擁擠的人群中漫步,觀察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識形態,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與質疑的權利。偶爾有空,則品鑒歷史,收藏記憶,發掘傳統,體驗精神,甚至做夢、寫詩。關注的不是區域文化,而是都市生活;不是純粹的史地或經濟,而是城與人的關系。雖有文明史建構或文學史敘述的野心,但更希望像波特萊爾觀察巴黎、狄更斯描寫倫敦那樣,理解北京、上海、西安等都市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如此兼及“歷史”與“文學”,當然是我輩學人的學科背景決定的。
談論“都市想象與文化記憶”,必須兼及建築、歷史、世相、風物、作家、作品等,在政治史、文化史與文學史的多重視野中展開論述。若漢唐長安、漢魏洛陽、六朝金陵、北宋開封、南宋臨安、明清的蘇州與揚州、晚清的廣州與上海、近現代的天津與香港及台北,以及八百年古都北京,還有抗戰中的重慶與昆明等,都值得研究者認真關注。如此“關注”,自然不會局.限于傳統的“風物記載”與“掌故之學”,對城市形態、歷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學科的視野以及堅實的學術訓練;因此,希望綜合學者的嚴謹、文人的溫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關注、體貼、描述、發掘自己感興趣的“這一個”城市。
關于都市的論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須有多種角度與方法。就像所有的回憶,永遠是不完整的,既可能無限接近目標,也可能漸行漸遠——正是在這遺忘(誤解)與記憶(再創造)的巨大張力中,人類精神得以不斷向前延伸。總有忘不掉的,也總有記不起的,“為了忘卻的記念”,使得我們不斷談論這座城市、這段歷史。在這個意義上,記憶不僅僅是工具,也不僅僅是過程,它本身也可以成為舞台,甚至構成一種創造歷史的力量。
既然我們對于城市的“記憶”,可能憑借文字、圖像、聲音,乃至各種實物形態,今人之談論“都市想象”,盡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無言的建築、遙遠的記憶、嚴謹的實錄、夸飾的漫畫、怪誕的傳說、歧義的詮釋……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珍惜,並努力去尋幽探微深入辨析。相對于詩人的感傷、客子的懷舊或者斗士的抗爭,學院派對于曾流光溢彩的“都市生活”的描述與闡釋,細針密縫,冷靜而客觀,或許不太熱鬧,也不太好看,但卻是我們進入歷史乃至暢想未來的重要通道,必須給予足夠的理解與欣賞。
本叢書充分尊重研究者的眼光、趣味與學術個性,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學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較中外;可以專注某一城市,也可以城城聯姻或城鄉對峙;可以闡釋建築與景觀,也可以討論輿論環境或文學生產;可以側重史學,也可以偏于藝術或文化。一句話,只要是對于“都市”的精彩解讀,不講家法,無論流派,我們全都“虛位以待”。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