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總結了民主鞏固的現有理論,對發展國家中政治轉型後民主制度的鞏固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和探討後發展國家的民主鞏固進程中遇到的一般問題以及民主轉型後民主制度的鞏固中采取的對策,從比較的角度嘗試進行一般性分析等。
目錄
總序
緒論
第一章 民主化研究的方法
第一節 民主轉型的研究範式︰行為者方法
第二節 民主鞏固的研究範式︰從行為者方法轉向結構分析
第三節 民主化研究︰尋找一種新的路徑
第二章 民主鞏固︰爭論中的概念
第一節 民主鞏固概念的提出
第二節 轉型範式與民主鞏固的概念
第三節 民主鞏固概念的可能
第三章 民主轉型和鞏固的現實︰“有缺陷的民主”
第一節 民主轉型還是政治轉型?
第二節 民主鞏固的現實︰“有缺陷的民主”
第三節 民主鞏固面臨的問題
第四章 民主鞏固的前提、條件和影響因素
第一節 民主鞏固的前提
第二節 民主鞏固的條件
第三節 民主鞏固的影響因素
第五章 民主鞏固中的社會經濟因素
第一節 經濟發展與民主鞏固
第二節 經濟困難與民主鞏固
第三節 經濟改革與民主鞏固
第六章 民主鞏固中的制度因素
第一節 總統制與議會制的優劣
第二節 民主鞏固中的政黨制度
第三節 影響民主鞏固的其他制度選擇
第七章 轉型方式對民主鞏固的影響
第一節 轉型前政權類型的影響
第二節 轉型方式與民主鞏固
第三節 協議轉型與民主鞏固
第八章 民主鞏固中的公民社會
第一節 公民社會的民主功能
第二節 民主化進程中的公民社會︰理論的分析
第三節 民主鞏固進程中的公民社會︰現實的分析
第四節 公民社會︰民主發展的希望?
第九章 民主鞏固中的政治文化
第一節 政治文化與民主鞏固
第二節 民主鞏固中的政治認知
第三節 民主鞏固中的政治態度
第四節 民主鞏固中的政治信任
……
第十章 民主鞏固中的軍隊
第十一章 影響民主鞏固的外部因素
第十二章 民主鞏固的過程和模式
第十三章 新興民主國家的民主質量
余論
參考文獻
緒論
第一章 民主化研究的方法
第一節 民主轉型的研究範式︰行為者方法
第二節 民主鞏固的研究範式︰從行為者方法轉向結構分析
第三節 民主化研究︰尋找一種新的路徑
第二章 民主鞏固︰爭論中的概念
第一節 民主鞏固概念的提出
第二節 轉型範式與民主鞏固的概念
第三節 民主鞏固概念的可能
第三章 民主轉型和鞏固的現實︰“有缺陷的民主”
第一節 民主轉型還是政治轉型?
第二節 民主鞏固的現實︰“有缺陷的民主”
第三節 民主鞏固面臨的問題
第四章 民主鞏固的前提、條件和影響因素
第一節 民主鞏固的前提
第二節 民主鞏固的條件
第三節 民主鞏固的影響因素
第五章 民主鞏固中的社會經濟因素
第一節 經濟發展與民主鞏固
第二節 經濟困難與民主鞏固
第三節 經濟改革與民主鞏固
第六章 民主鞏固中的制度因素
第一節 總統制與議會制的優劣
第二節 民主鞏固中的政黨制度
第三節 影響民主鞏固的其他制度選擇
第七章 轉型方式對民主鞏固的影響
第一節 轉型前政權類型的影響
第二節 轉型方式與民主鞏固
第三節 協議轉型與民主鞏固
第八章 民主鞏固中的公民社會
第一節 公民社會的民主功能
第二節 民主化進程中的公民社會︰理論的分析
第三節 民主鞏固進程中的公民社會︰現實的分析
第四節 公民社會︰民主發展的希望?
第九章 民主鞏固中的政治文化
第一節 政治文化與民主鞏固
第二節 民主鞏固中的政治認知
第三節 民主鞏固中的政治態度
第四節 民主鞏固中的政治信任
……
第十章 民主鞏固中的軍隊
第十一章 影響民主鞏固的外部因素
第十二章 民主鞏固的過程和模式
第十三章 新興民主國家的民主質量
余論
參考文獻
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與經濟發展的巨大成果相比,政治發展雖然也有所進展但不盡如人意。如果說以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為標志,我國在經濟發展領域已取得了實質性突破的話,那麼在政治發展方面則相對滯後,腐敗現象猖獗而尚未得到有效的抑制,權力制約沒有取得結構性突破,決策民主化缺乏具體的制度安排,黨群和干群關系趨于緊張,政治調控機制衰變與老化,公共權力的越位和缺位凸顯,民主不夠和集中不夠並存。這不僅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且構成了現代化進程的嚴重障礙。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應當是經濟發展和政治發展的統一,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共識。如何切實推進我國的政治發展和政治文明建設,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法治國家各個層面達成良性互動,就成為新世紀我國現代化所面臨的一個戰略性課題。
在這方面,政治學研究不僅應當有所作為,而且大有可為。中國政治學在恢復和重建的20多年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術隊伍和人才培養發展迅速,初步形成了政治學的基礎理論體系和較為系統的學科體系,在政治學理論、中國政治、比較政治、國際關系、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等領域均取得了一定的學術成果。但毋庸諱言,中國政治學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在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方面還有不小的差距,與我國社會科學中其他一些重要學科相比總體上也顯得不夠規範和成熟,與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際進程的需要相比更顯得相當滯後。一個明顯的現象是,與經濟建設的突飛猛進相伴隨,社會科學界對市場經濟和經濟發展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相形之下,我國民主政治及政治發展的研究卻徘徊不前,至今理論建設仍十分薄弱,缺乏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理論和實際的脫節也比較嚴重。
上述問題的產生雖然有現實領域的客觀原因,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不承認政治學自身的作用還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學恢復以來雖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仍面臨著很大的危機和挑戰。中國的政治學要擺脫危機、迎接挑戰,就必須面向21世紀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加強對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研究,加強對政治和公共問題的研究,加強對中國和全球問題的研究。
本論叢致力于對政治和公共事務的研究,其基本的學科範圍涉及政治學和公共管理的領域。當前,中國的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已經水乳交融,這本身就是中國政治學的一個重大進步。在我們的傳統政治觀念里,“政治性”與“公共性”是水火不容的,政治所體現的是階級利益、階級統治、階級壓迫和階級斗爭,本身無公共性可言;而所謂“公共”也不過是一個虛幻,包括作為社會公共權威的國家也不過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機器。但是,隨著我國政治學以及整個社會科學的發展,對公共問題的關注已經成為政治學研究的熱點。特別是近年來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如火如茶,許多政治學學者加入了公共管理研究的行列,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公共事務1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的探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政治學自身的許多研究領域卻少有人問津,這頗值得反思。實際上,政治學與公共管理不僅同樣重要,而且難解難分。許多問題從一個側面看是公共管理的問題,從另一個側面看卻是政治學的問題,而且許多公共管理問題的解決,最終還要有賴于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的推進。不僅如此,就公共管理本身而言,無論在理論還是在實踐的層面上,人們往往又過多地注重“管理”而輕視“公共”。而公共管理之所以成為公共管理,其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其“公共性”。因此,公共管理理論建構的核心,就是要克服“公共”與“管理”的“二元化”傾向,在兩者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中國目前面臨的是“公共”與“管理”同時匱乏的狀況,因此既需要加強對“管理”問題的研究,也需要(甚至是更需要)加強對“公共”問題的研究,並使兩者有機統一。而對于“公共性”的研究,無論是在價值理念上還是在制度設計、制度安排上,政治學都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
……
在這方面,政治學研究不僅應當有所作為,而且大有可為。中國政治學在恢復和重建的20多年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術隊伍和人才培養發展迅速,初步形成了政治學的基礎理論體系和較為系統的學科體系,在政治學理論、中國政治、比較政治、國際關系、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等領域均取得了一定的學術成果。但毋庸諱言,中國政治學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在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方面還有不小的差距,與我國社會科學中其他一些重要學科相比總體上也顯得不夠規範和成熟,與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際進程的需要相比更顯得相當滯後。一個明顯的現象是,與經濟建設的突飛猛進相伴隨,社會科學界對市場經濟和經濟發展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相形之下,我國民主政治及政治發展的研究卻徘徊不前,至今理論建設仍十分薄弱,缺乏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理論和實際的脫節也比較嚴重。
上述問題的產生雖然有現實領域的客觀原因,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不承認政治學自身的作用還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學恢復以來雖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仍面臨著很大的危機和挑戰。中國的政治學要擺脫危機、迎接挑戰,就必須面向21世紀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加強對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研究,加強對政治和公共問題的研究,加強對中國和全球問題的研究。
本論叢致力于對政治和公共事務的研究,其基本的學科範圍涉及政治學和公共管理的領域。當前,中國的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已經水乳交融,這本身就是中國政治學的一個重大進步。在我們的傳統政治觀念里,“政治性”與“公共性”是水火不容的,政治所體現的是階級利益、階級統治、階級壓迫和階級斗爭,本身無公共性可言;而所謂“公共”也不過是一個虛幻,包括作為社會公共權威的國家也不過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機器。但是,隨著我國政治學以及整個社會科學的發展,對公共問題的關注已經成為政治學研究的熱點。特別是近年來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如火如茶,許多政治學學者加入了公共管理研究的行列,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公共事務1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的探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政治學自身的許多研究領域卻少有人問津,這頗值得反思。實際上,政治學與公共管理不僅同樣重要,而且難解難分。許多問題從一個側面看是公共管理的問題,從另一個側面看卻是政治學的問題,而且許多公共管理問題的解決,最終還要有賴于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的推進。不僅如此,就公共管理本身而言,無論在理論還是在實踐的層面上,人們往往又過多地注重“管理”而輕視“公共”。而公共管理之所以成為公共管理,其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其“公共性”。因此,公共管理理論建構的核心,就是要克服“公共”與“管理”的“二元化”傾向,在兩者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中國目前面臨的是“公共”與“管理”同時匱乏的狀況,因此既需要加強對“管理”問題的研究,也需要(甚至是更需要)加強對“公共”問題的研究,並使兩者有機統一。而對于“公共性”的研究,無論是在價值理念上還是在制度設計、制度安排上,政治學都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