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歷來對人的心性問題很重視,提出“萬法以人為主,人則以心為宗;無主則法不生,無心則身不立”,認為心神辨識的運用是道家道教各種方法所達到成效的根本。在道教理論發展和修煉實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心性論。道教情欲論是其心性論的重要內容,調控情欲是修道入門的重要基礎,是心性走向靈明的必由階梯。
全真道汲取儒釋道三家之長。在心性論方面多有創新,其倡導的除情去欲、忍辱含垢、苦己利人、淵靜高潔的情欲論很具有特色。劉恆編著的《心性靈明之階》以王重陽與全真七子的思想為主,以他們修煉過程中的心性變化歷程為案例,詳細探究其情欲論思想,並結合現代心理學、生理學分析其合理性,力圖為現代人提供安頓身心的參考途徑。《心性靈明之階》考察了全真道情欲論與其教門主旨的關系,認為其情欲論思想是實現“全真而仙”的重要保障;結合現代心理學中的潛意識理論,探究全真道具有東方特色的心性層次結構,以此說明去除情欲對保持心性靈明的意義,並從心神的選擇性、獨立性和內向性等方面分析了克除情欲過程中心性的變化;詳細討論了?真道情欲思想中提及的情欲的種類以及對待各種情欲的態度,並深究了陰陽思想與生理欲望的關系,展示了全真道以陰陽思想說明人的身心相互作用的模式;通過與馬斯洛自我實現理論的比較與相互詮釋,凸顯出全真道情欲論作為超世俗的動機理論的地位,研究了人的心理健康層次由普通人提升到高級層次的規律,對于現代心理學是有益的補充,對當代人超越物欲、安身立命、追求全面拓展生命的豐富性,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目錄
序
緒論
一 道教情欲論概念的提出
二 道教文獻中與情欲有關的概念
三 現代心理學中與情欲有關的概念
四 道教情欲論的界定及早期全真道情欲論的研究範圍
五 國內外學術界有關研究回顧
六 全真道情欲論思想研究的意義及理論框架。
第一章 道教情欲論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道教形氣神統一的身心觀
一 從道教宇宙論到人的生命論
二 道教的形、氣、神關系概述
第二節 道教情欲論的心性學基礎
一 道?和早期道教的心性論思想
二 《老子河上公注》的情欲論思想
三 唐代以重玄學為主體的心性論
四 內丹學心性論
第二章 全真道情欲論概述
第一節 獨全其真一一全真道情欲論的教旨背景
一 “全真”的基本含義
二 真功、真行俱全
三 全精、全氣、全神
第二節 全真道的心性層次結構探析
一 全真道心性層次結構的核心——真性
二 情欲與真性的關系
三 全真道心性層次結構與精神分析理論人格結構的比較
第三節 全真道情欲論的基本觀點
一 全真道文獻中關于情欲的分類
二 全真道除情去欲之取向
第四節 王重陽心性修煉實踐
一 苦習勤練,文武兩進
二 放曠自適,撥斷繁雲
三 一朝心破,掙脫枷鎖
四 活死人墓,心月朗耀
五 大器修行,玲瓏癲傻
六 小結
第三章 全真道對基本生理欲望的超越
第四章 全真道情欲論的特點
結語︰超越情欲——煉己達真之路
參考文獻
後記
緒論
一 道教情欲論概念的提出
二 道教文獻中與情欲有關的概念
三 現代心理學中與情欲有關的概念
四 道教情欲論的界定及早期全真道情欲論的研究範圍
五 國內外學術界有關研究回顧
六 全真道情欲論思想研究的意義及理論框架。
第一章 道教情欲論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道教形氣神統一的身心觀
一 從道教宇宙論到人的生命論
二 道教的形、氣、神關系概述
第二節 道教情欲論的心性學基礎
一 道?和早期道教的心性論思想
二 《老子河上公注》的情欲論思想
三 唐代以重玄學為主體的心性論
四 內丹學心性論
第二章 全真道情欲論概述
第一節 獨全其真一一全真道情欲論的教旨背景
一 “全真”的基本含義
二 真功、真行俱全
三 全精、全氣、全神
第二節 全真道的心性層次結構探析
一 全真道心性層次結構的核心——真性
二 情欲與真性的關系
三 全真道心性層次結構與精神分析理論人格結構的比較
第三節 全真道情欲論的基本觀點
一 全真道文獻中關于情欲的分類
二 全真道除情去欲之取向
第四節 王重陽心性修煉實踐
一 苦習勤練,文武兩進
二 放曠自適,撥斷繁雲
三 一朝心破,掙脫枷鎖
四 活死人墓,心月朗耀
五 大器修行,玲瓏癲傻
六 小結
第三章 全真道對基本生理欲望的超越
第四章 全真道情欲論的特點
結語︰超越情欲——煉己達真之路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來自文獻名邦山東濱州的劉恆君,早年就讀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後又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攻讀心理學碩士學位。長期在科研院所從事技術和教學工作,使他在自然科學和心理學研究方面受到比較系統的專業訓練,有文理交叉的知識背景,擅長于邏輯思維與心理分析。2006年秋,劉君考入廈門大學隨我攻讀博士學位。在三年修業階段,他能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與學術背景,選取道教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情欲論作為畢業論文的主攻方向,我作為指導教師,對此是十分期許的。
道教與心理學的關系研究,是道教學研究的重要前沿領域。眾所周知,道教修仙方術種類繁多,內容宏富,在身心調養和臨床醫療方面有獨到之處。其中存思、導引、按摩、吐納服氣、咽液這五大類在臨床治療中的一大特點是不假藥物而達到愈病目的,故可稱之為自然療法。道教醫學的這幾種自然療法在臨床應用中,之所以可以不假藥物而獲得明顯的“養性延命”的醫療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其中所蘊涵的心理治療因素,即通過心理活動的改變與調適,促使病理過程的消失和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復。其愈病機理如同唐代道教學者司馬承禎所言︰“以我之心,使我之氣,適我之體,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心理治療,中醫稱為“意療”。現代醫學表明,人類疾病的產生不僅僅只是生理上的因素,而且與心理因素有很大的關系。人體正常生命活動,主要體現為形神關系的協調一致,而人體的病理變化,則可反映為形神關系的失調。情志刺激可以導致形體活動異常而生病,所謂“因郁致病”;而生理活動的異常亦可影響情緒的變化,即“因病致郁”。在天人一體、天人同構、天人同律的天人觀思想指導下,道教身體觀主張形神統一、身心合一。形與神密不可分︰形須神以立,神須形以存。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靜交養。在道教典籍中,形與神、性與命、氣(精乃氣之精)與神諸對範疇之間,存在相互對應關系,即︰
……
道教與心理學的關系研究,是道教學研究的重要前沿領域。眾所周知,道教修仙方術種類繁多,內容宏富,在身心調養和臨床醫療方面有獨到之處。其中存思、導引、按摩、吐納服氣、咽液這五大類在臨床治療中的一大特點是不假藥物而達到愈病目的,故可稱之為自然療法。道教醫學的這幾種自然療法在臨床應用中,之所以可以不假藥物而獲得明顯的“養性延命”的醫療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其中所蘊涵的心理治療因素,即通過心理活動的改變與調適,促使病理過程的消失和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復。其愈病機理如同唐代道教學者司馬承禎所言︰“以我之心,使我之氣,適我之體,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心理治療,中醫稱為“意療”。現代醫學表明,人類疾病的產生不僅僅只是生理上的因素,而且與心理因素有很大的關系。人體正常生命活動,主要體現為形神關系的協調一致,而人體的病理變化,則可反映為形神關系的失調。情志刺激可以導致形體活動異常而生病,所謂“因郁致病”;而生理活動的異常亦可影響情緒的變化,即“因病致郁”。在天人一體、天人同構、天人同律的天人觀思想指導下,道教身體觀主張形神統一、身心合一。形與神密不可分︰形須神以立,神須形以存。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靜交養。在道教典籍中,形與神、性與命、氣(精乃氣之精)與神諸對範疇之間,存在相互對應關系,即︰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