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幼學蒙讀,在歷經千年之後依然散發著智慧的光芒,其意義便在于此。讓我們成為閱讀的主人,在快樂中增學問、廣見識,這部浸潤著中國千年文化道德傳統的國學解讀叢書將會帶給你快樂和力量。
本書是《國學解讀叢書‧第二輯》叢書中的《唐詩百首解讀》。
目錄
一、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沁人心脾的山水詩
二、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生意盎然的田園詩
三、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雲天
——異彩奇情的邊塞詩
四、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暴露殘酷的戰爭詩
五、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感時撫事的詠懷詩
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詠情悟理的情理詩
七、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談古喻今的詠史詩
八、灸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放口直言的時事詩
九、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賦寫繁華的都市詩
十、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曲徑通幽的閨情詩
十一、樓前百戲競爭新,惟有長竿妙人神
——嘆美驚技的詠藝詩
十二、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傳神寫照的繪形詩
——沁人心脾的山水詩
二、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生意盎然的田園詩
三、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雲天
——異彩奇情的邊塞詩
四、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暴露殘酷的戰爭詩
五、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感時撫事的詠懷詩
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詠情悟理的情理詩
七、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談古喻今的詠史詩
八、灸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放口直言的時事詩
九、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賦寫繁華的都市詩
十、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曲徑通幽的閨情詩
十一、樓前百戲競爭新,惟有長竿妙人神
——嘆美驚技的詠藝詩
十二、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傳神寫照的繪形詩
序
唐詩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千余年來一直受到世人的愛重,傳誦不歇。今天,不少家長用唐詩作孩子的啟蒙教材,從孩子牙牙學語時就開始教以唐詩,不為昕懂,只為讓孩子感受那份節奏之美、韻律之美。小學、中學、大學語文教材中唐詩也無一不佔重要一席。這些都說明了唐詩是如此深入人心,體現了唐詩在中國文學和文化中的獨特地位。
唐詩是美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明麗清新的景致讓我們的胸腔潤澤了一千多年。唐詩是真的,“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觸目驚心地“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令人不寒而栗,使我們對無論中國還是外國,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的一切非正義戰爭都深惡痛絕,對戰爭這一人類最丑陋的疤痕心懷怵惕。唐詩是善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哲理讓我們歲華易逝、人生易老的惆悵在“異代不同時”的同感中會心一笑,心情也隨之輕松了不少,生命的焦灼感得到緩解;“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也可以為徘徊在情感或人生的兩扇門之間的人們提供一個有益的借鑒,同時也是難得的心靈撫慰。正如四海本是一家,而古今也並不隔閡!
晚唐詩人薛能在《嘉陵驛見賈島舊題》中驕傲地說“唐人獨解詩”!這是唐人對自己時代的自信。跟此前的朝代比,這是無愧的。唐代在不到300年的時間里,給我們遺留下50 000余首詩歌,為唐以前有文字記載以來遺留下的所有詩篇總和的三倍有余,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有五六十個,也大大超過唐以前著名詩人的總和。跟唐以後的各朝相比,其數量也是可觀的。提及古代文學,人們習慣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詩歌已成為唐朝的“品牌”。盡管唐以後各朝留下的詩歌並不比唐代少,但只要提到中國詩歌,人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唐詩,想要學習中國詩歌,人們最先拿起的也是唐詩。
唐詩有如此輝煌的成就,是與唐朝的獨特性分不開的。
其一,唐朝的經濟,在開國至安史之亂之前的100余年里,一直處于上升狀態。這在杜甫《憶昔》詩中說得最為明白︰“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余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社會的繁榮發展,國家的富裕強大是唐詩發展的根本基礎。
其二,承長期分裂的南北朝和短命的隋朝而建立起來的唐王朝,對各民族文化和各種外來文化采取兼容並包的政策。首先是對少數民族與漢族一視同仁,這與唐皇帝李氏是鮮卑化的漢人有關系。幫助父親李淵開國並得以繼承皇位的唐太宗就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這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相互學習,共同發展。其次,唐代有廣泛的國際文化交流。中國傳統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乃至飲食、服飾等日常生活,都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而有所發展。這對唐詩內容的豐富性、題材的多樣性、藝術的多彩化是有不可忽視的影響的。與此相關的是,唐代婦女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男女較為平等,婦女在行為上受到的約束較少,這對于唐詩也有很重要的影響。這一點也是此後的朝代所難以企及的。
其三,唐朝對各種思想采取了兼容並包的態度。儒學是立國之本,這一點,統治者和當時的文化階層都是清楚的。道教和佛教在唐王朝立國以前就有了很好的發展。唐皇帝姓李,他們就把據說是老子李耳創立的道教奉為國教。唐王朝有好幾個佞佛的皇帝,譬如武則天、唐憲宗等。總之,儒、釋、道三教並立,三教融合,是唐思想界的典型特征。這對唐人思想的開放性、多樣性、豐富性的形成,是有很大的助益的。它們對詩歌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如儒學中匡濟天下的思想對詩人建功立業的抱負和功成身退思想的形成和強化,佛教特別是禪宗對于空明澄澈的詩境,道教對于富于理想和想象的詩歌意境,都是有很大影響的。
其四,統治者相對開明,政治比較寬松。這是唐詩發展的良好環境。唐王朝統治者吸取秦滅隋亡的教訓,政治相對清明。文人們指斥時政、批評朝廷,一般來說不會招致什麼太嚴重的後果。例如,白居易在《杜陵叟》中對各級官吏對農民的盤剝發出“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的嚴詞指斥,並沒有什麼顧慮。白居易在《重賦》中又說︰“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繒帛如山積,絲絮如雲屯。號為羨余物,隨月獻至尊。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進入瓊林庫,歲久化為塵。”表面上是罵官吏,骨子里誰不知道是罵皇帝呢?一個普通老百姓是否有機會窺見官庫門是有疑問的,但白居易作為一個朝廷官員,敢于把皇帝的一點“私房錢”拿來指指點點,說話又那麼難听,這就需要最高統治者有足夠的度量。杜甫《麗人行》直指皇帝本人的奢靡、好色、昏聵、任用外戚,直接點出寵妃楊玉環及其姐妹、外戚兼奸相楊國忠的名字,甚至暗示楊國忠與楊貴妃的曖昧關系,竟也沒有什麼不良後果。張祜在《集靈台》詩中說︰“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人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直接披露玄宗皇帝的好色淫亂,楊貴妃一家的穢亂宮廷、干擾朝政、橫行霸道,居然也並不得罪,種種這些,說明唐王朝統治者的胸襟與氣度。這與宋代統治者支持並提倡“存天理,滅人欲”,明清兩朝統治者動不動大興文字獄相比,不啻有天壤之別。唐代這種相對寬松的社會環境,對于培養詩人勇于承擔的社會責任感,無疑是極為有益的。
其五,唐王朝為了鞏固其統治,制定了從寒門庶族中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打破了高門大族對仕途的壟斷。其中進士科是科舉中最重要的,而進士考試以詩賦為考試內容。由此又派生出與之相關的行卷之風。所謂行卷,即考生考前將自己平日的詩賦投遞給主考官或有名望的人看,希望獲得他們的賞識或推薦。這種決定文士前途命運的考試,加上相應的行卷之風,大大促進了唐代詩歌的創作。
最後,詩歌本身經過從漢朝到隋朝八代詩人的不懈努力,加之唐人的繼續研討,終于形成了成熟的五七言古今體詩歌範式,供給唐代詩人們自由選用。
綜上種種,使唐詩獲得了盛況空前的成就,同時也是後代難以企及的成就。
唐代寫詩的風氣極盛,賞詩的風氣也極盛。唐詩可吟、可讀、可誦、可唱,既可娛己,又能娛人。除了考試等功利的目的外,寫詩者可以抒寫性靈,馳騁才力,賞詩者獲得美感的享受、心靈的慰藉、情緒的宣泄、氛圍的營造、性情的陶冶。因此,唐代形成了廣泛的愛詩、寫詩、賞詩的風氣。唐代詩人的身份極為復雜,上至帝王將相、文人武士,下及村夫漁婦、僧道伶工,涉及社會各階層。許多詩人把詩歌當作事業。杜甫說“詩是吾家事”,賈島日“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李賀則留下動人的傳說——每日騎著馬,背著盛詩的錦囊,四處尋詩。白居易《與元九書》中的一段話最能說明唐詩是如何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的︰“禮吏部舉選人多以僕私試賦判傳為準的,其余詩句亦往往在人口中。……及再來長安,又聞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日︰‘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由是增價。……昨過漢南日,適遇主人集眾樂娛他賓,諸妓見僕來,指而相顧曰︰‘此是《秦中吟》、《長恨歌》主耳。’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僕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僕詩者。此誠雕蟲之戲,不足為多,然今時俗所重,正在此耳!”元稹《白氏長慶集序》中也談到白詩“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許多唐詩還流傳國外,賈島在《哭孟郊》詩中就說孟郊“詩隨過海船”。元稹《白氏長慶集序》中也說自居易詩“雞林賈人求市頗切,自雲本國宰相每以百金換一篇,其甚偽者,宰相輒能辨別之。自篇章以來,未有如是流傳之廣者”。
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生活相對富裕、安定,使詩人有足夠的自信和熱情來抒寫時代、社會和人生,也使唐人有開放的頭腦,開闊的心胸,廣泛吸收外來新鮮事物的魄力。社會環境相對寬松、自由,使唐代詩人最自由,其詩歌創作不論是內容上,還是藝術上,都敢于創新。因此唐代既有反映風景與生活的山水田園詩派,也有反映戰爭和邊關的邊塞詩派,既有詩風平易的元白詩派,也出現了詩風奇崛的韓孟詩派。許多詩歌理論的提出,既是經驗的總結,也是對實踐的指導。如韓孟詩派發揚杜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理論,又提出了“筆補造化天無功”、“詩膽大于天”的驚人觀點和“不平則鳴”的創作原則;元白詩派則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主張。
與此相關,唐代詩人性情率真,敢于並樂于放口直言。除了廣泛深入地反應社會生活外,對個人情感也並不遮遮掩掩。如孟郊《登科後》寫自己考中進士後的狂喜︰“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也有人據此批評他的“輕狂”,確實,如此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似乎稍嫌露骨。但不也正因為這種率真,才使人們千余年來喜聞樂誦嗎?那種無遮掩的快樂在特定的時刻不僅是需要的,也是自然的,是痛快淋灕的,也是能引起不同時空的人們的共鳴的。也許正是這種坦誠真率在後代和今日的現實世界中正變得越來越稀少,我們才更覺得唐詩里的這種品質尤為難能可貴吧。而這,也正是我們更加熱愛唐詩的理由吧!
唐朝其實是個重武輕文的時代,連李白也發出“萬言不值一杯水”的憤慨之言。溫庭筠在《蔡中郎墳》中也說“今日愛才非昔日,莫拋心力作詞人”。反之,楊炯則發出“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邁之言。王維也說“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不過,盡管如此,也並沒有妨礙唐詩取得輝煌燦爛的成就。主要原因是,唐詩不是游離于生活之外的無病呻吟,而是與人們的利益、情感和生活直接掛鉤的,與社會生活各方面血肉相連的。
本書以主題分類,以便于讀者閱讀和揀尋,也作為本書的一個特點。需要提及的是,不少詩歌是兼類的,本書只能根據需要將其放人其中一類,讀者自己完全可以有其他的選擇。本書各章內不同詩人按其所處的年代先後為序。
唐詩穿越時空,澤被千年,就讓我們繼續好好珍愛這一家傳瑰寶吧!
唐詩是美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明麗清新的景致讓我們的胸腔潤澤了一千多年。唐詩是真的,“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觸目驚心地“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令人不寒而栗,使我們對無論中國還是外國,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的一切非正義戰爭都深惡痛絕,對戰爭這一人類最丑陋的疤痕心懷怵惕。唐詩是善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哲理讓我們歲華易逝、人生易老的惆悵在“異代不同時”的同感中會心一笑,心情也隨之輕松了不少,生命的焦灼感得到緩解;“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也可以為徘徊在情感或人生的兩扇門之間的人們提供一個有益的借鑒,同時也是難得的心靈撫慰。正如四海本是一家,而古今也並不隔閡!
晚唐詩人薛能在《嘉陵驛見賈島舊題》中驕傲地說“唐人獨解詩”!這是唐人對自己時代的自信。跟此前的朝代比,這是無愧的。唐代在不到300年的時間里,給我們遺留下50 000余首詩歌,為唐以前有文字記載以來遺留下的所有詩篇總和的三倍有余,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有五六十個,也大大超過唐以前著名詩人的總和。跟唐以後的各朝相比,其數量也是可觀的。提及古代文學,人們習慣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詩歌已成為唐朝的“品牌”。盡管唐以後各朝留下的詩歌並不比唐代少,但只要提到中國詩歌,人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唐詩,想要學習中國詩歌,人們最先拿起的也是唐詩。
唐詩有如此輝煌的成就,是與唐朝的獨特性分不開的。
其一,唐朝的經濟,在開國至安史之亂之前的100余年里,一直處于上升狀態。這在杜甫《憶昔》詩中說得最為明白︰“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余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社會的繁榮發展,國家的富裕強大是唐詩發展的根本基礎。
其二,承長期分裂的南北朝和短命的隋朝而建立起來的唐王朝,對各民族文化和各種外來文化采取兼容並包的政策。首先是對少數民族與漢族一視同仁,這與唐皇帝李氏是鮮卑化的漢人有關系。幫助父親李淵開國並得以繼承皇位的唐太宗就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這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相互學習,共同發展。其次,唐代有廣泛的國際文化交流。中國傳統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乃至飲食、服飾等日常生活,都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而有所發展。這對唐詩內容的豐富性、題材的多樣性、藝術的多彩化是有不可忽視的影響的。與此相關的是,唐代婦女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男女較為平等,婦女在行為上受到的約束較少,這對于唐詩也有很重要的影響。這一點也是此後的朝代所難以企及的。
其三,唐朝對各種思想采取了兼容並包的態度。儒學是立國之本,這一點,統治者和當時的文化階層都是清楚的。道教和佛教在唐王朝立國以前就有了很好的發展。唐皇帝姓李,他們就把據說是老子李耳創立的道教奉為國教。唐王朝有好幾個佞佛的皇帝,譬如武則天、唐憲宗等。總之,儒、釋、道三教並立,三教融合,是唐思想界的典型特征。這對唐人思想的開放性、多樣性、豐富性的形成,是有很大的助益的。它們對詩歌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如儒學中匡濟天下的思想對詩人建功立業的抱負和功成身退思想的形成和強化,佛教特別是禪宗對于空明澄澈的詩境,道教對于富于理想和想象的詩歌意境,都是有很大影響的。
其四,統治者相對開明,政治比較寬松。這是唐詩發展的良好環境。唐王朝統治者吸取秦滅隋亡的教訓,政治相對清明。文人們指斥時政、批評朝廷,一般來說不會招致什麼太嚴重的後果。例如,白居易在《杜陵叟》中對各級官吏對農民的盤剝發出“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的嚴詞指斥,並沒有什麼顧慮。白居易在《重賦》中又說︰“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繒帛如山積,絲絮如雲屯。號為羨余物,隨月獻至尊。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進入瓊林庫,歲久化為塵。”表面上是罵官吏,骨子里誰不知道是罵皇帝呢?一個普通老百姓是否有機會窺見官庫門是有疑問的,但白居易作為一個朝廷官員,敢于把皇帝的一點“私房錢”拿來指指點點,說話又那麼難听,這就需要最高統治者有足夠的度量。杜甫《麗人行》直指皇帝本人的奢靡、好色、昏聵、任用外戚,直接點出寵妃楊玉環及其姐妹、外戚兼奸相楊國忠的名字,甚至暗示楊國忠與楊貴妃的曖昧關系,竟也沒有什麼不良後果。張祜在《集靈台》詩中說︰“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人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直接披露玄宗皇帝的好色淫亂,楊貴妃一家的穢亂宮廷、干擾朝政、橫行霸道,居然也並不得罪,種種這些,說明唐王朝統治者的胸襟與氣度。這與宋代統治者支持並提倡“存天理,滅人欲”,明清兩朝統治者動不動大興文字獄相比,不啻有天壤之別。唐代這種相對寬松的社會環境,對于培養詩人勇于承擔的社會責任感,無疑是極為有益的。
其五,唐王朝為了鞏固其統治,制定了從寒門庶族中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打破了高門大族對仕途的壟斷。其中進士科是科舉中最重要的,而進士考試以詩賦為考試內容。由此又派生出與之相關的行卷之風。所謂行卷,即考生考前將自己平日的詩賦投遞給主考官或有名望的人看,希望獲得他們的賞識或推薦。這種決定文士前途命運的考試,加上相應的行卷之風,大大促進了唐代詩歌的創作。
最後,詩歌本身經過從漢朝到隋朝八代詩人的不懈努力,加之唐人的繼續研討,終于形成了成熟的五七言古今體詩歌範式,供給唐代詩人們自由選用。
綜上種種,使唐詩獲得了盛況空前的成就,同時也是後代難以企及的成就。
唐代寫詩的風氣極盛,賞詩的風氣也極盛。唐詩可吟、可讀、可誦、可唱,既可娛己,又能娛人。除了考試等功利的目的外,寫詩者可以抒寫性靈,馳騁才力,賞詩者獲得美感的享受、心靈的慰藉、情緒的宣泄、氛圍的營造、性情的陶冶。因此,唐代形成了廣泛的愛詩、寫詩、賞詩的風氣。唐代詩人的身份極為復雜,上至帝王將相、文人武士,下及村夫漁婦、僧道伶工,涉及社會各階層。許多詩人把詩歌當作事業。杜甫說“詩是吾家事”,賈島日“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李賀則留下動人的傳說——每日騎著馬,背著盛詩的錦囊,四處尋詩。白居易《與元九書》中的一段話最能說明唐詩是如何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的︰“禮吏部舉選人多以僕私試賦判傳為準的,其余詩句亦往往在人口中。……及再來長安,又聞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日︰‘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由是增價。……昨過漢南日,適遇主人集眾樂娛他賓,諸妓見僕來,指而相顧曰︰‘此是《秦中吟》、《長恨歌》主耳。’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僕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僕詩者。此誠雕蟲之戲,不足為多,然今時俗所重,正在此耳!”元稹《白氏長慶集序》中也談到白詩“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許多唐詩還流傳國外,賈島在《哭孟郊》詩中就說孟郊“詩隨過海船”。元稹《白氏長慶集序》中也說自居易詩“雞林賈人求市頗切,自雲本國宰相每以百金換一篇,其甚偽者,宰相輒能辨別之。自篇章以來,未有如是流傳之廣者”。
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生活相對富裕、安定,使詩人有足夠的自信和熱情來抒寫時代、社會和人生,也使唐人有開放的頭腦,開闊的心胸,廣泛吸收外來新鮮事物的魄力。社會環境相對寬松、自由,使唐代詩人最自由,其詩歌創作不論是內容上,還是藝術上,都敢于創新。因此唐代既有反映風景與生活的山水田園詩派,也有反映戰爭和邊關的邊塞詩派,既有詩風平易的元白詩派,也出現了詩風奇崛的韓孟詩派。許多詩歌理論的提出,既是經驗的總結,也是對實踐的指導。如韓孟詩派發揚杜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理論,又提出了“筆補造化天無功”、“詩膽大于天”的驚人觀點和“不平則鳴”的創作原則;元白詩派則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主張。
與此相關,唐代詩人性情率真,敢于並樂于放口直言。除了廣泛深入地反應社會生活外,對個人情感也並不遮遮掩掩。如孟郊《登科後》寫自己考中進士後的狂喜︰“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也有人據此批評他的“輕狂”,確實,如此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似乎稍嫌露骨。但不也正因為這種率真,才使人們千余年來喜聞樂誦嗎?那種無遮掩的快樂在特定的時刻不僅是需要的,也是自然的,是痛快淋灕的,也是能引起不同時空的人們的共鳴的。也許正是這種坦誠真率在後代和今日的現實世界中正變得越來越稀少,我們才更覺得唐詩里的這種品質尤為難能可貴吧。而這,也正是我們更加熱愛唐詩的理由吧!
唐朝其實是個重武輕文的時代,連李白也發出“萬言不值一杯水”的憤慨之言。溫庭筠在《蔡中郎墳》中也說“今日愛才非昔日,莫拋心力作詞人”。反之,楊炯則發出“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邁之言。王維也說“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不過,盡管如此,也並沒有妨礙唐詩取得輝煌燦爛的成就。主要原因是,唐詩不是游離于生活之外的無病呻吟,而是與人們的利益、情感和生活直接掛鉤的,與社會生活各方面血肉相連的。
本書以主題分類,以便于讀者閱讀和揀尋,也作為本書的一個特點。需要提及的是,不少詩歌是兼類的,本書只能根據需要將其放人其中一類,讀者自己完全可以有其他的選擇。本書各章內不同詩人按其所處的年代先後為序。
唐詩穿越時空,澤被千年,就讓我們繼續好好珍愛這一家傳瑰寶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