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清史”著重強調了清朝與眾不同的滿州元素,傾向于從邊緣的觀點審視清史;或從滿洲及清的形成,八旗制度的內部結構及其作用等,來判定清朝有別于中原王朝的朝代特征;或將清朝置于內亞這一空間,放大可汗體制對清影響,頗有借鑒意義。但其否認滿族的漢化過程,否認滿漢之間的民族融合與文明共生,顯然還值得商榷。本書除選輯國外“新清史”的代表性論著,還匯集國內學術界的相關論述與評議,對前者的某些理論進行剖析,期待以此深化中國史尤其是清史研究。
目錄
再觀清代
——論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捍衛漢化
——駁羅友枝之《再觀清代》
中國皇權的多維性
也談滿族漢化
清八旗的種族性
誰是滿洲人?
——綜合書評
杭州旗人和他們的漢人鄰居
——一個清代城市中民族關系的個案
從族譜編纂看滿族的民族認同
關于15—17世紀東北地區民族關系的幾個問題
——以滿洲民族共同體的發展為視角
清朝皇帝的中國觀
重建關于“中國”的歷史論述
——從民族國家中拯救歷史,還是在歷史中
理解民族國家?
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形成的歷史考察
——兼論辛亥革命與中華民族認同之關系
我看“大一統”歷史觀
“後16世紀問題”與清朝
世界史及清初中國的內亞因素
——美國學術界的一些觀點和問題
滿族統治下中國的研究新進展和亞洲帝國的歷史書寫
從內亞到江南
——評張勉治《馬背上的王朝》
滿文檔案與“新清史”
“新清史”
評《滿洲之道》
新清帝國史
“新清史”英文論著索引(1987—2006)
後記
——論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捍衛漢化
——駁羅友枝之《再觀清代》
中國皇權的多維性
也談滿族漢化
清八旗的種族性
誰是滿洲人?
——綜合書評
杭州旗人和他們的漢人鄰居
——一個清代城市中民族關系的個案
從族譜編纂看滿族的民族認同
關于15—17世紀東北地區民族關系的幾個問題
——以滿洲民族共同體的發展為視角
清朝皇帝的中國觀
重建關于“中國”的歷史論述
——從民族國家中拯救歷史,還是在歷史中
理解民族國家?
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形成的歷史考察
——兼論辛亥革命與中華民族認同之關系
我看“大一統”歷史觀
“後16世紀問題”與清朝
世界史及清初中國的內亞因素
——美國學術界的一些觀點和問題
滿族統治下中國的研究新進展和亞洲帝國的歷史書寫
從內亞到江南
——評張勉治《馬背上的王朝》
滿文檔案與“新清史”
“新清史”
評《滿洲之道》
新清帝國史
“新清史”英文論著索引(1987—2006)
後記
序
在全球化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運用世界各種不同的文化資源來思考國家的歷史和未來,而世界多元文化發展的趨勢,也使得人們在對群體差異強調的基礎上獲得的價值認同呈現多元化的結果。 世紀末,中國史學在歷經變革與創新後,將一個個新觀念、新視角、新方法呈現給學術界,“新清史”就是產生于這一文化背景下來自西方的有關清史研究的新學派、新範式,它帶給學界以新的歷史詮釋。
一個時期內,西方學術界曾立足于“歐洲中心觀”的視角,以歐洲人的歷史經驗來解讀中國歷史,將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置于其“沖擊一反應”的話語模式中,以主觀的描述把中國打造成一個本質上惰性十足的傳統社會,而且這個社會是在王朝的反復循環中再生產著自己的歷史,直到西方世界發出的現代化沖擊才有所改變。 世紀80年代以後,這一研究範式迎來了新的挑戰。先是,有柯文的“在中國發現歷史”的“中國中心觀”研究範式的興起,並構建出“晚期帝國”的研究框架,這一研究框架試圖以本土模式重新確定和評價中國歷史的發展與變遷,它提供了一個根據中國自身社會與文化的內在原動力觀察中國進入現代世界的研究路徑,于是清朝被定位在中國歷史上的晚期帝國時期。但此後不久,隨著“新清史”的熱議,“晚期帝國”的研究框架也逐漸在人們的視野中淡化,“新清史”成為美國甚至西方近年中國史研究中最重要的趨勢之一,出現了一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與“晚期帝國”的研究框架以“中國中心觀”為出發點,強調中國與亞洲史乃至世界史相割裂的研究不同,“新清史”則著重強調了清帝國與眾不同的滿洲元素及其獨特性質,傾向于把清王朝描繪為一個有意識的多民族的帝國,從早期近代和殖民主義的角度去探索清朝,從邊緣的觀點審視清朝歷史發展。他們或者從滿洲及清的形成,八旗制度的內部結構及其作用等,來判定清朝有別于中原王朝的朝代特征;或者稱清王朝“是在歐亞大陸中部大草原政治遺產與演化的更廣闊的情境中發生的”,把清朝置于內亞的空間,放大“可汗體制”即蒙古草原文化對清朝的影響;或者直言清王朝作為征服王朝的超中國意義,強調中國是明代的中國,其有效統治是中國內地,而將清朝剝離于中國之外。其共同之處就是都否認清朝曾經表現出的漢化過程,否認滿洲統治者在與漢文明的雙向互動過程中已將自身的滿洲元素融合與放置于中華文明的歷史情境之中。質言之, “新清史”就是強調清朝與歷代漢人建立的王朝的區別,強調清朝統治中的非漢族因素,對“中國”、“中國人”及“中國民族主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準則提出挑戰,並對“中華民族”及國家的認同提出質疑。
對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學者的“新清史”研究範式,中國學者在肯定它給清史研究從方法上注入了新的活力的同時,也對其諸多的觀點予以了回應,其差異性引發了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術爭鳴。事實上,“新清史”所涉獵的問題,諸如共同體的形成,民族融合與國家認同,邊疆的特殊化治理,滿族的特殊性等,一直都為中國學界所關注,只不過由于治學的路徑、研究動因、歷史書寫等諸多文化背景的差異,使得所關注的相同問題沒能產生聚焦效應和實質性踫撞,而借助此次學術會議推出以學術爭鳴為目的的文集,無非為學者們的闡發、交流和交鋒提供了直接的“靶心”和場域。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信息傳遞、出版時限,以及文集的篇目等諸多原因所限,這里,我們只能遺憾地將部分文章匯集到這本集子中。按慣例,采編諸家之言,梳理觀點,評點文字,施以觀采損益,乃選編者之擔當。然而本書乃集中外史學名家之精粹,涉筆綴文,話題多精彩紛紜,論理擲地有聲。而討論內容之宏闊廣博,認知識見之深刻透徹,實非我等之學力在短時間內所能準確把握並付諸實施的,尤其是深藏其中的“寓言”,以及它們在日後的累積影響,也只能期待在將來不斷發展的研究中得以進一步求證。本文集循“新清史”之端緒,經粗略鉤稽,將選入的21篇文章按照主題析分五個部分,目的在于歸納要旨、推介文章,以呈導讀之效。然而這種主觀的劃分實在難求其科學性,因為各文關注的問題與形成的觀點、探討的理論往往並不一致,論說與問題的交錯、觀點與引申話題的差異都是很難兼顧到的。所以,在采擷諸文之要義時因難能條舉件系而恐有偏差和忽略。此外,對于學者們諸多的精闢觀點及理論闡發也只限于所收錄文章。
……
一個時期內,西方學術界曾立足于“歐洲中心觀”的視角,以歐洲人的歷史經驗來解讀中國歷史,將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置于其“沖擊一反應”的話語模式中,以主觀的描述把中國打造成一個本質上惰性十足的傳統社會,而且這個社會是在王朝的反復循環中再生產著自己的歷史,直到西方世界發出的現代化沖擊才有所改變。 世紀80年代以後,這一研究範式迎來了新的挑戰。先是,有柯文的“在中國發現歷史”的“中國中心觀”研究範式的興起,並構建出“晚期帝國”的研究框架,這一研究框架試圖以本土模式重新確定和評價中國歷史的發展與變遷,它提供了一個根據中國自身社會與文化的內在原動力觀察中國進入現代世界的研究路徑,于是清朝被定位在中國歷史上的晚期帝國時期。但此後不久,隨著“新清史”的熱議,“晚期帝國”的研究框架也逐漸在人們的視野中淡化,“新清史”成為美國甚至西方近年中國史研究中最重要的趨勢之一,出現了一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與“晚期帝國”的研究框架以“中國中心觀”為出發點,強調中國與亞洲史乃至世界史相割裂的研究不同,“新清史”則著重強調了清帝國與眾不同的滿洲元素及其獨特性質,傾向于把清王朝描繪為一個有意識的多民族的帝國,從早期近代和殖民主義的角度去探索清朝,從邊緣的觀點審視清朝歷史發展。他們或者從滿洲及清的形成,八旗制度的內部結構及其作用等,來判定清朝有別于中原王朝的朝代特征;或者稱清王朝“是在歐亞大陸中部大草原政治遺產與演化的更廣闊的情境中發生的”,把清朝置于內亞的空間,放大“可汗體制”即蒙古草原文化對清朝的影響;或者直言清王朝作為征服王朝的超中國意義,強調中國是明代的中國,其有效統治是中國內地,而將清朝剝離于中國之外。其共同之處就是都否認清朝曾經表現出的漢化過程,否認滿洲統治者在與漢文明的雙向互動過程中已將自身的滿洲元素融合與放置于中華文明的歷史情境之中。質言之, “新清史”就是強調清朝與歷代漢人建立的王朝的區別,強調清朝統治中的非漢族因素,對“中國”、“中國人”及“中國民族主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準則提出挑戰,並對“中華民族”及國家的認同提出質疑。
對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學者的“新清史”研究範式,中國學者在肯定它給清史研究從方法上注入了新的活力的同時,也對其諸多的觀點予以了回應,其差異性引發了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術爭鳴。事實上,“新清史”所涉獵的問題,諸如共同體的形成,民族融合與國家認同,邊疆的特殊化治理,滿族的特殊性等,一直都為中國學界所關注,只不過由于治學的路徑、研究動因、歷史書寫等諸多文化背景的差異,使得所關注的相同問題沒能產生聚焦效應和實質性踫撞,而借助此次學術會議推出以學術爭鳴為目的的文集,無非為學者們的闡發、交流和交鋒提供了直接的“靶心”和場域。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信息傳遞、出版時限,以及文集的篇目等諸多原因所限,這里,我們只能遺憾地將部分文章匯集到這本集子中。按慣例,采編諸家之言,梳理觀點,評點文字,施以觀采損益,乃選編者之擔當。然而本書乃集中外史學名家之精粹,涉筆綴文,話題多精彩紛紜,論理擲地有聲。而討論內容之宏闊廣博,認知識見之深刻透徹,實非我等之學力在短時間內所能準確把握並付諸實施的,尤其是深藏其中的“寓言”,以及它們在日後的累積影響,也只能期待在將來不斷發展的研究中得以進一步求證。本文集循“新清史”之端緒,經粗略鉤稽,將選入的21篇文章按照主題析分五個部分,目的在于歸納要旨、推介文章,以呈導讀之效。然而這種主觀的劃分實在難求其科學性,因為各文關注的問題與形成的觀點、探討的理論往往並不一致,論說與問題的交錯、觀點與引申話題的差異都是很難兼顧到的。所以,在采擷諸文之要義時因難能條舉件系而恐有偏差和忽略。此外,對于學者們諸多的精闢觀點及理論闡發也只限于所收錄文章。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