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有一個主要傳統,有一個思想的主流,就是追求一種最高境界,但又不離乎人倫日用,不脫離社會生活,借用《中痛》之話,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葛劍雄主編的《馮友蘭講哲學》是世紀哲人馮友蘭先生對哲學的深入研究與見解,供讀者閱讀參考。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中國哲學家、哲學史家,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中州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哲學教授、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7年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1952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30年代初出版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把中國哲學史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肯定了傳統儒學的價值。40年代寫《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發程朱理學結合新實在論,構建其「新理學」體系。建國后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等,論著編為《三松堂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