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從瑰麗奇特的遠古神話到《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出現了許多古今知名的文學家和文學巨著,成就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使得中國文學以其優秀的歷史、多樣的體裁、眾多的作家、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和輝煌的成就而成了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幾千年來,中國文化因自身的巨大成就和積累的豐富經驗,一直以輝煌的面貌屹立于世界之林。
而今,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和社會經濟的進步,我國+的社會文化也呈現了蓬勃發展的新面貌,其中,我國的學術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各個領域均出現了譽滿海內外的著名學者。他們的思想光輝奪目,他們的作品精細微妙,文采肌理具在。我們要了解當代社會學術研究發展的大趨勢,要研究學術名家的學術思想,主要也應從他們的專業研究著作加以探討。
目錄
第一輯 浙東文化綜論
寧波傳統文化及其道德思想
心學與浙東傳統文化
“四明學派”簡論
由心學向實學轉化的浙東文化
王應麟的學術品格
傳統文化與甬幫商人經營之道
浙東文化與“寧波幫”精神
千年月湖
月湖記勝碑
月湖人物記
四明文采
明州佛教
蘇東坡和阿育王寺大覺禪師
第二輯 佛教哲學與中國文學研究
第三輯 書序與隨筆
寧波傳統文化及其道德思想
心學與浙東傳統文化
“四明學派”簡論
由心學向實學轉化的浙東文化
王應麟的學術品格
傳統文化與甬幫商人經營之道
浙東文化與“寧波幫”精神
千年月湖
月湖記勝碑
月湖人物記
四明文采
明州佛教
蘇東坡和阿育王寺大覺禪師
第二輯 佛教哲學與中國文學研究
第三輯 書序與隨筆
序
這本文集的主要內容有兩方面,一是浙東文化的研究,一是佛教哲學和中國文學的研究。
浙東學術文化,興于兩宋,盛于明清。自章學誠在《文史通義》立《浙東學術》篇,揭示浙東學術之源流,闡發浙東學者的思想要點之後,浙東學術引起學界普遍重視,前輩學者章太炎、梁啟超等大師對浙東學術都作過精闢的評述;何炳松還出版了《浙東學派溯流》的專著,研究浙東學術的內涵,探討“浙東學派”的傳承。浙東學術是浙東文化的華章,對浙東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著名的歷史學家陳祖武先生認為,“明清時期的浙東學術,已經遠遠逾出地域學術的範圍,從而成為一個具有普遍文化價值的學術形態”。概要地說,浙東學術文化繼承了孔子的仁、忠、恕、儒學;發揚了孟子性善論的心性學說;確立了尊德性、立誠信、致良知、貴實踐的道德觀;建立了“天下為主君為客”、民為邦本、《經》為今用、史為國用、經史致用的浙東史學;倡導了知行合一、經世致用、求真務實、嚴謹治學的思維方式。歷代有代表性的浙東學者,都對浙東學派、浙東學術、浙東學風的形成,作出各自的貢獻。
與浙東學術相對稱的還有寧波的商貿文化,浙東學術文化和商貿文化都有過輝煌的歷史,兩者同時出現在四明大地上,相互間不能不受影響。歷來善于經商的寧波工商業者都是務本求實、勇于開拓創業的實踐家,他們長期形成的務實思想,無形中影響寧波人的思維方式。浙東學術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在學術思想上要求真務實,主張在行為實踐上下工夫,這與寧波商貿文化的影響不無關系。同時,我們也看到寧波幫的商業智慧也受到浙東傳統文化的影響,寧波商人常說“做生意要講良心”、“經商要以誠信為本”。顯然,這種商業道德同浙東文化影響有著密切關系。寧波商貿文化以務實精神影響浙東文化,浙東學術文化以誠信、尊德、重義思想影響寧波商人,兩者相濟相成,使甬幫商人有較高的商業智慧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這是“寧波幫”能夠不敗不衰的歷史原因。
有一與浙東文化緊密相關的地方叫“月湖”。明州月湖是唐貞觀四年(630)開闢的城中水地,到北宋嘉*年間(1056)和元*八年(1093)由錢公輔、劉理兩任明州太守主政時先後營造完成的水鄉勝境,湖上有七橋三堤十洲,“湖水之深靜,足以洗道心。湖水之澄潔,足以勵清節。湖水之霏微,足以悟天機”(全祖望《湖語》)。月湖是四明高官致仕後,息影林泉休閑之地,也是浙東學者名士問道講學之處。宋孝宗時任宰相的史浩致仕後,在月湖讀書賦詩;宋代鴻儒樓鑰、王應麟在月湖著述《攻*集》和《困學紀聞》;心學大家楊簡、袁燮、沈煥、舒磷四明四先生在月湖傳授象山心學;黃宗羲、萬斯同等師徒在月湖附近白雲莊探究浙東史學;一代才士全祖望在月湖完成鴻篇巨制《鮚埒亭集》……月湖可以說既是浙東文化的一面鏡子,也是浙東學術的發祥地之一,介紹月湖也就是介紹浙東文化。
《佛教哲學和中國文學研究》是筆者從事古代文學和古文論研究部分論文的匯編。印度佛教在東漢時傳人中國,經過魏晉南北朝數百年時間與中國文化相斥相濟的磨合,終于與中國文化逐漸融會,到了隋唐便形成了有中國文化因素的漢化佛教,同時也進一步擴大了佛教在中國的影響。本土化的佛教思想對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和文學理論都有較大影響,尤其是大乘空宗哲學、般若學、中道觀以及禪宗明心見性的證心法門,對古代文論、詩論、畫論的影響尤深,文論和詩學中的境界、意象、意境、情性、空靈、妙悟、氣韻等觀點,大都是受佛教哲學的影響而生發的。我國古代的詩歌、小說、戲曲、繪畫、音樂受佛教思想影響的作品更是難以勝數。研究古代文論和文學藝術,既要深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也不可忽視釋家思想的影響。我們在了解古代文學家和文論家論著和創作時,發覺逾能吸收融會諸家思想的作家和理論家,愈能寫出醒人耳目、不同凡響的作品和論著。如盛唐三大詩人,杜甫詩篇處處流露仁愛思想,被稱為“詩聖”;李白詩篇豪邁恣縱,不受拘束,被稱為“詩仙”;王維詩篇清靜恬淡,被稱為“詩佛”。其實,杜詩中也有道家的曠達,李詩中也表露過“仁政愛民”的儒家思想,王詩中也抒發過“政通人和”的人世精神,在他們形象化的詩句中,蘊涵著多種哲理思維,是很自然的。宋代大家蘇軾更是將儒道佛思想融會貫通,在不同境遇中做出不同的反應。他有時以儒家思想為主導,有時以佛老思想為主導,有時則水乳交融,不露痕跡,將三種思想融化于一篇詩文中,如他在元豐五年(1032)被貶在黃州時作的《赤壁賦》,就是在特定環境、特殊心境中,將儒道佛三種思想熔于一爐的千古絕唱。又如南朝梁代杰出的文學理論家劉勰,他那“體大思精”的巨著《文心雕龍》,稱儒家的經典為“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文心雕龍‧征聖》),“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宗經》);他著《文心雕龍》的指導思想是“本乎道、師乎聖、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序志》)的儒家思想,而他對作家、作品“擘肌分理,唯務折中”的分析方法,卻是以龍樹的“不即不離,雙遮雙照”的思維方式,“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為中道”(《佛祖統記》卷六)的“中道觀”為依據。他言“為文之用心”,論文思理之周密圓通,就得益于他儒佛兼修的學養。我國儒釋道三家思想,在民族傳統文化中既相對立又相統一,是相輔相成的。宋明儒的理學,在義理上視佛教為異端,排佛態度明顯,而在他們的思維方式上,不論是理學家還是心學家,都在有意無意中吸納“禪”的思維方式,他們的心學與理學都含有“禪”的意識。佛教哲學和中國古代文學的關系,有許多方面都值得研究。
以上是對本卷內容的一些說明,以為序。
浙東學術文化,興于兩宋,盛于明清。自章學誠在《文史通義》立《浙東學術》篇,揭示浙東學術之源流,闡發浙東學者的思想要點之後,浙東學術引起學界普遍重視,前輩學者章太炎、梁啟超等大師對浙東學術都作過精闢的評述;何炳松還出版了《浙東學派溯流》的專著,研究浙東學術的內涵,探討“浙東學派”的傳承。浙東學術是浙東文化的華章,對浙東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著名的歷史學家陳祖武先生認為,“明清時期的浙東學術,已經遠遠逾出地域學術的範圍,從而成為一個具有普遍文化價值的學術形態”。概要地說,浙東學術文化繼承了孔子的仁、忠、恕、儒學;發揚了孟子性善論的心性學說;確立了尊德性、立誠信、致良知、貴實踐的道德觀;建立了“天下為主君為客”、民為邦本、《經》為今用、史為國用、經史致用的浙東史學;倡導了知行合一、經世致用、求真務實、嚴謹治學的思維方式。歷代有代表性的浙東學者,都對浙東學派、浙東學術、浙東學風的形成,作出各自的貢獻。
與浙東學術相對稱的還有寧波的商貿文化,浙東學術文化和商貿文化都有過輝煌的歷史,兩者同時出現在四明大地上,相互間不能不受影響。歷來善于經商的寧波工商業者都是務本求實、勇于開拓創業的實踐家,他們長期形成的務實思想,無形中影響寧波人的思維方式。浙東學術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在學術思想上要求真務實,主張在行為實踐上下工夫,這與寧波商貿文化的影響不無關系。同時,我們也看到寧波幫的商業智慧也受到浙東傳統文化的影響,寧波商人常說“做生意要講良心”、“經商要以誠信為本”。顯然,這種商業道德同浙東文化影響有著密切關系。寧波商貿文化以務實精神影響浙東文化,浙東學術文化以誠信、尊德、重義思想影響寧波商人,兩者相濟相成,使甬幫商人有較高的商業智慧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這是“寧波幫”能夠不敗不衰的歷史原因。
有一與浙東文化緊密相關的地方叫“月湖”。明州月湖是唐貞觀四年(630)開闢的城中水地,到北宋嘉*年間(1056)和元*八年(1093)由錢公輔、劉理兩任明州太守主政時先後營造完成的水鄉勝境,湖上有七橋三堤十洲,“湖水之深靜,足以洗道心。湖水之澄潔,足以勵清節。湖水之霏微,足以悟天機”(全祖望《湖語》)。月湖是四明高官致仕後,息影林泉休閑之地,也是浙東學者名士問道講學之處。宋孝宗時任宰相的史浩致仕後,在月湖讀書賦詩;宋代鴻儒樓鑰、王應麟在月湖著述《攻*集》和《困學紀聞》;心學大家楊簡、袁燮、沈煥、舒磷四明四先生在月湖傳授象山心學;黃宗羲、萬斯同等師徒在月湖附近白雲莊探究浙東史學;一代才士全祖望在月湖完成鴻篇巨制《鮚埒亭集》……月湖可以說既是浙東文化的一面鏡子,也是浙東學術的發祥地之一,介紹月湖也就是介紹浙東文化。
《佛教哲學和中國文學研究》是筆者從事古代文學和古文論研究部分論文的匯編。印度佛教在東漢時傳人中國,經過魏晉南北朝數百年時間與中國文化相斥相濟的磨合,終于與中國文化逐漸融會,到了隋唐便形成了有中國文化因素的漢化佛教,同時也進一步擴大了佛教在中國的影響。本土化的佛教思想對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和文學理論都有較大影響,尤其是大乘空宗哲學、般若學、中道觀以及禪宗明心見性的證心法門,對古代文論、詩論、畫論的影響尤深,文論和詩學中的境界、意象、意境、情性、空靈、妙悟、氣韻等觀點,大都是受佛教哲學的影響而生發的。我國古代的詩歌、小說、戲曲、繪畫、音樂受佛教思想影響的作品更是難以勝數。研究古代文論和文學藝術,既要深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也不可忽視釋家思想的影響。我們在了解古代文學家和文論家論著和創作時,發覺逾能吸收融會諸家思想的作家和理論家,愈能寫出醒人耳目、不同凡響的作品和論著。如盛唐三大詩人,杜甫詩篇處處流露仁愛思想,被稱為“詩聖”;李白詩篇豪邁恣縱,不受拘束,被稱為“詩仙”;王維詩篇清靜恬淡,被稱為“詩佛”。其實,杜詩中也有道家的曠達,李詩中也表露過“仁政愛民”的儒家思想,王詩中也抒發過“政通人和”的人世精神,在他們形象化的詩句中,蘊涵著多種哲理思維,是很自然的。宋代大家蘇軾更是將儒道佛思想融會貫通,在不同境遇中做出不同的反應。他有時以儒家思想為主導,有時以佛老思想為主導,有時則水乳交融,不露痕跡,將三種思想融化于一篇詩文中,如他在元豐五年(1032)被貶在黃州時作的《赤壁賦》,就是在特定環境、特殊心境中,將儒道佛三種思想熔于一爐的千古絕唱。又如南朝梁代杰出的文學理論家劉勰,他那“體大思精”的巨著《文心雕龍》,稱儒家的經典為“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文心雕龍‧征聖》),“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宗經》);他著《文心雕龍》的指導思想是“本乎道、師乎聖、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序志》)的儒家思想,而他對作家、作品“擘肌分理,唯務折中”的分析方法,卻是以龍樹的“不即不離,雙遮雙照”的思維方式,“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為中道”(《佛祖統記》卷六)的“中道觀”為依據。他言“為文之用心”,論文思理之周密圓通,就得益于他儒佛兼修的學養。我國儒釋道三家思想,在民族傳統文化中既相對立又相統一,是相輔相成的。宋明儒的理學,在義理上視佛教為異端,排佛態度明顯,而在他們的思維方式上,不論是理學家還是心學家,都在有意無意中吸納“禪”的思維方式,他們的心學與理學都含有“禪”的意識。佛教哲學和中國古代文學的關系,有許多方面都值得研究。
以上是對本卷內容的一些說明,以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3折$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