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美國一批著名學者近年研究中國現代化事業的綜合性著作。它從晚清中國與西方交手並著手現代化說起,一直寫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從國際環境、政治結構、經濟發展、社會整合和科技進步等五方面,論述了中國現代化事業在晚清、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國民黨政府和解放後各個時期的起步、彷徨、動搖、發展、挫折、再發展的艱難歷程。作者對于中國國內問題的探討,持論頗為客觀。對于想了解外國人如何看待中國現代化的讀者來說,本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羅茲曼(Gilbert Rozman)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主要研究興趣是中國、日本和俄國這類社會的相互對比與彼此理解,也兼及有關現代化與前現代的宏觀社會學比較,或者東亞與西方發展路徑的比較。著有《清代中國的人口與市場調解》等,編有《中國的現代化》、《東亞地區︰儒家遺產及其現代調適》、《日本對戈爾巴喬夫時代的回應》等。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何謂現代化
現代化的長期過程
現代化的多層面性
其他研究方法
現代化的比較領域
第一部分 歷史的遺產︰18世紀和19世紀
第二章 國際環境
現代化和國際關系
世界秩序
世界觀
中國的世界秩序
西方對中國的侵擾
鴉片戰爭前的廣州貿易
不平等條約
利益範圍和搶奪租地
國際比較
第三章 政治結構
主權
政治意識
領導︰王朝利益
領土完整
國家權力的行使
中央政府︰對新需求的適應
武裝力量︰軍隊地位的變化
財政基礎
全國通訊
地方政權
省級政府
基層組織
地方領導
法律結構
沖突的解決
利益集團
特殊政治利益
條約口岸
國際比較
第四章 經濟結構與經濟增長
經濟基礎
制度背景
增長機制和階段
商品市場
生產資料市場
資源配置
收入分配
消費、積蓄和投資
技術革新
國家的作用
官營部門
通貨和財政問題
國家政策
對外貿易
國際比較
第五章 社會整合
人力資源
人口
分層與職業分布
分層與技能
定居格局
農村地區
城市
城市等級結構
組織狀況
家庭結構
中間組織
國家組織
重新分布的過程
流動性
移民
交易
人際關系
契約導向
權威歸屬
國際比較
第六章 知識與教育
民眾教育
精英的教育和知識
科學與技術
教育和價值觀
國際比較
第七章 18世紀和19世紀小結
國際環境
政治結構
經濟結構與經濟增長
社會整合
知識和教育
變革的基礎
第二部分 20世紀的轉變
第八章 國際環境
第九章 政治結構
第十章 經濟結構與經濟增長
第十一章 社會整合
第十二章 知識與教育
第十三章 20世紀小結
第十四章 作為現代化社會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估價和含義
第十五章 結論︰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透視
引用文獻綜目(英文)
索引
譯後記
 

中國曾經遺忘過世界,但世界卻並未因此而遺忘中國。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後,就在中國越來越閉鎖的同時,世界各國的中國研究卻得到了越來越富于成果的發展。而到了中國門戶重開的今天,這種發展就把國內學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們不僅必須放眼海外去認識世界,還必須放眼海外來重新認識中國;不僅必須向國內讀者移譯海外的西學,還必須向他們系統地介紹海外的中學。

這套書不可避免地會加深我們150年以來一直懷有的危機感和失落感,因為單是它的學術水準也足以提醒我們,中國文明在現時代所面對的決不再是某個粗蠻不文的、很快就將被自己同化的、馬背上的戰勝者,而是一個高度發展了的、必將對自己的根本價值取向大大觸動的文明。可正因為這樣,借別人的眼光去獲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歷史使命,因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過強烈的反差反觀自身,中華文明就找不到進入其現代形態的入口。

當然,既是本著這樣的目的,我們就不能只從各家學說中篩選那些我們可以或者樂于接受的東西,否則我們的“篩子”本身就可能使讀者失去選擇、挑剔和批判的廣闊天地。我們的譯介畢竟還只是初步的嘗試,而我們所努力去做的,畢竟也只是和讀者一起去反復思索這些奉獻給大家的東西。

劉東
1988年秋于北京西八間房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