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位于錢塘江上游,“控鄱陽之肘腋,制閩越之喉吭,通宣歙之聲勢”,素有“四省通衢、五路總頭”之稱。
衢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長達一千八百多年的建城歷史。秦統一字內,推行郡縣制,于公元前221年在姑蔑故地置太末縣(今龍游縣)。東漢初平三年(192年)析太末置新安縣,衢縣自此而建。唐武德四年(621年)置衢州府,此後干余年,衢城為各朝各代的州、府、路、道治署所在,成為浙西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尤其是南宋時期,孔子第四十八代孫、衍聖公孔端友隨高宗南渡,賜居衢州而建家廟,衢州漸成儒學聖地,“東南闕里,鄒魯流韻”,對浙西乃至整個江南地區政治、文化及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省通衢,商旅興旺,人文薈萃,使衢州成了一方繁育藝術的沃土。衢州自古出藝人,北宋著名宮廷樂人徐伸、江漢,南宋一代琴師毛敏仲,都是衢州人。衢州與安徽、江西、福建接壤,南來北往之人甚多,南腔北音常在此交會融合。明代文學家、戲曲作家徐渭、屠隆、湯顯祖及明末清初的李漁等均曾在衢州居住、游歷,對衢州戲曲的形成、發展和成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明代南戲著名聲腔,如北之昆山腔、海鹽腔,南之弋陽腔、樂平腔等先後流入衢州。特別是明嘉靖年間,江西弋陽腔傳人衢州,使音韻繽紛的衢州更為熱鬧。高昂悠遠的弋陽腔向無曲譜,只沿土俗,十分自由,和衢州土生土長、粗獷質樸的民間說唱一拍即合,符合衢州人樂觀、純樸、自由的天性,加之文人雅士的喜好與推崇,很快在民’間流傳開來。因當時衢州稱“西安”,故這種新的聲腔劇種被稱為“西安高腔”。
衢州西安高腔是古南戲的遺存之一,有十多個劇目來自南戲古本。發掘、搶救、保護西安高腔,對古南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四省通衢,商旅興旺,人文薈萃,使衢州成了一方繁育藝術的沃土。衢州自古出藝人,北宋著名宮廷樂人徐伸、江漢,南宋一代琴師毛敏
西安高腔誕生于明代,明末清初已很興盛,道光前達到頂峰,之後,隨著昆腔、亂彈的興起,西安高腔日趨衰落。新中國成立前夕,藝人生活無著。新中國成立後,在人民政府的重視下,散落各地的藝人又被重新組織起來,用口述的方式記錄下二十幾個劇本和大量曲牌、唱腔。之後的近半個世紀,除了偶爾有幾個折子戲的演出,西安高腔幾成絕響。
衢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組織力量挖掘、整理和研究瀕危項目,切實加大對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力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衢州西安高腔于2005年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對西安高腔的保護、傳承、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衢州市婺劇團作為西安高腔項目的保護基地,近年來為傳承和保護西安高腔做了許多努力和探索。2005年,舉辦首屆浙江省西安高腔傳承座談會,邀請北京、杭州等地有關專家來衢,共商西安高腔傳承大計;參加浙江省第二屆婺劇節,西安高腔劇目《貴妃醉酒》、《坐樓刺惜》、《槐蔭分別》、《米(米�闌)敲窗》等折子戲專場演出,演員榮獲二金、四銀、八銅獎。2008年參加全省婺劇精品劇目會演,西安高腔劇目《合珠記》榮獲劇目演出金獎,演員獲得金、銀、銅獎若干。2005年衢州市婺劇團被評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保護先進單位,2006年被評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單位。
《衢州西安高腔》詳實地介紹了西安高腔的淵源、藝術特征、演出習俗、優秀傳統劇目、西安高腔傳承人及近年來挖掘、保護西安高腔的情況,力圖將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原汁原味地記錄下來,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充分體現了西安高腔特有的藝術風格,展現了西安高腔重新釋放出的活力。